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筝曲“渔舟唱晚”赏析及演奏技巧教育理论论文.doc
2页筝曲“渔舟唱晚”赏析及演奏技巧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家喜爱根据《秦筝考级区编》中整理的谱子,逐段详细分析了乐曲的结构、曲意和旋律等特点,并结合秦筝派的弹奏指法,阐述了整篇乐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展示了地方民间音乐的韵味 【关键词】“渔舟唱晚” 欣赏 演奏技巧 一、引言 筝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委婉、缠绵,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古人称它为“仁智之器”它渊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今陕西),从我国史料和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里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历史渊源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筝曲,“渔舟唱晚”即为其中的一首该曲不仅深受古筝演奏家的喜爱和重视,也颇受其他门类音乐家的青睐,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等 二、“渔舟唱晚”的简介 《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成为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曲调优美,如蓝天上的行云,似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鲜明。
其旋律悠扬、明朗、开阔、徐徐清风,粼粼波光随音乐泛起,一派悠然自得之趣,诗情画意宛然在目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文句乐曲描绘了落日余辉中渔人载歌而归,悠扬的歌声荡漾在波光粼粼湖面上的动人画面本文选用《秦筝考级曲编》教材中收编的版本 三、筝曲演奏及赏析 《渔舟唱晚》可分为六个弹奏乐段第一个乐段由14个小节构成,第二个乐段由18小节构成,第三乐段由7小节构成,第四乐段由22小节构成,第五乐段为散板乐段,由9小节构成 全曲由两大部分和一个尾声构成 第一乐段为全曲的第一部分,此部分为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按、颤等手法,加强了旋律的装饰色彩,抒发了对湖滨晚景的赞赏情怀乐曲一开始就是大撮“MI”以左手颤音为主,还有短的颤音和滑音的技巧,恰似清风摇曳着温柔的湖水,又像碧波辉映着金子般的夕阳,归港的渔船,粼粼的波光,描绘了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第二段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长音“FA”,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成功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场面而乐曲的前半部分乐句与乐句、或者乐句中的小分句大都采用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尽管上下乐句和小分句的结构不是十分方整匀称,但音乐的上下呼应仍然给人以结构规整之感表现荡桨、摇橹和浪花飞溅等情景此段音乐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典型的“分而合”的结构原则,即乐句排比并叙,互相催递,使音乐具有开放感和不稳定性,然后以相应的合句来获得结构上的稳定,实现音乐结构的整体平整 《渔舟唱晚》的旋律充分而出色地利用了传统筝五声音阶定弦的特点然后乐曲逐步加快,以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拍(亦称催板)奏法,描绘渔舟晚归的情景运用了陕西筝派常用的劈指,强在弱拍上,突出右手勾弦,主旋律在低音上,强在强拍上此段一开始是连续模进变化的节奏音型,从宫羽两音出发,旋律做两小节一个单位的纯四度上行模进。
然后转为两小节一个单位的大二度下行模进这种上下的连续模进一共循环了三次,音乐的旋律线也在三次循环往复中跌沓起伏 此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份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这样因此给我们授予足够的空间进行个人化的诠释 四、演奏技巧总结 对于古筝音乐表演者而言,想弹好《渔舟唱晚》,掌握这首乐曲的曲意、背景等是很有必要的,掌握古筝的技巧和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是表演者的必备条件如下是我在多年教学中弹奏此曲的一些心得 重要的是触弦点的问题,触弦的轻、重、缓、急,触弦的深、浅,弹出的音色都是由不同的,小关节运动、手指尖触弦、弹响音的瞬间力度都有所不同,那么自然效果也有所不同,音色的饱满度尤为重要,比如,《渔舟唱晚》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处理,第一个音大撮,左手的颤音,还有每一个乐段和下一个乐段的衔接,都是很重要的,整个乐曲的发响及乐曲的当时的演奏都要讲究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一气呵成可形成音断气又断、气连音又连的起伏感每个弱音同样有立体感和颗粒感,乐曲当中清角音“4”的出现,就是这个特点,从而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同时,还要抓住乐曲的整体“风格”或“风格音型”、“音型”的要领进行变化、发展、夸张、渲染体会乐曲中风格音阶多样化技巧,最终都要靠富于完美的技巧和乐感来完成对它们的演示 参考文献: [1]焦文彬.秦筝归秦.秦筝,1993, 12(2):9-13 [2]周耘.古筝音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3]陕西秦筝学会.秦筝考级曲编(试行版).19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