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探究我国东南部花岗岩的本身特征.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9726236
  • 上传时间:2021-12-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1.6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探究我国东南部花岗岩的本身特征 关键词:中国东南部分布构造岩石学花岗岩1)花岗岩是地球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吴福元等,2007)[1]以全球构造的角度,中国东南部处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接处,构造背景复杂且十分活跃,因而华南地区花岗岩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初),结果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分布十分广泛孙涛(2006)新编华南花岗岩分布图发现[2],华南各时期花岗岩总出露面积约169700km2根据地质证据以及同位素年龄数据证实华南花岗岩存在多次旋回,其中古要中元古代花岗质岩石极少量出现;新元古代(830要780Ma)花岗岩出露面积约10000km2,主要出露于江南古岛弧、扬子地块东南缘地区;早古生代晚期(440-410Ma)约20000km2,主要出露于武夷山、云开大山等地区;三叠纪(250-200Ma)约14300km2,主要出露于南岭山系、云开大山及武夷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180-70Ma,燕山期)因岩浆活动最为强烈而分布十分广泛,其中燕山早期(180-142Ma)63900km2,分布在西部腹地呈北东向分布,南岭地区呈东西向,燕山晚期(140-66Ma)集中在130-110Ma出露于沿海地区,出露面积约140000km2。

      可以看出,花岗岩大体上从内陆至沿海地区年龄逐渐变新,并且规模也逐渐扩大,这与花岗岩的形成机制有直接的关系2)周新民(2003)认为新元古代晋宁期(雪峰期)花岗岩是扬子周边环形岛弧形造山带的组成部分[3];早古生代加里东期花岗岩成因模式与早古生代板内压扭性断裂熔融有关;早古生代印支期花岗岩与早中生代陆内面式伸展减压熔融有关;晚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与晚中生代活动陆缘伸展增生造山作用有关,分别形成于板内断裂熔融和活动陆缘在幔源玄武岩浆底侵两个阶段王德滋和沈渭洲(2003)分析发现前侏罗纪花岗岩主体与周围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着(Nd,t)和Ni(87Sr)/Ni(86Sr)、Nd模式年龄相似,认为花岗岩物质来源属于壳源型[4];华南分布最广燕山期花岗岩中,燕山早期(南岭花岗岩)多数具壳源型特征,而燕山晚期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花岗岩源区中因含较多的地幔物质成分,因而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玄武岩浆底侵引起的地壳深熔和壳幔混合有关3)大规模的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了我国东南部的主体,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是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玄武岩浆的大范围底侵、壳幔之间混合以及地壳岩石的广泛熔融下形成的(LiandLi,2007;Lietal.,2006)。

      而王德滋和沈渭洲(2003)及吴福元等(2003)相继都提出了国内外研究10多年的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李三忠等(2017)就古太平洋俯冲启动时间进行了探讨[5],通过对华南中生代构造交接转换研究发现,古太平洋板块在晚三叠世既已开始俯冲;认为德兴斑岩型铜矿中在燕山早期形成的含矿斑岩体与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及俯冲后侧有密切的关系;认为华南地块自西向东地壳厚度逐渐减薄是因华南地块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两次岩石圈拆沉,并且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分别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时板片撕裂、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从白垩纪以来,受到古太平洋板块NW向低角度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平行的左旋走滑断裂4)索艳慧等(2017)发现中新生代期间[6],我国东部各盆地内部反转构造呈现东强西弱、自东向西迁移的规律,进一步反映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效应在王德滋和周新民(2002)提出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与伸展构造作用有关的岩浆组合为陆源伸展减薄构造岩浆岩组合时,我国学者在沿海地区也发现形成于伸展环境的花岗岩岩体(A型花岗岩)[7],如福建魁岐、鼓山和大沅村碱性A型花岗岩(LiLianglinetal.,2013;ShanQiangetal.,2014)以及浙江外北山、福建太姥山铝质A型花岗岩(段政等,2017;Lianglinetal.,2013)。

      在中国地质学家普遍接受我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是由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潘振杰等(2017)通过对比中国东部岩浆岩与日本、安第斯岩浆岩后认为中国东部花岗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无关[8]刘凯等(2016)认为单一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不可能形成如此多方向和如此宽的构造变形和岩浆岩[9]参考文献:[1]吴福元,李献华,杨进辉,等.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J].岩石学报,2007,23(6):1217-1238.[2]孙涛.新编华南花岗岩分布图及其说明[J].地质通报,2006,25(3):332-335.[3]周新民.对华南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2003,9(4):556-565.[4]王德滋,沈渭洲.中国东南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J].地学前缘,2003,10(3):209-220.[5]李三忠,臧艺博,王鹏程,等.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J].地学前缘,2017,24(4):213-225.[6]索艳慧,李三忠,曹现志,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及其记录的大洋板块俯冲过程[J].地学前缘,2017,24(4):249-267.[7]段政,邢光福,余明刚,等.浙江外北山铝质A_1型花岗岩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制约[J].地质学报,2017,91(1):180-197.包浪.我国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及其构造意义研究现状[J].南方农机,2019,50(1):243-243.-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