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全民艺术普及的意义.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7087999
  • 上传时间:2021-07-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0.8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全民艺术普及的意义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向全国提出了“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任务,进一步为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成效显著2015年3月,“浦东市民艺术大学”正式挂牌开班两年来,先后开设了642门艺术培训课程,培训市民百万人次如今在“文化浦东云”平台上,市民不仅可以线上报名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还能通过“浦东文化慕课”系统,观看由名家主讲的美术教学视频,市民能够全天候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8月,宁波市启动了“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该工程紧紧围绕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欣赏普及、艺术技能普及和艺术活动普及等四大主题和中小学生普及、特殊群体扶持两个专项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其实施目标是到2020年,宁波市艺术普及综合率实现80%以上,即全市80%的群众每人至少能认知或掌握一个艺术门类,最终实现“一人一艺”的总体目标全民艺术普及上承中国古代“诗教”“乐教”之传统,下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一 中国自古有“诗教”“乐教”的传统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就是以诗歌这种文艺形式来对人进行教化这种传统强调文艺能够使人通过修身养性、怡情悦性而达到道德完善,进而可以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在中国历史上,诗歌除了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心、慰藉人心方面,起到与西方宗教类似的作用所以林语堂甚至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中国古代还极为重视“乐教”在古代小学及乡校六艺中,包含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居于第二位,可见古人对“乐”的重视所谓“乐教”,就是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对人进行熏陶,使人之心灵受到震撼或抚慰,借助音乐节奏与听觉上的快感,以及承载着传统道德文化的歌词,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受到伦理道德的教化和影响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乐”不仅是娱乐手段,还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因此,“诗教”和“乐教”在中国古代都是一种“以文化人”的德治教育活动那么,为什么“诗”和“乐”能够起到“教”的作用呢?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他老人家认为,学诗既可以让人学会彬彬有礼地说话,提高表达能力,还可以抒发情感、了解民风、结交朋友、宣泄不平学诗”可以让人养成仁孝忠爱之心,使人温柔敦厚,成为谦谦君子在孔子看来,诗是心声,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抒发诗歌里有一种纯净真挚的感情,会感染读诗的人,使读诗的人的感情也变得纯净所以,“诗教”是教育的开始在古代,人们对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有深刻认识《礼记乐记》中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荀子也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一方面,音乐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可以丰富和净化人的情感另一方面,音乐还能够纠正和提高人的德行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道德品质是人的内在本性,而音乐可以提升人的德行儒家“乐教”正是提倡通过这种中正平和的音乐疏导人的自然情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实现人内心的和谐与仁义所以,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乐教,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在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礼教”——“为国以礼”,以“礼”治国。

      所谓“礼”,是宗法等级制度、政治伦理观念、社会道德规范和各种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的统称礼”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将人们的行为程式化、规范化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便“制礼作乐”,以礼乐治天下礼”规范的是人的外在行为,而“乐”则规范的是人的内在情感礼与乐,分别沿着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路径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共同发生作用礼、乐相辅相成,艺术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符合“礼”的规定因此,中国古代往往将“礼乐”并称,称艺术教育为“礼乐之教”二 中国近代以来的艺术教育思想与艺术教育实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政治及其文化逐步解体随着社会变革、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深入,一些有识之士自觉地将艺术教育纳入变法维新、民族自救之中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奠基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梁启超的特殊贡献在于贯穿其一生的“救亡与启蒙”精神他将审美与文艺作为改造中国的重要途径,在1902年发表的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他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论断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兴亡与人民的文明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培育出新的国民,才能有新制度与新国家。

      在他看来,改造旧的“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性”的重要途径是文学艺术,特别是新小说他有一段名言:“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以文艺改造国民性,梁启超开创了这一中国近代以来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与文艺学优良传统的先河梁启超1922年在名为“美术与生活”的讲演中提出,美术教育的任务是两个,一个是培养懂得艺术创作的“美术家”,一个则是培养能够欣赏美术的“美术人”他说“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什么是“美术人”呢?他认为就是生活有趣味之人他还提出,培养能够享用美术的“美术人”,培养具有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态度的“生活的艺术家”,正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任务之所在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在1903年8月《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明确使用了“美育”这一概念,这是一篇最早系统阐述美育之价值与功用的历史文献王国维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是因为艺术的特点是诉之于人的情感,而审美的情感是无利害感的自由之情感,因而具有超脱性和普遍性,也因此而使得美育能成为德育之助、智育之辅。

      王国维将教育的宗旨与他对美育的大力提倡归结为“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所谓“完全之人物”,即人之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这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一个早期表达,是对美育与人生关系的一个极为精辟的概括蔡元培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是我国近现代公认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蔡元培1907年去德国留学,遍访德国、瑞士,考察教育和文化发展情况他在德国,不仅听美学课,而且还学弹钢琴、拉小提琴,把学得的美学付诸自己的人生实践在学习了美学之后,蔡元培结合实地考察,逐渐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欧美诸国重视人的完全人格的培育,美育必不可少德国、法国尤为重视美育,只是法国人更喜爱优美,而德国人更看重崇高这给蔡元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任教育总长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根据蔡元培所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民国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此,美育作为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被确定下来这在中国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1920年,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说中,蔡元培也是把美育与教育的“立人”宗旨联系起来他说普通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而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四育并举,“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把美育和艺术教育放在整体教育的重要位置蔡元培对美育的重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更看重实践在蔡元培美育精神的感召下,文学艺术社团最为兴旺,文学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社等纷纷成立这种由蔡元培倡导在课堂之外展开美育和艺术教育做法,便成了北大的一个优良传统蔡元培极为重视美育的独特功能在他看来,爱美是人类性格中固有的要求,“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善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美育具有这种独特作用,蔡元培1917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针对当时一股要在中国掀起倡导宗教的思潮,提出中国不需要倡导宗教,而应该以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和宗教作了优劣的比较: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1927年蔡元培就任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为了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谋全国艺术之普及”,还在大学院下特设“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来整顿和推行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

      在蔡元培看来,美育还要进一步走向社会:“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蔡元培要求大学院把艺术看得和科学一样重要,因为“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在蔡元培的积极推动下,在大学院下筹备设立艺术教育委员会,以推进全国的艺术教育大学院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很快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学院,请音乐家萧友梅当校长接着,又迅速在杭州创办了国立艺术学院,请画家林风眠任校长由此开始,艺术教育在江南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生活进入了相对和平与安定的发展时期,国民教育也开始步入正轨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均规定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1957年以后,由于极“左”思潮愈演愈烈、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在政治挂帅的教育观念支配之下,美育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内完全被“打入冷宫”,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陷入沉寂,遭受严重摧残。

      文革”期间,美育和艺术教育被当作“封资修”黑货而被彻底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学校美育也逐渐地恢复和发展起来1981年1月,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必须把艺术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既要重视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也要注意普通教育中的美育1986年4月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明确规定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和任务1992年3月14日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1999年6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