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版:2019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
11页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一部分选择题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向析】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o【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答案】B【解析】电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3.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逶明圈菌种菌落直径:C(mrh透明圈直径:H(mm)H/C细菌I5.111.22.2细菌n8.113.01.6♦♦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答案】C【解析】【分析】该选择培养基上画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透明圈详解】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以上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淀粉分解菌的H/C越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越多,可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Co4 .甲、乙是严重危害某二倍体观赏植物的病害研究者先分别获得抗甲、乙的转基因植株,再将二者杂交后得到Fi,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出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以下对相关操作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含有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B.通过接种病原体对转基因的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C.调整培养基中植物激素比例获得Fi花粉再生植株D.经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若干再生植株均为二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的培养过程为:把含抗甲的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细胞,获得抗甲植株,同时把含抗乙的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细胞,获得抗乙植株,通过杂交获得Fi(倍体植株),取Fi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获得纯合的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二倍体)详解】要获得转基因的抗甲或抗乙植株,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含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再把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中,A正确;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抗病接种实验进行个体水平的检测,B正确;对Fi的花粉进行组织培养时,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高时利于根的分化,比例低时利于芽的分化,C正确;经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o5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i.70浮水植物b8.5i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U攵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详解】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答案选Co第二部分非选择题6.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选择并排序)等户中一?一?对照抗体0-08526也792377.11213641?2抗体浓度加总mL)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特异性结合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答案】(1).活细胞(2).吸附(3).浆/效应B(4).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5).ace(6).D63(7).流感病毒(8).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9).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解析】【分析】本题渗透了生命观念的考查,以流感病毒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命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分析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2、利用免疫学原理制备流感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详解】(1)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殖过程:①吸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②穿入: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可通过胞饮、融合、直接穿入等方式进入细胞;③脱壳:病毒脱去蛋白衣壳后,核酸才能发挥作用④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环境和物质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⑤成熟释放: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进行组装,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对抗原的识别也具有特性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HA、NA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抗原的结构也会时随之发生改变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内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疫苗4)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必须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②由图可知,当抗体浓度大于2.37^g/mL时,D63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高于对D21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据此可推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D63抗体”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