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doc
4页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在中国古圣先贤所讲述的五伦关系中,「君」是重要的一伦,也是三纲中不可或缺的一纲「君」是指国君,延伸开来,所有的领导者都称为君,包括家庭亦是如此《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庭之中最威严的「君」是父母,一个家庭的带头人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的后代,恩威并施,这就是父严母慈,其中「父严」之「父」,就是君从前是大家族,有一、二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有地位的族长就是君所以一个人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在家庭中就培养起来了在二次大战前夕,欧洲的学者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存?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孝子贤孙,才能培养出国家的忠臣,所以教育最重要壹、天地君亲师中国的老祖宗非常推崇「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特别大所以从前,人们在祖先牌位旁,还会供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当然,君亲师也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社会动乱,一定是从君亲师方面出问题开始,居上位者没有做好君、亲、师,在下位者不尊敬君、亲、师,国家就会动乱。
《孝经》言:「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这是说不尊重君,不尊重至圣先师、古圣先贤,不尊重父母,这就是大乱之道现在社会、家庭的现况是:二、三代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化人,学习的人、居上位的人自己先做好,德行自然能感动他人,进而唤醒人们的善根「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只要能够贯彻三个精神,就能把它们扮演好第一,「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懂得知人善任、反求诸己,这是君道第二,领导者懂得落实「亲」的精神,如同对待家人一般的爱护下属,这是亲的精神,这样就能君仁臣忠第三,懂得「师」的精神师是引导、教导、指导,抓住机会点给他讲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学问、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师的精神可见,君道并不是政治人物才需要学,无论是家长、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老师,都要持守君道,才能把我们的角色做圆满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康失国,他的弟弟很无奈,想起大禹的教诲,写成「五子之歌」(见《夏书》),收录在《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中经文云:「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为人君者要安定民心,然后国家才能发展「本」是基础,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民惟邦本);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兴盛,国家才能安宁(本固邦宁)这是大禹的教诲,他的心境是念念重视人民、尊重人民大禹说:「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在大禹的眼中,天下每一位男女都胜过自己这体现出他敬畏、尊敬、重视每个人;他不会轻视人民,更不会去糟蹋、奴役人民由于大禹尊重人民,所以才得民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接着这一句话也很精辟,「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注解说这是「不见是谋,备其微也」,意思是说:埋怨、怨恨不能等到很明显、很严重的时候再处理,而是要在不明显、还看不见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图」就是赶紧修正自己、施行好的措施赢回民心领导者如是,我们在经营人生时亦如是大禹又说,「予临兆民」,我带领、面对着亿万的子民,君临天下,「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廪」是戒慎恐惧,以非常慎重、诚惶诚恐的心情来治理天下「若朽索之驭六马」,就好比用一条腐烂的绳索驾着六匹马拉的车,车速度很快,而绳索就快断了,如此驾车,心情如何?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慎重就不会出大状况最后结论说,「为人上者,奈何弗敬」当天子、当领导者的人,怎么可以不尊重臣民?所以,领导者最重要是有德,要把爱敬带头做出来。
对这一句的注解,引用了《孝经》的经文说:「能敬则不骄」,能恭敬就不会傲慢,就不会对人民无礼,所以「在上不骄,则高而不危也」 这一段很精彩,是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这是珍宝,大家要捧好,真捧回去,家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兴盛「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是指大禹皇祖的教训:如果都迷乱、迷恋在欲望里面,只要犯了六种之中的一种欲望、嗜好,就一定会亡国「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这是夏朝的典章,讲述的是尧帝的治国之道,所以不只是孔子祖述尧舜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都是以古圣先王为榜样,这是道统,一直传承后世没有中断唐尧建都冀州,行的是大道,所有诸侯和老百姓都以他为天子「今失厥道」,指太康失道,乱其纪纲,没有遵循尧帝、祖先的规矩、纲纪,以及治国的原理原则「底」是招致,「乃底灭亡」指最后感来的就是灭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堕厥绪,覆宗绝祀」「明明」是形容祖先大禹非常圣明,他是万邦的国君天子,有典有则;「贻」就是留,他将治国的规则、典籍都留给我们而太康却没有遵守,荒废、违背了这些规则、典籍,造成祖宗的太庙都毁弃,后代不能传承下去(覆宗绝祀),因为国家被后羿夺走了。
「其五曰,乌虖曷归,予怀之悲,万世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乌虖」这两个字跟「呜呼」相通,我们要归向哪里?我心里一想到此就非常悲哀万世的老百姓都会埋怨我们「依」是依靠,现在国家覆亡了,我们要依靠谁?以后如何复国?「郁」是心里非常忧愁、郁闷;「忸怩」就是心里很惭愧,「颜厚有忸怩」指愧对仁人贤士,现在国家变成这样,遇到仁人贤士都觉得抬不起头「弗慎厥德」,因为不谨慎,败坏了自己的德行,「虽悔可追」,现在想后悔也来不及了参、周公教子与尊贤在中国的历史上,周公是落实「君亲师」的好榜样,他的教子与尊贤之道令人敬佩在《群书治要》卷十一引用《史记》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戒」是劝诫、告诫,周公教儿子伯禽相当严格因为他们是贵族,假如不严格教导,孩子容易骄纵、放逸在《德育故事》中提到,伯禽三次去见父亲,都被父亲处罚,他不知道原因何在,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让伯禽去看南山的乔木和北山的梓木他才了解到,乔木很高代表父道,梓木比较矮代表子道,所以,为人子对待父亲,要有为人子之礼,要懂得礼敬父亲,要懂得卑下。
后来伯禽再去见父亲,就赶紧给父亲行跪拜礼,父亲很欣慰,说他得到了贤者的教导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周公爱子,并不是宠爱,确实是恩威并施,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导孩子,而且是慎于始,从小就要教导以至于在他的孩子将去鲁国就任国君时,就先教导他当国君应有的态度,这是周公教子的智慧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地位在整个天下是仅次于周成王,连成王也要非常礼敬叔叔周公说:「我跟天下人相比,应该不是低贱之人(不贱矣)周公很谦虚,说他是不低贱的,其实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然而有如此高的地位却是非常的谦卑,不会因地位高而产生骄傲、奢侈如同《孝经》所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骄傲、不奢侈才能长保富贵,而保有富贵更重要的是「和其民人」,就是照顾好老百姓周朝分封诸侯,而分封诸侯最重要的是让这些诸侯代表周天子真正去爱护人民,他是受天子之命,他要忠于天子的信任,要好好爱民,而不是去作威作福周公辅佐成王,要为国家做出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很多贤德之人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来拜见,周公马上恭谦的去迎接,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沐三捉发」是指周公接见的贤士太多,有时候贤士到来时,他刚好在洗头发,因为他对人恭敬,不敢怠慢,所以就赶紧把头发抓起来整理一下,还没洗完就去见这些贤士,往往洗一次头都要中断好几次。
「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可能贤士又来了,他就把刚刚放到口中的饭吐出来,赶紧先去见,所以吃一顿饭吐好几次,从这里看出他尊贤恭敬的态度「起以待士」,是赶紧去接见这些贤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心里很担忧怠慢了贤士,让国家失去任用贤人的机会,都是存大公无私、为国举才的心 周公以自己的身教来期勉儿子,告诉他,「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你到了鲁国,要戒慎恐惧,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分怠慢了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愈在上位者,愈要谦卑唐代魏征劝谏唐太宗皇帝,有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在这十条中有提到,「念高危」,「则思虚心以纳下」处在高位,要虚怀若谷,以谦虚的态度来接纳属下的意见,绝对不能刚愎自用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爻都是吉祥的卦《说苑》中有一段文章说,孔子带着学生去参观太庙,看到一个攲器,它没有装水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水以后它中正,可是水太满了,它就会倾覆倒掉所以,自满没有不失败的,都是要循着中道子路这时候就问夫子,有没有能持满然后不倾覆的方法,也就是说,有没有长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夫子接着说,「高而能下」,地位很高常常能屈下来;「满而能虚」,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学识,但是能够虚心,不志得意满,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很有钱但是能够节俭。
现在很多企业家确实很有钱,他藏富不奢侈,藏富教孩子,节俭才能长保富贵「贵而能卑」,身分高贵却能自卑尊人;「智而能愚」,有智慧但是不骄傲,不自以为是,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觉得自己不足,自己还是愚昧;「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懂得戒慎恐惧来对待事情,尤其是出国征战,虽然勇猛,但是毕竟打仗都有可能伤亡,不可不谨慎,诚惶诚恐的去做能够时时戒慎恐惧才是大勇,才能成就事情,匹夫之勇会坏事「辩而能讷」,辩才无碍但是韬光养晦不张扬,「讷」就是不去卖弄言辞,懂得收敛;「博而能浅」,学问广博,却自觉还很浅薄;「明而能闇」,很多事情看得明白但是不苛刻,有时候懂得装糊涂给人台阶下,叫难得糊涂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够长保富贵而不衰败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身」是在《群书治要.君道》中强调的重点假如我不是一国之君,也不是团体的领导者,这些教诲我也能奉行吗?现在天下乱了也是我的责任吗?天下乱了跟我有关系,是我的责任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色有好的榜样,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有责任,应该带个好头,扮演好每个角色,给他们好的影响,这也是对天下最大的贡献胡小林董事长是一个企业家,做了很好的示范,现在带动了无数的企业家来扭转整个商道。
每个人都可以对天下有极大的利益,怎么可以说天下安危跟我们没有关系?所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侠片也说,国家存亡之际岂可言儿女私情!民族、天下危亡的时候,不能只想着儿女私情,夫妻要同心传家道,为社会做榜样台湾有一位女士陈树菊,当选为「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也当选了「富比士」慈善英雄,得了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哪个行业?卖菜的她从小学毕业上初中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她这名十三岁孩子的身上她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是她人生的遗憾,就把遗憾变成动力,尽心尽力去资助特别困难的人以她这样一位卖菜的女士,竟然能捐出一千多万元台币!她做慈善的心是尽心竭力,是完全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没有发挥价值;可是,钱在非常危难的人手上,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她三百六十五天都欢欢喜喜的在卖菜,她说自己最喜欢赚钱,因为赚愈多帮助的人愈多(重点在后半句)她非常朴实,决定不是赚很多钱然后去挥霍她的事迹在台湾报导之后,整个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小额捐款的人快速增加因为受到她的感召,觉得我们的经济都比她还好,她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我们跟她比差多了所以一个女子带动整个社会行善风气,怎么可以说一个人的力量小?中国的白方礼老先生,论经济、体力和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他高,可是他却成为行善最好的榜样。
为了下一代能够读书,老人家绕赤道十八圈,捐了三十多万人民币,感动了无数人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各行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