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原科龙公司现金流量管理.doc

52页
  • 卖家[上传人]:繁星
  • 文档编号:40841039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MB
  • / 5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原科龙公司现金流量管理原科龙公司现金流量管理第 3 章科龙公司的经营现状和主要经营风险3.1 科龙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历程3.1.1 科龙公司概况科龙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电冰箱年产达 800万台,空调年产 400 万台,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全国第一科龙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1984 年开始生产冰箱是中国最早生产冰箱的企业之一1996 年发行 H 股并在香港挂牌上市后,1999 年科龙又成功在深圳发行 A 股,同年更被“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推举为 1999 年全球新兴市场 100 家最佳企业之一;2001 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科龙公司国际营销网络已覆盖全球七十五个国家及地区,与全球知名制造商、大型家电连锁及超市建立了广泛的销售合作关系,外销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公司利润及收入的一个主要增长点科龙公司已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梯次储备设立了博士流动后流动站,有硕士及硕士以上文凭的共 260 多人,大学本科学历 3000 多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600 多人,有国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 100 多人,中高层管理者中有 70%的人员具备硕士以上文凭。

      科龙公司的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直线式结构,总裁以下主要分为五个板块:国内营销公司、国际营销公司、生产系统、监查都及其它职能部门每个板块都设有副总裁或相当于副总裁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对总裁负责科龙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下图:3.1.5 科龙公司的历史沿革(1)初创期(1984~1996)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科龙公司的第一位领导人潘宁,接受了组建冰箱试制的艰难任务通过学技术,找原料,寻市场,1983 年 9 月,试制成功了 BYD.103 双门双温露背式冰箱1984 年 10 月 28 日,广东顺德珠江冰箱厂诞生.(2)发展期(1987~1992)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全国冰箱行业比建设、比质量、比规模、比效益科龙公司进行了四次技术改造,相继建立了冰箱二厂、空调厂、塑胶厂、金属厂又引进先进设备,主要有欧洲的制冷性能系统和亚洲的外观装饰,使冰箱生产节拍从 90 秒/台缩短到 26 秒/台1987 年,公司获得广东省先进企业称号,易名为‘‘广东珠江冰箱厂” 1991 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广东 7 家,全国乡镇企业仅 2 家)3)腾飞期(1993 年~1997 年)1992 年 6 月,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组建广东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1 月,组建成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2 月 1 日,公司正式启用科龙标志及公章,迈向品牌经营的道路。

      1993 年,香港科龙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全权负责科龙公司的进出口贸易,每年以 50%的速度增长1996 年,在日本成立科龙株式会社,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1996 年7 月,科龙公司在香港 H 股上市,这是首家上市的电冰箱企业同时,公司不断扩大规模:1995 年,第五期工程——科龙模具厂建成:1996年,第六期工程——三洋科龙冷柜公司成立:第七期工程,建成国内生产的铁三角(成都、营口、顺德三个生产基地);瞄准国际市场金三角(日本、香港、广东)4)改革期(1998 年~2001 年)由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科龙公司迈进改革步伐1998 年,科龙、华宝强强联合,成为中国最大的制冷家电集团,拥有科龙、容声、华宝、三洋科龙四大品牌:1998 年 4 月,花旗银行投 1.87 亿元和科龙公司合资组建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科龙公司负责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90 年代末,科龙公司由于盲目多元化,涉及电子商务、物流等陌生领域,结果并没有为公司带来销售额和利润,反而消耗了不少资金到 2000 年前后,加上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公司高层频繁的变动、管理的混乱等原因,使科龙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2001 年的亏损额更是达到 15 亿元。

      5)格林轲尔时期(2001 年 lO 月 31 日~2005 年 9 月 9 日)2001 年 lO 月,格林柯尔以 5.6 亿元人民币购买容桂镇政府所持的 204475755 法人股而成为科龙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 20.6%,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13.46%,是第二大股东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公司后,得出如下结论:科龙公司的市场份额丧失、巨亏与成本费用过高有很大关系,而且,科龙有很大的成本费用压缩空间,只要能够成功地压缩成本费用,科龙公司就一定能够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从长期来看,科龙公司的竞争力应该建立在强大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中国制冷产品的能效率在国际上仍然处于中下游水平,因而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有了这样的判断和决断,科龙公司着重抓了如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压缩成本,技术领先与新产品开发,文化改造与“整风” ,摒弃多元化以加强主业,实施有区隔的品牌策略;同时,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后,随即以科龙为实业发展平台,对中国冰箱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整合:2002 年 9 月,收购了原吉诺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2002 年 12 月,收购了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远东阿里斯顿公司的全部冰箱生产线;2003 年 5 月,与杭州西冷集团签署了控胶合资协议;2003 年 5 月,以 20.03%的份额控股美菱电器;2003 年 6 月,在江苏扬州市动工建设年产超过 300 万台的以出口为主的冰箱冷柜生产基地。

      这样,科龙冰箱公司的冰箱产能达到 800 万台/年研发方面,2002 年开发出了“分立多循环”冰箱技术,确立了科龙公司在后冰箱时代的领先地位;双高效空调的制冷制热能效比达到 3.8 和 4.2,到达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绝对领先此两项技术确定了科龙公司在国内的优势地位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2002 年年报显示,科龙公司赢利 1.8 亿元,摘掉 sT帽子到 2003 年 8 月 1 8 日,科龙电器中报显示,集团利润同比去年增长 2 8.33%,半年盈利 1.45 亿元然而表面的辉煌背后,科龙公司仍然存在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其主要股东格林柯尔及其董事长顾雏军的资金来源及运用之迷,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怀疑2005 年 4 月科龙抛出 2004 年年报,因利润与前三季度有较大反差,立即引起证监会注意,随即展开调查由于事件发生在产品销售旺季的四、五月份,立即引起市场的剧烈反映,经销商催货、供应商催款;同年 8 月,科龙集团董事长顾雏军因涉嫌转移、盗用公司资产被捕入狱,科龙再次陷入危机2005 年 9 月 9 日,原科龙公司董事长顾雏军在监狱中与海信空调签署《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关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之协协议书》将其持有的境内法人股 262212194 股(占本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 26.43%),以 9 亿元转让给海信集团旗下的海信空调。

      科龙公司进入海信时代3.2 科龙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虽然格林柯尔时期科龙公司加强了内部管理,有效的控制了现金流出,但仍然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3.2.1 市场竞争激烈,行业产能过剩,企业销售现金回收能力下降制冷家电在我国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九十年代中期得到飞速发展,但在二十一世纪初国内制冷家电的产能已远远大于国内的销量其中冰箱从 1995 年开始出现供过于求,到 2000 年冰箱厂家已增至 95 家,产量达到 1300万台,内销 907 万台.2001 年产量达到 1349 万台,内销 954 万台,而实际产能已达 2500 万台2000 年我国城镇居民冰箱饱和率 85%,未来五年预期购买率 15%空调从 1995 年起,整个市场的增长呈爆炸式,到 2000 年厂家已超过了 300 家,产量达到 1610 万套,内销 1185 万套2001 年产能达到 3270 万套,产量达到2270 万套,内销 1517 万套2001 年我国城镇居民每一百户拥有空调 30.7 套,其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 13 个省,未来五年预期购买率 24%由于未来购买力比较强,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供大于求,加上外资品牌在中高端占有近 25%的市场份额,国内制冷企业只能在中端和低端市场拼价格了,放 2000 年白色家电行业开始价格战,2000 年冰箱行业平均价格下降 8.4%。

      2001年价格战全面爆发竞争加剧,价格战的出现,直接导致行业利润降低,再加上宏观政策在 2000年起国内企业不再享受超税负返还优惠政策,使得利润更薄2004 年,冰箱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 3%,空调不到 5%行业利润率下降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收入质量,导致了现金购销比的变化,使节余现金减少3.2.2 大连锁终端的兴起使渠道现金周转更加困难从 2000 年开始,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大连锁企业逐渐兴起,根本上改变了家电行业的渠道模式传统的家电分销模式以代理商和批发商构成,家电企业在与这些渠道成员的搏弈中占用主动位置,付款方式一般是先钱后货,从而保证了现金流的顺畅但大连锁终端兴起之后,这种现象得到改变连锁企业由于其对终端的良好把握和强大的分销实力,使的它在与家电企业的搏弈中占据优势地位,付款方式也改成先提货、售完付款;与此同时,家电企业在进入连锁卖场是还必须交纳各种赞助费、摊位费、支持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付款方式的改变增加了家电企业的现金压力,使家电企业的现金流转速度变慢,各种附加费用的支出也加大了家电企业的现金流出使家电企业的现金流量经营风险增加3.2.3 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投资加剧了现金流量紧张状况科龙公司在几年内销售取得了巨大增长,但销售增加的同时,使得公司对营运资本的需求不断加大,现金流量紧张的状况也日趋明显.与此同时,科龙公司不断通过并购来扩大产能,每年用于收购其它产品生产线和生产企业的资金都十分巨大,2003 年超过 10 亿,2004 年为 6 亿左右,大量收购支出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占用了公司的营运资金,使得公司必须不断依靠短期贷款来应付日产的资金需求,增加了支付风险,同时也使公司面临越来越大的现金流量断流的风险。

      3.2.4 一股独大的局面使大股东挪用公司资金成为可能自格林科尔成为单一大股东以来,外界质疑大股东和科龙公司的声音不断2001 年 10 月 31 日,科龙公司公告易主,外界和公司员工就认为科龙电器被贱卖了当时,法人股的转让价格约为 2.7 元/股,低于公司净资产 4.1 7元/股(2001 年中报数据),转让价比净资产“缩水”超过 3 4%2001 年 12 月 5 日,财经时报登出调查性新闻, 《格林柯尔:光环下的另一面》 ,文章称:“顾氏循环”创新性一直被学术界否认;“全球第三大制冷剂供应商’ ,令人生疑;顾氏制冷剂神奇效果受到质疑2001 年 11 一 12 月,国内外经济企业报刊纷纷登出有关科龙民营化的文章,把格林柯尔称为“神秘大鳄” ,质疑其从何而来?认为其玩的是“空手道” ,同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市值两天缩水了 lO 亿元大股东——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仅仅是 2001 年 10 月成立的企业,却在格林柯尔集团总公司网页上都无法找到其任何说明,这无疑让人质疑格林柯尔的实力和收购诚意.2002 年 2 月,国内某知名媒体质疑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合法性。

      称顾雏军以现金 3 亿元和专利技术使用权 9 亿元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其无形资产的出资比例不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2002 年 9 月 5 日和 9 日,中国经营报分别对科龙公司 2002 年中报盈利 1.12亿元的社会反应做出披露,登出了《联交所发回“中报” ,科龙喊冤》和《盈利的真实性》两篇文章前篇说中报未经审核,后篇说科龙公司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对中报投了弃权票,盈利的真实性包括公司员工在内的半数人以产生了怀疑2003 年 4 月,科龙公司的年报又引发争议4 月 1 日 sT 科龙公布了 2002年年报称公司在 2002 年实现净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