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拉族宴席曲的文化内涵探究.docx
6页撒拉族宴席曲的文化内涵探究 内容Reference:撒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尤其是民间歌曲更富有民族特色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民间歌曲又可分为劳动号子、玉尔(情歌)、花儿(少年)、宴席曲、小调及儿歌等其中的宴席曲主要是在婚嫁喜庆的场合中用汉语演唱的民歌,有鲜明的撒拉族民族特性这些宴席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蕴涵着撒拉族关于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分析Keys:撒拉族 宴席曲 文化内涵撒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尤其是民间歌曲更富有民族特色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民间歌曲又可分为劳动号子、玉尔(情歌)、花儿(少年)、宴席曲、小调及儿歌等其中的宴席曲主要是在婚嫁喜庆的场合中用汉语演唱的民歌,有鲜明的撒拉族民族特性这些宴席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蕴涵着撒拉族关于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下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一.撒拉族宴席曲的文化内涵撒拉族宴席曲是以固定的曲调即兴编词演唱,并且大都分演唱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其演唱与表演形式比较自由,一般为二人,也可以是四人或多人参加。
这些歌曲内容有喜庆也有悲伤,有劝慰也有感谢,有叮嘱也有宣泄除了“撒赫斯”即哭嫁歌是由女性主唱之外,其他曲目均由男性演唱 男性为主唱的歌曲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借古喻今、回顾过去的,如《阿舅尔》、《孟姜女》等,篇幅很长,回环往复,在感慨历史苦难的同时,寄寓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杨大郎挑兵》、《高大人领兵》等,反映旧时征戍离别之苦有反映一年四季农事活动的生活类歌曲,如《打柴》、《庄稼人》等还有描述宴席场合的《五杯茶》、《十杯茶》等它们主要是为了增强婚庆场合的热闹气氛,展示撒拉族民间歌手的表演水平在婚礼上最打动人的是内容以女性为主角的歌曲,如《方四娘》一岁上爬来两岁上耍,三岁四岁上巧说话五岁六岁上跟娘转,七岁八岁上学针线九岁十岁上进绣房,天上的鸟雀都绣上十一十二上来媒婆,十三十四上到婆家……”完整的歌词共有一百二十多段,描述了美丽聪慧的方四娘因婚姻不幸而倍受折磨、在走投无路中悬梁自尽的悲剧性一生从这里能看到旧时撒拉族女性婚姻不自由、早婚等现象,还反映出传统女性必须要有拿手的本领,即针线活要好在婚礼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娘摆针线,向婆家人和亲戚朋友展示自己的本事还有夸赞民族妇女穿着打扮的《阿里玛》、《衣秀儿玛秀儿》等,歌词活泼,健康明快,描绘出撒拉族青年女性美丽清纯的形象。
《阿里玛》细致生动地刻画出蒙古婆、土族婆、藏族婆、中原婆(即汉族女人)和撒拉婆的民族服饰形象,同时真实反映出撒拉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场景在婚礼中唱“撒赫斯”是很有讲究的,既要有哭腔,也要有唱腔,而且吐字还要清晰,情感要充沛从演唱形式看,有新娘的独唱、母女对唱、女性亲友的和唱等从独特的哭嫁歌中,能看到撒拉族妇女由于受传统封建礼教和习俗的制约,因而努力追求幸福婚姻的强烈期盼哭嫁歌中有对父母家人的感恩和不舍之意,也有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无奈、恐惧之情,还发泄着对促成早婚的怨气与委屈尤[来自Www.L]其是关于埋怨父母、哭骂媒婆的歌词,表现出对包办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反抗与反叛意识,体现了女性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渴望从中也反映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社会风气根深蒂固,在哭诉之后,也不得不遵从《说文》:“媒,谋也,谋合二[来自Www.lW]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媒妁就是为了促成男女婚事的成功古人之所以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主要是要培养男女的廉耻感,避免男女交际越轨的可能性,否则就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不合道德规范的南宋之后,由于封建礼教思想的强化,男女的恋爱与婚姻自由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撒拉族长期以来处在汉文化圈的包围之中,其婚姻习俗自然会受到汉族的影响 如“黑骡子拉到大门上,逼着叫我上乘骑,骨架还嫩血未稠,头发未长全就送我出大门,金子似的女儿你不爱,夫家的彩礼,你却当成了宝贝”,“我哭呀哭,青稞燕麦长一处,青稞熟了收掉了,燕麦撒在地里了我头发还没长长,骨头还未长硬,你把彩礼当成黄金抬进门,你把女儿当成瓦片抛出外这里都深刻体现出旧时女性地位低下、没有独立人格的悲惨境遇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哭嫁歌已演化为一种婚礼程序,其内容也主要是表达新娘与娘家人的惜别与相互祝福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给予新娘一个表现自我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婚礼中第一次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作为成人的形象由此,新娘转换其社会角色,从为人女将变成为人妻及为人母,其成人礼的意义是更为重要的二.撒拉族宴席曲的文化功能在撒拉族的婚礼宴席上,会有各类歌手演唱宴席曲,并不时伴有各种舞蹈动作根据婚礼的实际进程,又可把歌曲分为哭嫁歌、祝赞词和叙事曲等几类它们无一不承载着撒拉族特有的情感思想,发挥着多方面的文化功能首先,撒拉族宴席曲体现出礼仪协调功能从婚礼的开始到结束,一直伴随着撒拉族的歌声,宴席曲几乎就是婚礼进程的主要线索。
从新娘的哭嫁歌开始,到新郎家之后娘家人开始唱祝赞词,撒拉语称“吾如乎苏孜”,然后男方家会演唱各类叙事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主要是对邀请的德高望重的阿訇的赞美,对两方父母亲友的赞颂与祝福,对新娘新郎白头偕老婚姻美满的祝福和孝敬长辈勤俭持家的教导,对婆婆家的恳请与叮嘱,对参与婚礼的所有人及媒人的感谢与赞颂,以及撒拉族历史等等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礼仪协调性功能比如,在青海化隆、循化地区流行的《恭喜曲》、《抬起头儿瞧》、《谢东家》等,歌词朴实真诚,节奏明快活泼,演唱者边歌边舞,婚礼上的人们也会情不自禁地齐声而和,宾主其乐融融,使得婚礼气氛更加热烈喜庆由于撒拉族非常重视婚礼,把它看做是整个民族聚居区的盛事,因而婚礼中人们的参与面很广,而通过这些宴席曲,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使得婚姻具备了很高的社会认同度其次,撒拉族宴席曲发挥着伦理教育功能撒拉族人借着婚礼这样一个公开的神圣的场合,通过宴席曲来传递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对新娘新郎进行成人教育在祝赞词中,具体内容除了对新婚夫妇的规劝和指导外,还有娘家人对婆婆家进行嘱咐的唱词比如,“亲家母,请细听,……,姑娘身价虽高岁数轻,没出过大门少见闻。
……,说高了,你海涵的度量多宽容,说低了,你风过耳旁莫嫉恨惹人笑,引人赞,全在你的指引呢!”主要是明确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婆婆与媳妇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撒拉族认为婆婆作为长辈,首先要宽容年轻的媳妇,其次要指引尚未成熟的媳妇只要婆婆的引领责任尽到了,媳妇自然会健康成长,引得人们的夸赞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类赞词和叙事曲,男女两家帮助新娘新郎明确婚姻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在祝福声中使参加婚礼的青年人都受到伦理道德的教育 再次,撒拉族宴席曲具有社会发展功能撒拉族的婚礼一般是在农闲时节,即冬季在这时候,人们把聚集了一年的情绪借着热闹的婚礼尽情释放村里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要出席婚礼,即使是送亲路过地方的跟新娘同村的妇女们,也要参与婚庆仪式,应和新娘的哭嫁歌,这被称为“同村情结”而更多还有赶来看热闹的孩子、年轻人、老人们,他们或者参与其中进行演唱,或者欣赏品评歌者和舞者的表演在这样的几乎是全民互动的场合,一遍遍重温骆驼戏蕴涵的撒拉族历史传说,消化吸收着各类宴席曲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享受着集体活动的精神愉悦,培养着撒拉族人的民族特性而就是在这样的集体性活动中,撒拉族人的包容、大度、热情的性格特色以及发展的眼光就逐步形成了。
从撒拉族的结婚对象来看,撒拉族积极与周边的藏族、回族、蒙古族甚至汉族通婚,在七百年的时间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人口据《循化志》等文献记载,撒拉族先民迁来循化大概在元代,当时的人口不足百人,到今天,已有十余万人对这样一个人口较少民族来说,要保持其民族性并同时大量增加人口是很不容易的而丰富多彩的婚庆习俗与歌谣事实上促进扩大了撒拉族在周边民族中的影响力,吸引了其他民族与之交往通婚因此说,宴席曲发挥着娱乐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发挥着强化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的社会功能总之,大凡人类的仪礼活动,其仪式本身的繁琐程度同人们对仪式对象的重视程度成正比,仪式愈是繁琐,说明人们对仪式所涉及的事物愈是重视在撒拉族的婚庆场合,还有诸多繁琐隆重的仪式程序,它们与这些宴席曲一同展现出独特丰富的民族风情,表达了撒拉族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 本文为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项目成果,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XMZ021)阶段性成果 王百玲,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田家骏,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文秘教育专业2010级学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