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水墨课程游戏化的探索.doc
5页幼儿园水墨课程游戏化的探索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实行的这就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在我园趣味水墨画教学与研究的特色课程游戏中,将传统的技法和幼儿大胆想象、创新相结合,设计适宜孩子们实行的系列水墨游戏,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当前,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游戏化”的建设理念,这不是对幼儿园课程的新要求,而是《纲要》和《指南》对课程的一致要求---幼儿园应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之所以持续提到课程游戏化,是因为游戏的价值、游戏的立场、游戏的形式、游戏的精神还没有真正化为行动,还没有真正化为幼儿的发展我园自上而下多次组织教师实行《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的专题研讨和教研活动,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水平 幼儿趣味水墨画教学与研究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是水墨写意,以简单的造型、浓淡的墨色变化来表达纯真的童真童趣,将传统的技法和幼儿大胆想象、创新相结合,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水墨长廊”是我们大班根据幼儿园的水墨课题创设的学习性区域游戏,最初孩子们看到老师布置的优美环境,墙上粘贴的一幅幅自己的作品,他们兴趣高涨,区角人流络绎不绝孩子们的创作大多集中在课题活动时老师教的和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的内容上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发现来水墨长廊的孩子变少了,于是我就先问自己班上的孩子,喜不喜欢水墨长廊的区域游戏,结果超过一半的人说不感兴趣了,“我不知道画什么”,“就一直坐在那里画,没劲”,“我觉得不好玩”,孩子们道出了心里的“苦水”这些真话使我坐立不安,我立即召集其他老师商讨对策我们分析:孩子之所以失去兴趣可能是因为我们投放的材料太单一,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盒颜料的“四个一”形式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实行的这就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的这个学习特点是由其年龄特征、认知特征、所持经验的特征等所决定的,幼儿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学得有用如果要用适合幼儿发展且对幼儿有意义的方式来实施《指南》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那样学习与发展。
玩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幼儿最有意义的学习教育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有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一种是成人教给他们的现成知识,另一种则是在游戏中自我学习的知识成人“教”的知识幼儿往往容易忘记,而他们自己在游戏中自主学到的知识与水平却能够长久地保持并使用,如游戏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伙伴意识、语言与交往技能、探究与想象以及对周围世界的理解等,会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一直影响到其青年期的生活及行动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呢?现代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天性的活动,是幼儿完全自主、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活动,所以游戏中的幼儿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者”,“他们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没有反馈或奖赏的、纯自足的情境中学习”陈鹤琴先生称之为“以自动代替被动,自动地学习,自发地学习”,所以学习的效果最好另外,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与经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的事,摆弄、操作很多材料或工具,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做中学”意即动手操作、直接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这个学习方式适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对于尚缺少直接经验,语言、思维等的发展水准都尚不适合实行以书本为主的间接学习的幼儿来说,这不但是让他们获得经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与方法,还是让他们理解自己的力量并促动其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鉴于“做中学”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前振聋发聩地倡导:“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陈鹤琴先生还把“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作为他的“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通过查找多方面的资料,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老师设计了以下水墨游戏:篓子压画(用毛笔蘸颜料涂在篓子底部,印压在宣纸上,用拓印下来的图案借形想象,添画成有情节的图画餐巾纸擦画(用毛笔蘸少许颜料点在宣纸上,用指尖的餐巾纸擦拭颜料,尝试多种擦拭方法,最后根据擦拭留下的色彩、图案借形想象添画成有情节的画面抹布扔画(将浸蘸有颜料的抹布在宣纸上随意、多次扔甩、投掷,然后根据痕迹借形想象添画敲击水墨画(将竹竿一端绑上毛巾,蘸上颜料和墨汁,随音乐有节奏地敲击趣味滚球(用针管往海洋球中注入各色颜料以及浓淡不一的墨汁,在KT板围成的桌子上,持一根竹竿模仿打台球,轻击桌上的海洋球毛线拖画(粗细各异的毛线蘸上干湿颜料、浓淡墨汁,在宣纸上随意拖动,然后再用报纸揉成的小团进行拓印手掌印画(将小手涂上颜料印在宣纸上,手掌可朝不同方向印,也可多个手掌组合,最后添画成有情节的画面漏勺画(在脸盆里调好所需的颜料,用漏勺挖颜料在宣纸上随意地滴出各种色块,待干,根据所滴出的形状设计画面。
舞动线条、水壶喷画等等,不断更新的区域材料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玩得不亦乐乎《指南》在“说明”中也强调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并在“教育建议”中大力倡导:“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弃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可是好景不长,现实和我们老师预想的差距较大,孩子们利用新颖材料进行水墨创作只是完成了一部分,之后还需要借助想象添画,使之形成一幅有具体情境或内容的作品,孩子的作品过于简单、单调,大多添画成鱼、蝴蝶、花这些简单的事物另外,我们的区域游戏采用的是混班形式,通过观察,班与班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于是我们老师再一次研讨,商量把此区域游戏移到教室内作为个别化学习的内容,让那些喜欢水墨画并有一定技能、技巧的孩子游戏为了降低难度,我们运用了水墨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幼儿能力强弱的搭配,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菊花》这节水墨活动我采用了合作画的学习方式,在作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更有自信,下笔大胆,分工也很明确桓晨翔,朱天睿、欧阳君楠、蒋欣彦这次合作画菊花就充分体现了这些。
四个孩子先一起画花,在宣纸的不同位置画出了形态各异的菊花,有细长花瓣的,有粗短卷卷的花瓣,还有像棉花糖一样卷成一个大圆形的花瓣孩子们在之前细心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如此多的菊花秘密只听朱天睿说;“桓晨翔,不要再画菊花了,已经很多了,你给菊花涂颜色吧,我们画树枝和树叶欧阳君楠紧接着说:“我也不画菊花了,我和朱天睿一起画树枝、树叶于是桓晨翔、蒋欣彦这两位平时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小老师”的指导下,给菊花上色朱天睿和欧阳君楠画完了树枝、树叶,又给他们帮忙上色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孩子们配合默契,作品优美、大气这给我很多启发:在水墨活动中,让能力较强的孩子带着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合作创作,可以充分挖掘、展示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活动参与的喜悦、自豪和收获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2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