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务社会工作志愿者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为例.pdf
48页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医务社会工作是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务院的医改报告中,明确 提出了要通过加强医务社会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近年来, 社会工作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许多综合性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医务 社会工作如上海东方医院开展了以“全程服务”为模式的医务社会工作、上海儿童医 学中心开展了以慈善公益项目为主体形式的医务社会工作、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开展 了医务社会工作者指导下的社会志愿者服务为模式的医务社会工作,有的医疗机构开展 了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有的医疗机构开展了以健康宣教为主的医务社会工 作,有的医疗机构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则侧重于义工服务等,形成了良好的医务社会工 作实践基础,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 0 1 0 年 7 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牵头举办了 2 0 1 0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研讨会,会议获得了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 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上海医务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卫生部精神文明办、上 海市文明办、 中共徐汇区委宣传等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也到会肯定 “医 务社工”这一深入推进医改、有效改善医患关系的积极探索。
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和四川 省绵阳市中心医院也分别应邀专程来沪参会,形成了海峡两岸的社会工作交流,同时首 次对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及医务志愿者服务进行了整合研究 现代医疗活动是一个融生物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要解 决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满足患者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医疗机构必须依靠医 务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也要更多地得到患者的支持近期,卫生部 在推进医院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的活动,这对于促 进现代医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精神更紧密结合,是良好的媒介与助推器,对于改善医疗服 务、促进医患和谐、实现医改总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医务社会工作整合社 会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工作 2 要求,卫生行业的志愿者服务再一次从体系建设上得到推进,医疗机构的医务社会工作 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接轨,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志愿者—患者援助”模式势在必 行上海卫生系统内多家医疗机构结合“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在医务志愿者服务社 会健康促进活动、服务各项社会应急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以医院为平台,开展为 患者奉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医院内的志愿服务工作,对医务 社会工作的志愿者服务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通过在医院这 个特殊的公益服务机构中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公民的奉献和志愿服务意识,大力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医院响应和社会群众的大力支持, 营造了医院和谐文明的氛围,并使患者真正得到了帮助,2010 年 5 月,上海市徐汇区中 心医院被命名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 二、 研究目的 本文拟从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和现有医疗机构的社会工作实践基础出发, 通过对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的医务志愿者模式开展基础研究,提出在医疗机构中建立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志愿者—患者援助”医务社会作志愿者服务模式,以促进医疗 机构的志愿者服务进一步在社会层面加强整合,在志愿者体系中形成专业化医务志愿者 分支,支持医务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该模式将促进医疗机构的医务社会工作进一步与 患者治疗过程中伴生的社会、经济、心理问题对接,与临床医学专科建设对接,与志愿 者协会组织体系、红十字会服务及活动对接,更好地发挥服务患者、促进和谐、建设文 明的作用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领域,其为缓解患者心理与情绪困扰、加强支持 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
从医疗机构来看,非 医疗的社会服务需求在医疗机构中挤占了专业医疗资源,解决不好社会服务问题,不仅 影响患者的痊愈与康复,同时会影响到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随着国家 医疗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医院的门急诊量与住院人数达 3 到了历史新高,及时地在现代化医院中引入和开展社会工作日显重要医务社会工作就 是一种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弥补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强化人文关怀照顾的服 务形式,在医院内努力实现医疗的“全人”服务目标 [ 1 ] 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 对于体现医疗卫生服务的人文关怀,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 谐进步都有着十分显示与深远的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局限于对“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者— 患者援助”的模式研究,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医务社会工作难以融入医 疗体制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从 1 9 8 6 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恢复社会工作以来,虽然社会工作教育得到大力发展,部分医学院 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但是社工专业毕业生进入第一线不多,进入医疗系统的 则是凤毛麟角,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使医疗机构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拓展受到很大 限制。
本课题的研究针对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提出“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志愿者—患 者援助”的模式,拟整合医务社会工作和社会志愿行动的既有机制,在医疗机构中推行 医务社会工作指导下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在促进医务社会工作朝着国际化的专业方向发 展、促进医务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促进医疗机构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 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使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真正得到推广并使患者普遍受益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综述 (一) 国际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 2 ] 医务社会工作历史悠久,萌芽于中世纪天主教会开办的慈善服务和医疗救助现代 意义的社会工作起源于 1 9世纪末期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包括三个 历史阶段 1 、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初级阶段(1 9 0 5 - 1 9 4 5 ) [ 1 ] 孟馥等. 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格局中的医务社会工作. 现代医院管理,2 0 0 9 . 第三期 4 这个阶段的社会工作主要受心理学学科和生物医学模式影响,医务社会工作分支领 域以及医院社会服务部等体系初步建立1 9 0 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在里查德? C ? 加博(R i c h a r d C a b o t )医生倡导下,医院正式成立医院社会服务部,聘用首位社会工 作者。
从此,社会工作就成为了医疗卫生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临床医院成为 健康照顾系统的主要服务场所之后,医务社会工作范围显著扩大 1 9 1 8 年在美国创立医 院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 9 2 6年成立精神病医疗社区工作协会;1 9 3 6年巴克在美国儿童 福利局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标志着医院服务阶段已转入医务社会工作阶段 2 、医务社会工作迅速发展阶段(1 9 4 6 - 二十世纪 7 0 年代) 这个时期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受社会学和社会医学学科影响 1 9 4 6 年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全人健康概念,社会医学和医学社会学诞生,对医务社会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展出多元化的治疗技术,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 “福利国家” 体制和社会政策框架中得到充分发展,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确立 3 、医务社会工作转型和健康社会工作时期(二十世纪 7 0 年代- 今) 1 9 7 0年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机构 服务对象由微观个人、中观社区和组织扩大到社会环境与制度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 已由单纯的医院服务扩大到所有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有关的领域,进入健康照顾 处境下社会工作阶段。
医务社会工作研究也由“多学科”发展到“学科合作” ,最终目 的是“跨学科”的融合现代社会,面对结构复杂的健康问题,如艾滋病和癌症,对 于社会、心理和生物层面的共同关注尤为重要,社会工作也相对应的注重行政管理、 质量控制、出院计划等,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组织、 专业研究、专业杂志和专业服务体系日趋开放多样,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与生活方式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阶段 [ 3 ] 国内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北京的协和医院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于 1 9 2 0年选派浦 爱德(I d a . P r u i t t )女士到北京协和医院筹建社会服务部,经过一年的筹备,社会服 务部于 1 9 2 1 年正式成立,创立了“医院社会服务部” ,当时只有两名工作人员1 9 3 4 [ 2 ] [ 3 ] 季庆英. 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2 0 1 0年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 2 0 1 0 . 3 5 年协和医院鼎盛时期,医院社会服务部有 3 0个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主要“为每一个 人找到他在世界中的位置” 北京协和医院“社工部”的工作得到全国各大医院的公认, 1 9 3 0年的济南鲁大医学院附设医院、1 9 3 1年的南京鼓楼医院、上海红十字医院、上海 仁济医院、 重庆仁济医院以及 1 9 3 2 年的南京中央医院都设立了 “医疗社会服务部” 。
1 9 3 9 年浦爱德女士调回美国从 1 9 5 2年起国内高校院系调整,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被取 消,国内各大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也在上世纪 5 0 年代随之被取消 1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初级阶段1 9 2 1年,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由浦爱德(I d a . P r u i t t )女士创建了亚太地区和中国首个医院社会服务部,开创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 先河为疾病预防、病人管理、心理咨询、医疗救助、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 特别是加强医患沟通和相互信任,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若干年以后, 各大医院在协和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帮助下纷纷建立了“医院社会服务部” 2 、 医务社会工作休眠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立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医疗保 障体系,高校院系调整,社会工作教育中断北京协和医院于 1 9 5 2年解散医务社会工 作部,其他医院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也于 5 0年代初中断医院社会工作部取消后,有 些大型医院,特别是接受其他省市病人就医的大型医院开设了“病人服务中心” ,如上 海的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病人代办火车票、开办招待所、代办丧 事、催讨医疗欠费等。
其中工作人员均由非专业社工人员组成改革开放初期,限于人 员编制问题, “病人服务中心”也全部取消 3 、 医务社会工作恢复期2 0 世纪 8 0 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最早引进 社会工作的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 9 8 6 年 1 1 月康复专家缪鸿石先生提出应有“社会工 作者”参与全面康复工作1 9 8 8 年成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时就设立了“社会工作者”工 作场所,即“社会康复” 、 “职业康复”部门经过三年的筹建,于 1 9 9 1年正式开始在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内部开展专业社会工作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及国际交流的日益 频繁,在全国较大城市及发达地区首先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尝试继中国康复研究中 心后逐渐在北京、上海等近 3 0 家公立医院设立了“社会工作部” ,其中包括上海东方医 院、北京朝阳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和广东江门市残联康复 医院等 6 (三)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 1 、国内台湾地区于 1 9 4 9 年首先在台北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1 9 6 7 年,台湾省立 医院普遍成立社会服务部至 1 9 8 5 年社会工作被纳入医院评鉴项目 1 9 8 9 年正式开始 医院社会工作。
1 9 9 0年台湾卫生署颁布医院评鉴标准中明确规定社会工作部是必备条 件,应是独立部门,有专业人员,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