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盛顿·欧文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观-以《瑞普·凡·温克尔》为例.docx
6页华盛顿·欧文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观以《瑞普·凡·温克尔》为例 欧洲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末、盛行于十九世纪的前三十年,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文学潮流而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立战争的胜利、高速发展的经济也为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提供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美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华盛顿·欧文作为第一位享誉国际的美国作家被称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其轻松、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学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然而,欧文的价值观却没有相应地融人当时的美国社会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欧文当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态度或思想倾向欧文在《瑞普·凡·温克尔》中以隐喻的方式指出独立革命成功以后,美国广大人民没有在生活上得到实质改善的现实作品中流露出欧文对欧洲各地古老文明的向往,对未经资本主义[来自www.lw5U.com]渲染的原始质朴的文明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怀念,对革命和变革的保守态度,以及对主流生活的逃避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一、对欧洲各地古老文明的向往1819年至1820年,欧文蛰居于英国乡村,他对美丽迷人的英国农村风光产生了迷恋的感情,也激发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最终,他写出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见闻札记》。
这部作品以英国的生活和欧洲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其中,《瑞普·凡·温克尔》就是根据他听到的德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来的,只是他把故事发生的背景移到了最初定居于纽约地区的荷兰移民所生活的时代这部短篇小说的很多部分都描写到了属于欧洲古老文明的事物,这些都反映了欧文的一种文化倾向作品中的主人公瑞普为了逃避老婆的吵骂去打猎,他来到一个“荒凉的、人迹罕到”的地方此后,作者通过瑞普的经历描绘了一番充满欧洲情调的景象瑞普看见一个老头子,他的衣服是“古代的荷兰装束:上身穿着一件马甲,腰上束着皮带,下面穿着的好几条裤子非常宽大,两侧装饰着两排纽扣,膝上打着褶”当瑞普走进圆形剧场后,又进行了一番描写:“在中央一块平地上,有一群形容古怪的人正在玩九柱戏他们的服装都是古代的外国式样;有的穿着紧身白短上衣,有的穿着马甲,腰上带着长刀,其中大多数人的裤子都和那位向导的一样宽大”这一群人让瑞普联想到了他见过的古画上的一个人物,而那幅画是初次移民时一个牧师从荷兰带来的当这群人在喝酒的时候,瑞普趁别人不注意也偷偷的尝了一口,这酒又有一种“上等荷兰酒的味道”,于是瑞普控制不住了,“他越尝越有味,一口一口不断喝着那壶里的酒”,可是最后“他的神智有点迷迷糊糊,头晕目眩,脑袋尖[来自www.lw5U.coM]尖垂了下来,就昏昏地睡去了”。
这段描写虽然似乎只是关于瑞普喝酒的描写,但这里的“酒”是有隐含意义的,即一种让作者本身所沉醉和迷恋的欧洲文化作者对瑞普在山上所遇见的这群人以及这些事的较为细致的描写实际上表达出了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些事物描绘得如此详细,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曾经亲眼见过,更多的是因为作者的兴趣和喜爱促使他用心记忆并保存于脑海之中而欧文通过语言为我们呈现的画面其实是他对欧洲古老文明向往的反映二、对未经资本主义渲染的原始质朴的文明精神与生活状态的怀念《瑞普·凡·温克尔》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普通的农民,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在静谧、乡风淳朴的农村作者笔下的瑞普也显得如此善良老实,他除了劳动以外没有别的享受权利,他乐于帮助别人,勤劳朴实,在他身上显示出来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性,这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腐败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先从瑞普与他的妻子的关系来说,我们可以看出瑞普陛格中的淳朴与善良瑞普的妻子是一个比较强悍的女人,因而欧文说:“他那到处受欢迎的温和的性情可以说是由于怕老婆而来的;一个人在家里受惯了泼妇的教训,到外面就最容易处处随和,事事随从他的脾气,毫无疑问,就是因为在家庭磨难的熊熊的火炉里受过锻炼,才变得柔软和有韧性”。
作者在这里的描写并不是想说明瑞普对老婆的惧怕和他的怯弱,而是把这当作一种值得赞美的性情和美德来褒扬的从瑞普与村子里的人们的关系来说,还体现了整个村子的单纯质朴的文明精神与和谐轻松的氛围村子里的主妇们都很喜欢瑞普,当瑞普与老婆吵架时,她们喜欢热心地帮着瑞普说话;村子里的孩子们也极其欢迎瑞普,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放风筝、玩石子;甚至连村子里的狗都对瑞普格外友好,“没有一条会对他吠的”从这些可以看出,村民们与瑞普的友好关系不仅是对瑞普的肯定,也是对这种原始质朴的文明精神的肯定另外,与欧文笔下所描写的这种原始质朴的文明精神所对应的生活状态也正是欧文所怀念的例如,小说中描写到,村民们常常坐在树阴下懒洋洋地消磨掉一个夏日,无精打采地聊天,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看看一些被旅客扔掉的废报纸,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似是在写村民生活的无聊和懒散,实质上却正好反映了作者对这种轻松自在、简简单单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三、对革命和变革的保守态度欧文在小说中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大革命以后,广大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事实当瑞普一觉醒来,回到村子以后他看到的不是一派繁荣的景象,而是一片狼藉和荒凉:家里的房屋已经变得坍败不堪—一屋顶倒塌了,窗户也破了,大门上的铰链也脱落了;自己的那条狗也不再认识他了,躲躲闪闪地走来走去。
当他走进自己以前的房子时,却发现它“空空洞洞,冷冷清清,分明已无人居住”瑞普来到从前经常去的那个乡村旅店,却发现它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东倒西歪的大木屋瑞普所见到的一切正是大革命后的景象,可是满眼却是杂乱、破败和凄凉作者对革命和改革是保守的瑞普觉得“一切都是这样奇怪,这样难以理解”他看见招牌上国王乔治的那张红脸变成了华盛顿将军的脸,柱顶上挂着美国国旗;瑞普看见一堆人都在搞选举,他们不再和以前那样心平气和,而是带着一种“忙碌、慌乱、好争论的神气”:他看见一个“样子暴躁”的人正在激烈地进行选举演说:还有一个“矮小的、好管闲事”的人拉着瑞普的胳膊问他为哪个党投票和一个“自作聪明的、妄自尊大的老绅士”以质问的语气盘问瑞普的来历作者关于这群人的丑态的描写其实隐含着一种贬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欧文对革命后的种种变化的不自觉的心理抵制和厌恶情绪当瑞普听说自己的老朋友已经逝世多年,并且连“什么也没留下”的时候,他感觉过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自己被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心都碎了”瑞普对这些变化的心理反应也正说明了作者对革命及改革的保守态度四、对主流生活的逃避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作者说瑞普性格中最大的缺点是“对于一切有好处的劳动都感到不可克制的厌恶”。
他可以拿着自己的钓鱼竿钓上一整天的鱼,而且也不管能不能钓到鱼:他可以为了打猎一连跋涉几个钟头;当邻居请他帮忙时,他从来不会拒绝;村里的女人们经常请瑞普做自己丈夫不愿意做的事情总而言之,瑞普就是除了自己的事情不干,别人的事情他都愿意做其实瑞普的性格正反映了一种逃避主流生活的心境,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不愿意为了做事而做事,不愿意为了生活而生活他追求的是生活的乐趣,是一种怡然自乐、悠然自得的轻松自由的生活状态欧文在小说中这样形容瑞普:瑞普是个傻里傻气、无忧无虑的乐天派,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吃白面包和黄面包都行,只看哪一样最不用操心和费神;他宁可只有一个便士而挨饿也不愿为了一个金镑而去工作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金钱而活着,为了利益而工作,当瑞普从山林回到村子里以后,他很难融入到新的生活中他仍旧保持着往日的行径和习惯,仍旧跟一群风烛残年的老朋友在一起他仍然闲着什么都不做,不参与什么选举,对周围发生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也不感兴趣,终日过着逍遥闲散的生活,瑞普似乎只是过这纯粹属于自己的生活,无名无利,与他相伴随的只有他的故事,他对自在生活的坚持和追求Reference:[1]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4](美)华盛顿·欧文.欧文短篇小说选[M].万紫,雨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石蕾,女,湖北钟祥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2007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