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历史).doc
5页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儒学在两 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的思想 流变,逐渐受到冷落直到宋代,才逐 渐确立了一个“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 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 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 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 后期的统治思想在理学内部,又有程 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 理”一个认为 “心即理 ”一个深沉博大,持敬 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一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 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 认 “理 ”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 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 “性即理”还是陆王的 “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 东西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 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 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 性”或“善之本心”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无论 是程朱的 “体天理达 诚”“学为圣人”, 还 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 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 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 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 “天理”“明心” “复性”,达到善 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 统治 二:程程朱朱理理学学与与陆陆王王心心学学的的分分歧歧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 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 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 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 “理” 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 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 起着主宰作用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 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理”的 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理”的主宰 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陆王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 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 宇宙”《陆九渊集 ·卷一 》“心”所具之 理并非单指外在的儒家伦理规范,而是人 对这些规范的接 受能力,即外在的伦理在人心中内化为道德自觉性的可能性,即 “仁义礼智”之“四端” 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程朱之“理” 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 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 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 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 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 方法上的直接对立其次,在修养方法上的分歧:程朱理 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 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把众物之理穷 尽而后至于豁然开朗,体会出人生至理 即伦理纲常的无上性特别强调要专注 于从事物上体会儒家伦理规范而内化为 个体的道德自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 表现为“发明本心”他们认为“理”就像 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 会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 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 为圣贤总之,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 都以人的道德本性为最高原则,都强调 人的道德存在,虽旨趣各异,方法有别,然而 殊途同归,都以“理”为核心,都以光复道 统、传承发扬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因此,二者 虽然有相异之处,在本质上却又是相通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