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装避雷带和避雷网要注意下面事项.doc
5页安装避雷带和避雷网要注意下面事项: 1、避雷带及其连接线经过沉降沟(沉降沟:一座较长的多层建筑物,往往在横向上把建筑物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留有一段空隙,防止各段下沉不一致,引起建筑物损坏)时,应备有 10-20cm 以上的伸缩余裕的跨越线 2、 有女儿墙的平顶房屋,其宽度小于 24m 时,只须沿女儿墙上部敷设避雷带;宽度大于 24m 时,须在房面上两条避雷带之间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的间距不大于 20m 时,只在屋檐上装避雷带;宽度大于20m 时,需在屋面上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间距不大于 20m 3、瓦顶房屋面坡度为 27°-35°,长度不超过 75m 时,只沿屋脊敷设避雷带四坡顶房屋,应在各坡脊上装上避雷带为使檐角得到保护,应在屋角上装短避雷针或将避雷带的引下线从檐角上绕下来如果屋檐高度高于 12m,且长度大于 75m 时,要在屋脊和房檐上都敷设避雷带 4、当屋顶面积非常大时,应敷设金属网格,即避雷网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网格越密,可靠性越好,网格的密度视建筑物重要程度而定,重要建筑物采用 5′5m 的密网格,一般建筑物用 20′20m 的网格即可在非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上,可采用明装避雷网。
做法是首先在屋脊、房檐等到顶的突出边缘部分装设避雷带主网,再在主网上加搭辅助网,避雷网格大小按上述要求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屋顶上的烟囱、混凝土女儿墙、排气楼、天窗及建筑装饰等突出于屋顶上部的结构物和其他突出部分,都要装设短避雷针或避雷带保护,或暗装防护线,并连接到就近避雷带或避雷网上对金属旗杆、金属烟囱、钢爬梯、风帽、透气管等必须与就近的避雷带、避雷网焊接 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每一座房屋至少有两根引下线(投影面积小于 50m2 的建筑物可只用一根) 避雷引下线最好对称布置,例如两根引下线成"一"字或"Z" 字形,四根引下线要做成 "工" 字形,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 20m,当大于 20m 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见《雷电与避雷工程的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合理设计的接闪器将显著地减少雷电击中需要防雷空间的可能性只有将防雷装置的设计与建筑结构设计同时进行时,才能在技术和经济上得到最优化的组合特别是在设计建筑物时,就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金属物作为防雷装置的诸部分之用接闪器可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组成选择: 1) 独立避雷针; 2) 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 3) 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接闪器的布置: GB50057-94 接闪器布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建筑物防雷类别滚 球半径 hr(M) 避雷网网格尺寸(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30 < 5*5 或< 6* 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45 < 10*10 或< 12* 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60 < 20*20 或< 24*16 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滚球法避雷网滚球法:滚球法是以 hr 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 ,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IEC1024-1:1990 当符合下表的要求时,接闪器的布置就是合适的按照保护级别布置接闪器就设计接闪器系统而言,下列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只要接闪装置不同部分所提供的保护区能相互衔接,并确保建筑物得到完全的保护就行(见 IEC1024-1 第 2.1.2 条):--保护角法: --滚球法: --网格法:所有这三种方法都可用于独立、半独立和非独立的防雷系统的设计 1.保护角法:接闪导体、避雷针、避雷杆塔和避雷线的位置,应使被保护建筑物的各个部分都处于由接闪装置导体上的各点以""角朝四面八方向地面投影所形成的轨迹面之内。
保护角法有几何局限 2.滚球法:对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建筑物,或当 IEC1024-1 的表 1 排除采用保护角法时,应采用滚球法来确定建筑物的面积和各部分的保护空间"滚球"半径应符合所选择的防雷系统保护等级滚球法是在建筑物上才利用半径为"R"的球,绕建筑物滚动,直到碰到地平面,或碰到与地平面接触且能用作雷电导体的任何永久性建筑物或物体为止在滚动接触建筑物的地方便有可能受到雷击在这样的点和地段处,就需要由接闪导体来提供防雷保护防雷系统的保护空间就是"滚球"接触该导体并作用于建筑物时并未穿过的那块空间的体积保护等级和防雷系统的安装成本随所选滚球的尺寸的缩小而增加 3、 网格法:接闪导体或屋顶导体应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其周边应靠近屋顶的边缘布设这种多边形接闪装置应通过增设相互连接的横向接闪导线来完善,以形成符合 IEC1024-1 表 1 要求的网格选型程序: (1)评估保护级数; (2)选择合适的保护半径;在地球上所处径、纬度的不同 Na 也不同 评估保护级数1、查出当地的雷电密度 Na 我国北方地区一般为 4,可查图而来理论上 1)建筑物的重要程度; 2)建筑物的危险程度;现场记录风险内容: 3)建筑物的人员密度; 4)建筑物的构筑位置; 5)建筑物的建筑结构; 6)建筑物所在地的雷电密度; 2、做工地现场勘察实际上: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实际运用上,多采用 1 类。
查出滚球法半径 D 3、计算和选择合适的保护半径:根据上列 Rp= h (2 hr – h ) 公式,设计人员需考虑所选择避雷针的型号,其保护半径将能覆盖在不同垂直距离上的受保护平面 避雷针选型确定以后,安装时应注意以下事项:a.砖木结构的房屋,可把避雷针敷设在山墙顶部或屋脊上,用抱箍或对锁坶丝固定于梁上,固定部分的长度为针高的 1/3也可以将避雷针嵌于砖墙或水泥中,为了结构的坚固,插在砖墙中的部分为针高的1/3,插在水泥中部分约为针高的 1/4-1/5 b.对于平顶屋上的避雷针应安上底座与屋顶层连接,并用螺丝紧固好 引下线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称为引下线雷击时引下线上有很大的雷电流流过,会对附近接地的设备、金属管道、电源线等产生反击或旁侧闪击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反击,现代建筑利用建筑物的柱筋作避雷引下线,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但可行,而且比专门引下线有更多的优点,因为柱钢筋与木梁、楼板的钢筋,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和接地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法拉第"笼,均处于等电位状态雷电流会很快被分散掉,可以避免发击和旁侧闪击的现象发生关于引下线,"规范" 作如下规定:《GB50057-94》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不小于下列数值:圆钢直径为 8mm;扁钢截面为 48mm2;扁钢厚度为 4mm。
装在烟囱上的引下线其尺寸不小于:圆钢直径?12mm;扁钢厚度为4mm,截面积为 100mm2所有引下线要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场所,还应加大截面积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引下线的固定支撑点间隔不得大于 1.5-2m,引下线的敷设应保持一定的松紧度,不能拉的太紧,以免热胀冷缩而拉断为了减少引下线的电感量,引下线应沿最短接地路径敷设对于建筑艺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引下线可采用暗敷设,但截面要加大由于建筑物的造型不同,不能做直线引下时,应注意弯曲开口处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不得等于或小于弯曲部分线段的实际长度的 0.1 倍,一般弯曲处不用锐角尽量避免用直角引下线应装在人员不易碰到的隐蔽地点,以防接触电压的危害距地面 2M 以内的引下线,应有良好的保护,用瓷管或耐阳光的塑料管套住,避免人或动物触碰为便于检查避雷设施连接导体的导电情况和接地体的散流电阻,要在每根引下线上做断接卡子,断接卡子"规范" 规定距地面最高为 1.8M暗装引下线也应在相应的地方做断接卡子接线盒 (利用混凝土柱钢筋做引下线时,不必做断接卡子,但必须引出测量线端子外露墙面)断接卡子必须镀锌,并保护接触面严密,接触面不得小于 10mm2 卡接母丝直径必须大于 8mm,卡接母丝上应套有弹簧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