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近代器物制度文化.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8044230
  • 上传时间:2018-0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近代器物制度文化篇一:中国近代的器物制度选择 中国近代的器物制度选择 ——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分析为例 2017-05-06 作者丨徐 雷 摘 要:自鸦片战争西方武力敲开中国大门,至今已逾170年回首百年,中国在实现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上大体存在?改良?与?革命?两种路径选择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戊戌维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选择?改良?作为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作为一种艰难悲壮的?过渡性?存在,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的器物探索和戊戌维新的制度初探索,就难以有后来的文化探索以及制度的再探索作为历史、时代的活的?符号?,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历史为现实所困,历史被现实下结论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和其主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其主导的戊戌维新长期以来被冠以?保守?性质,对其论述也多是批判的基调,现实捆绑了历史,这种捆绑、这种被论述的基调和被冠以的性质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了深深的刻板印象然而,历史向来是纷繁复杂的,对于近来以来的历史更是如此,看待这段历史,关键在于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是继续固化长期以来被形成的浅显印象,还是对其开展新的更为深层的客观理性分析,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后者,而这也是本文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为基础旨在探讨的问题。

      一、千年未遇的先知先觉 我们知道,明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1],尤其是鸦片战争西方武力敲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强行拖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出现了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传统的?以夏化夷?、?教化‘非我族类’?不仅不再可行,反而需要向西方学习也正是这一大的社会环境,导致中国社会在接下来一个多世纪的救亡图存里始终存在诸如?中西之争?、?古今之辩?的二元叙事结构也就是说,明中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都面临着现代性(即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挑战,而至今这还如哈贝马斯所说仍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因而,考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必须要有一种黄仁宇所说的?大历史观?,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研究视角,即把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放到明清以来中国以巨大的落差遭遇现代性、实现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叙事不妨细致,而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唯此才有助于更合理、客观地作出判断也就是说,回顾这段探索,应该对其进行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事件的全面研究,尽可能给历史以本来面目,还先人以原有相貌,不简单以今天的眼光、立场和是非标准评价当时的举措,更不能充当?历史的旁观者?对历史事件及?睁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们作过多的批判,而是应该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

      因为无论成功与否,毕竟都曾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努力过,都是面对外来?冲击?而对社会转型做出的建设性?反应?[2],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尊重也就是说,在近代风雨飘摇的大转型社会,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身处地利,外国公使、传教士来华它们最先听到了西洋之先进,留洋、考察它们最先看到了西洋之先进,这些都使得它们成为近代中国对于西方先进文明最前沿的接触者,这些都使得它们具有了近代中国最前沿的意识,而这正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匡扶大厦的是它们,也解释了它们为什么拥有改革的动机它们作为?局中人?,越对比,越了解,也就越看到了落差,而这种落差按照马勇的说法是一种?时代之异?,是一种?历史的落差?因而,对于中国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关头,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条件下站在潮头启迪民智、推动历史前进的先知先觉理应也是千年未遇之先知先觉二、艰难悲壮的?过渡性?存在 在以上所述大背景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维新,都面临一个问题,即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路径,而从史实来看,它们又最终做了同一路径的选择,即选择?改良?而非?革命?,一个主要改良器物,一个主要改良制度由此,不少人称它们是?保守?的然而,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它们之所以选择改良,本文之所以说它们不保守,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鉴于革命一般都是剧烈的摧毁性的,破坏性太大,需要国家、社会和民众支付的代价也太大。

      有人说这些谈不上是代价,多是封建的、专制性的,与其说是代价,不如说是本就应遗弃的糟粕本文认为不然,原因在于,怎么能断然说?就应遗弃?呢,如果事实上确如人所说是糟粕,就应遗弃的,那当然可以遗弃,然而,这些?就应遗弃?的糟粕却如何(从小处说)滋养了历代先贤、(从大处说)创造了至今令我们为豪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呢?简单的谈遗弃就是在淡化价值、忽视历史和忘却自身 具体的例证也很多,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时就有学者提出?打倒‘孔家店’?,而我们当前不还在国内到处开设国学班,在国外到处推广孔子学院,提倡学习传统经典与文化?以及与他国争本就属于我们而当初却被我们认为?就应遗弃?并且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遗弃了的文化名人和传统节日?当前我们之所以和一些国家(如韩国)存在严重的文化争夺现象,从我们自身找原因来看,就是前些年我们简单的?遗弃?造成的!自己对自己的传统不珍惜、不保护,直到别人对我们的传统情有独钟、垂涎三尺、欲霸为己时,我们才幡然悔悟我们的传统也可谓墙内生长墙外开花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我们自然不能否定,也就是说,谈其消极面并非为了否定其积极面,只是为了更客观地看待从历史来看,我们早就存在?简单遗弃?这种劣性和激进性,唯恐不够彻底,例如秦之?焚书?,几乎把先秦的文化资源毁于一旦,?罢黜百家?、?文字狱?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个别学者如鲁迅、钱玄同等身上更呈现出一种偏激到几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反传统主义一元化心态和历史虚无主义,主张与自身千年文化传统实现彻底地决裂,?少读中国书?、?废除汉字?等,而孰不知自身一直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他们当时和我们当前不还是在读中国书、写汉字?他们也许认为没有绝对的批判就不会有彻底的清醒,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开化民众,但这其实极易导致文化的不自信,别人的都是精华,自己的都是糟粕。

      另一方面,倒是当初我们热衷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分别试图以西方最先进的政权模式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强制性思想改造对中国进行深层次结构再造,然而这种激进,拿资产阶级革命来说,革命后中国社会步入了更大程度的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很简单,当时不应该这样,当时还不具备这样?革命?的环境和土壤,而一旦这样就会产生严重消极后果或走入歧途其实,我们发现,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新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在复制他国最后,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不得不艰难地摒弃既有的照搬他国的模式,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因而,不难看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和半殖民化的进程密切相联的也就是说,近代以来,在中国实现?现代性?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对此掉以轻心,在接受西方话语的同时不知不觉在心灵和认识上也接受了殖民话语,以走极端的方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采取粗暴的不公正的简单否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西方是必要的,但就此陷入西方话语,不免充当了西方侵略中国的新的工具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就是这个道理相比英、法、德等国在把启蒙思想与各自传统(英国普通法、自由权利,法国高卢的积极自由精神,德国的日耳曼精神)有机结合而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却在大肆反传统,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深深地留下了西方话语在中国横向移植的烙印。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的国家,那么我们也应该正视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和认识论曾经被半殖民的事实?[3],我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丢掉了,另一方面学别人又没有学成功,这些失败主要源于缺乏我们自身的文化积淀,否则,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又在哪里?我们又如何创造了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东方文明??因而,这是我们难以割绝的既然难以割绝,显然我们所说的难以割绝的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物的价值,既谈其价值,若遗弃之,代价自然就会出现长期以来我们否定传统文化、遗弃传统文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更从反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比,简单的复制移植更害人,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也许才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最需要的 其实,我们回顾近代中国,正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能用?改良—共存—理性?的较小代价的方式来抑制权力的诱惑,而试图一方消灭另一方,?要么你死我活,要么你活我死?,相互拆台,以一种巨大的社会崩溃和社会危机的方式,以社会的毁灭为代价,把旧的权力结构铲灭掉,宁愿换取一种托克维尔所说的?原子化社会?[4]和?碎片化?混乱状态,资产阶级革命、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内战(蒋介石撕毁和平建国协议,使?联合政府?化为泡影。

      从这点看,?联合政府?本身也是中国共产党寻求的一种为了和平而妥协的改良方案,而国民党反动派偏执一党专政,寻求战争的途径)等无不是而这些革命式的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变得短浅和没有耐心,更可悲的是事后常常后悔,简单的想当然最害人,我们是该醒悟了! 二是为现实环境尤其是实力所限(这一点对于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保篇二:中国器物文化 中国器物文化 本章摘要:人类文化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这些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往往寄寓在器物之中,通过器物来反映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信手拈来,都是文化中国器物文化主要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第一节 青铜器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经历了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直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青铜器是古代文明的标志,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一、青铜器的发展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夏代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商代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器物之大令后人惊叹,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春秋战国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秦代以后,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二、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种类很多,名目繁杂,将这些器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归纳成若干大类青铜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食器 食器可再细分为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包括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等。

      1.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礼器,鼎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成语也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古代社会对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 2.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属于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3.甗: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