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应激指标相关性研究.docx
5页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应激指标相关性研究 R587.1A1672-5085(2013)23-0249-02【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血糖<6.1mmol/L者)组和B组(血糖>6.1mmol/L者),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变化结果B组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值(16.7±8.5)mg/L大于A组(7.8±2.6)mg/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IL-6浓度增高值(52.6±11.7)ng/L大于A组(14.8±1.7)ng/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IL-6浓度增高血糖水平高低影响患者应激状态,血清IL-6及CRP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关键词】糖尿病2型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近年来,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已达1.7亿一项对亚洲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表明我国现已经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第二大国,预计到2025年两国将各有2亿人口患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卫生保健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应激下,机体稳态构成破坏,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CRP检测对急性炎症、合并感染、组织急性创伤等程度判断有一定价值[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机体急性应激反应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种标记物及介导物本研究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应激指标的相关性,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低对机体内在的损伤,对糖尿病患者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糖尿病患者200例,平均年龄(56.6±5.6)岁,平均病程(7.5±3.2)年,均规律服药诊断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2007版糖尿病诊断标准1.2方法受检者晚餐后禁食10-14h,次日清晨取肘静脉血6ml,分离血清,-20℃冰箱内保存,放射免疫法测定IL-6,ELISA法测定CRP、GLU试剂盒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糖<6.1mmol/L者为A组,血糖>6.1mmol/L者为B组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B组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值(16.7±8.5)mg/L大于A组(7.8±2.6)mg/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IL-6浓度增高值(52.6±11.7)ng/L大于A组(14.8±1.7)ng/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讨论Ouchterlony等[2]通过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实验对象1361例)发现大多数不良事件的发生都与应激程度显著相关应激反应的程度与创伤的大小有关机体在创伤的打击下,巨核细胞系统释放和激活细胞因子,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影响机体代谢改变[4-5]c-反应蛋白是在急性感染、创伤等过程中被检测到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因此又被称为急性时相蛋白,被誉为炎症及创伤的标记物CRP是急性期反应蛋白中较灵敏的一种,能反映应激状态应激反应时,组织损伤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造成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生,白细胞计数升高,故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证明应激反应程度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CRP的变化不受患者个体差异、机体状态、治疗药物等的影响应激时,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IL-6是介导应激病理生理过程最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细胞因子IL-6参与调控局部及全身系统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在损伤后机体的急性相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如诱导机体的急性相反应并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1-4]。
IL-6不仅是组织损伤的标志物,而且是引发免疫反应的轴心,处在炎症调控的枢纽位置,与损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从资料中可以看出,B组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值大于A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B组IL-6浓度增高值大于A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患者IL-6浓度增高血糖水平高低影响患者应激状态提示血清IL-6及CRP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数据证实IL-6、CRP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血糖水平患者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变化,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应激程度关系血糖正常者应激反应程度明显轻于血糖偏高者,对糖尿病患者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参考文献[1]章谷生.将CRP的实验室数据更好地转为临床可用信息[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5):257.[2]OuchterlonyJ,ArvidssonS,SjostedtL,etal.Peroperativeandimmediatepostoperativeadverseeventsinpatientsundergoingelectivegeneralandorthopaedicsurgery.TheGothenburgstudyofperioperativerisk(PROPER).PartⅡ[J].ActaAnaesthesiolScand,1995,39:643-652.[3]彭聿平,邱一华.手术应激与免疫抑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6,37(1):31-36.[4]刘明伟.术后机体免疫抑制的因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192-119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