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doc
3页上海人的风俗习惯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在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如果你是个青年小伙子被一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约去荡马路,小心点!她就要爱上你了 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 海人的方言和俗语十分有趣,摘抄一些如下: 方 言 释 义 释 义 方 言 释 义 吾 ---- 我 侬 ---- 你 伊---- 他(她) 阿拉 ---- 我们 祐 ---- 你们 伊拉 ---- 他(她)们 侬好 ---- 你好 谢谢侬 ---- 谢谢你 对勿起 ---- 对不起 再会 ---- 再见 钞票 ---- 钱 嗲 ---- 俏美,优异 发嗲 ---- 撒娇 困觉 ---- 睡觉 汰浴 ---- 洗澡 混堂 ---- 浴室 找头 ---- 找零头 *头 ---- 出租车,计程车 汰头 ---- 洗头 白相 ---- 游玩,嬉弄 门槛精 ---- 处事过分精明 坍台 ---- 丢脸 笃定 ---- 有把握 啥 ---- 什么 啥人 ---- 谁 辰光 ---- 时期 轧闹猛 ---- 凑热闹 轧车子 ---- 乘拥挤的公交车 打朋 ---- 开玩笑,不认真 勿搭界---- 没有关系,不必介意 帮帮忙---- 算了吧,不要帮倒忙 开大兴 ---- 吹牛,说大话 拆烂污---- 不负责任 斩(宰)---- 欺骗,敲诈 空心汤团 ---- 不能兑现的许诺 毛毛雨 ---- 小意思,很容易 上海婚礼风俗 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
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送 礼.上海松江民俗风情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遇红白事,所备礼物的价值,略高于前番对方赠送给自己礼物的价值,称“抬一抬”一般作客不计较礼物的价值,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无所谓,但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礼物分钱、物两类, 50年代前,平时作客送礼盛行“黄篮头”,粗竹篾编成,上覆红纸,内装水果;“包扎”,又称“牛头包”,黄粗纸包成长方梯形,上覆红纸,内装桂圆、蜜枣、胡桃、红、白糖等;“盒头”,厚纸盒装贮的糕饼类贺寿送面条、寿糕,造屋上梁送馒头、糕,迁新居送面条、定胜糕,探望产妇送胡桃、云片糕、红糖,丧事送缃布、纸绽,年节有清明节送青绿饺,端午粽子,过年送鲜鱼、猪肉、鸡、鸭、年糕等60-70年代,礼轻80年代起,贺生育送滋补品和童装等,贺寿多蛋糕,乔迁送蛋糕、工艺品等,丧事送“白人情”,有钱、被面、纸绽等年节子女孝敬老人送补品,其余亲戚来往多送蛋糕、水果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送钱历来用红封袋,马虎的用红纸包裹。
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人情花费以贺婚礼最大 孵 茶 馆.上海松江民俗风情“孵茶馆”,即上茶馆喝茶,是松江人最传统的消遣方式唐、宋时,茶馆称为茶肆、茶坊,明代起始称茶馆清代,松江的茶馆已遍及城乡在各种茶馆中,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有“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民国时期,“全县城乡茶馆不下数百家”,无论城乡,大多喜好上茶馆品茶聊天 民国时期,松江喝茶消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士绅文人借房屋宽敞之家,以诗社、团体为名创办的茶室,供审社团内部成员聚饮,如松江城中的“鼓斋”、“小徘徊”等这类茶室,生人非经介绍一般不得入内社团成员多是地方头面人物、富绅财主,故茶室环境宜人,陈设雅致,茶具精细,且都雇有工役,招待服务,一应俱全 另一类是向公众营业的茶馆室内列方桌、条凳喝茶者每人一把茶壶、一只酒盅,自斟自饮茶房手提紫铜长嘴大水壶,东奔西忙,吆喝招呼,冲水沏茶,极为热络 老年人喜欢早起,久之,养成喝早茶习惯有的每天四五点钟就到茶馆沏茶解闷,故茶馆开门营业极早,一般三四点钟就要升火烧水上午是茶馆的营业高峰时段,午饭后茶客渐稀,下午三四点钟关门打烊。
茶客大多上固定的茶馆喝茶,有的茶客甚至据有固定的坐位,老板每天为其保留,其他茶客也不会侵占茶客有时要喝上半天的茶,老板决不会有催赶的言语举止茶客将茶盅倒置在桌上,则表示不再喝了,茶房才可收掉茶壶、茶盅平时上茶馆喝茶开消很省,约合两个烧饼钱,故一般农民、工人都有这个消费能力 每年春节期间,茶馆有“喝元宝茶”的习俗新岁中,从大年初一起,至正月三十这段时期内,茶房见老茶客第一次光顾,以橄榄两只加泡茶中(称元宝茶),再以香烟一盒、桔子两只、西瓜子数十粒待客每位老茶客都得喝上一次元宝茶老茶客必以钱币犒赏,金额视当时市况而定,多少亦茶客的身份而殊,抗日战争前,一般身份的茶客多给银洋二三角,约是茶房所费瓜子、香烟开消的二三倍元宝茶所需的食品均由茶房自办,犒赏也由茶房自得,老板只收取茶资,不分犒赏当年的服务业除茶馆外,理发店、浴室等也有此俗,是服务业职工在新岁中的一项收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行业职工、各阶层人士在松江都有他们固定的茶馆作为聚会之所解放前,比较明显的有以建筑工人为主要茶客的茶馆,有以搬运工人为主的茶馆,有生意人聚集的茶馆,有职员、文人聚集的茶馆,彼此不轻易去其他茶馆喝茶在茶馆里,品茶聊天,谈山海经,议论时局,交流新闻等是基本内容。
有些商人常借茶馆洽谈生意,称商业茶座;码头工人、建筑工人借茶馆拆账分成;冤家争斗,帮会矛盾,团体龃龉,请中间人在茶馆调解讲和,平息事态,称“吃讲茶”、“讲开”过去的茶馆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解放后,城乡茶馆逐步减少,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松江还有数家茶馆,每个集镇基本上保持有一家茶馆茶馆的旧俗基本革除,茶客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涉足到 80年代,因开茶馆经济效益欠佳,大多转业,松江城中仅有两家公园内开设的茶馆90年代中期起,松江城内开出许多茶室、茶庄,装潢考究,陈设豪华,虽然也以品茶为主,但收费高昂,一次茶资要合一人三四天的伙食费,与传统的茶馆不能同日而语,一般工薪阶层不能问津上海迎财神.上海上海民俗风情【迎财神】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
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龙华撞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参加迎新联欢活动等等,是龙华撞钟活动的主要内容 龙华撞钟 此外,上海的旅游节庆还有长兴岛的柑桔节、植物园的牡丹花会、奉贤风筝节、豫园元宵灯会、静安迎春民俗文化节、上海啤酒节等,这些节庆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办的规模盛大的龙华庙会期间,寺内佛事兴旺,香客如云;镇上集市繁荣,古风犹存;各种地方戏曲和各地民间文艺表演,精彩纷呈龙华庙会成了上海地区最有影响的大型传统庙会上海桂花节每年农历八月,徐汇区都会在桂花飘香的漕河泾风景区举办上海桂花节从1990年起已经举办了六届桂花节以桂林公园、康健园、桂林路购物街和“桂花村”为活动区域,以游园赏桂、民族艺术展演、美食购物为主要内容,成为上海秋季最具影响的大型节庆活动之一。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上海民俗风情 为期一周左右的国际茶文化节在每年的四、五月间举行,自1994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参与人次共达180万茶文化节的中心区域在闸北区,辐射到全市中心会场设在全国最大的宋园茶艺馆活动内容包括茶艺茶道表演、茶文化交流、茶学术研讨、茶菜茶点展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