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乔姆斯基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文学理论论文.doc
3页浅析乔姆斯基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_文学理论论文 摘 要:乔姆斯基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他掀起了一场“乔姆斯基革命”,乔姆斯基理论现已成为语言学界一门不可忽视的学说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语言学家的重视,将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解决汉语语法的诸种问题,在充分掌握其形式句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将汉语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汉语研究 作者简介:孙晓宇(1986—),女,山东烟台人,聊城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阿费莱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和颠覆精神的语言学家,20世纪50年代,他掀起了一场“乔姆斯基革命”, 结束了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导致整个语言研究发生了巨大变革乔姆斯基理论虽然备受争议,但已经成为语言学界一门不可忽视的学说正如英国当代语言学家莱因斯对其的评论:“不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具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
任何不想落后于语言学发展形势的语言学家都不敢忽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建树目前,每个语言学流派都要对照乔姆斯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阐述自己的立场 一、乔姆斯基的生平著述及理论概述 乔姆斯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中学毕业之后,他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语言学、数学、哲学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完成硕士论文《希伯来语语法》,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至1955年,乔姆斯基以哈佛大学学术协会会员身份从事语言学研究工作,写出了《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一文,后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955年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1957年他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缩写成《句法结构》并在荷兰出版,随即风靡世界,其语言学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不久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语言学教授,从此一直在该校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乔姆斯基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学会理事,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政治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乔姆斯基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句法理论若干问题》,《笛卡尔语言学》,《语言与思维》,《对语言的思考》,《规则与表达》,《支配语制约讲稿》,《语言知识》等。
乔姆斯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期所受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教育,但他日益感觉到,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法都只满足于描写语言,却没有回答“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描写语言学的道路似乎已经走不通了《句法结构》的出版揭开了“乔姆斯基革命”的序幕该书虽然没有完全摆脱结构主义的框架,但是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突显了研究内部语言规律的重要性乔姆斯基发挥了笛卡尔、胡亚特、叶斯柏森、洪堡德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借用传统语法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普遍语法”、“原则参数理论”等语言学理论,为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空前严谨、科学、全面的体系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经过近三十年的修正和发展,从1957年至今,生成语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957年初到1965年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乔姆斯基在该时期提出了“句法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句子的基础结构,转换规则把基础结构转化为不同的句式,经过转换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因此乔姆斯基理论又称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1965年到1970年为标准理论时期,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乔姆斯基区分了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个结构由转换规则加以连接。
此外还使用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动”这两个重要概念1970年以后生成语法进入了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代表作有《形式与解释文集》、《鉴别式与控制》等该模式中包括短语结构规则、词汇范畴、踪迹理论、限制规则、制约理论等1979至1993年称为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代表作是《支配和约束论集》1993至今称为“最简方案时期”,代表作是《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最简方案》 二、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存在“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遵守的共同原则正是根据“普遍语法”思想,我们可以将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解决汉语语法的诸种问题例如转换生成语法认为,通过转换规则,句子可以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进行转换利用转换生成句法理论中的添加、删节、移位等语法手段,揭示句子深层结构的异同,解释汉语语法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所不能解释的语言歧义现象 半个世纪以来,乔姆斯基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得到中国语言学家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大陆真正能掌握并运用乔姆斯基理论方法来研究汉语的人并不多,其中包括陆俭明、沈阳等著名语言学家他们运用国际上先进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将汉语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一直在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要在其理论框架下尽可能发掘汉语事实,进一步补充和修正,从而探索更适合汉语发展的道路本文选取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的两个实例,“空语类理论” 和“约束理论”来进行简要分析 1.“空语类”研究 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踪迹理论”:一个成分在转换中移动了位置之后,原来的位置并不等于零,而是留下一个空位或踪迹占据原有范畴位置现在我们常称为“语迹”,即名词移动后在原来位置上留下的痕迹,这类空位则称之为空语类空语类”是乔姆斯基“管辖与约束理论”一个重要原则刘丹青认为其基本精神是,“根据句法规则建立的动词原型结构NP位置上如果由于成分移位或其他结构限制而在表层结构中不能出现词语,这些位置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空成分就如同汉语音节的零声母也是一种声母,空语类虽然没有语音形式却是客观存在的,且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上有重要作用 英语的空语类有两大类,移位造成的“语迹t”和隐含造成的“隐含p”根据空语类理论,采用变通的标准,可以将汉语的空语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省略型空语类e”,例如,——他买书了吗?——他买了(书)第二类是“移位型空语类t”,例如,“他买了(那三本书)”,移位为“(那三本书)他买了”。
第三类是“隐含型空语类p”,例如,(老师告诉他)买那三本书汉语的空语类一方面与英语等印欧语有一致的地方,例如都有移位和隐含形成的空语类不同的是汉语增加了因省略而形成的空语类,这是因为英语等语言的主语和宾语都不能省略,而汉语的主语和宾语却可以省略而造成空位空语类可以保证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最大一致性,同时可以用来进行语法同构分析及成分提取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约束理论 乔姆斯基借用逻辑术语“约束”来表示照应关系,以管辖的概念为基础,以英语代词为语料来研究自然语言代词的句法行为,发展了“约束理论”原则,主要用来处理名词词组间的照应关系,研究这些范畴在句中的所指是什么乔姆斯基把名词词组分为三类,即照应成分、指代成分、指称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条原则: 约束原则A:照应成分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约束原则B:指代成分在管辖范围内必须自由,不受约束;约束原则C:指称成分在整个句子中都必须自由 约束原则是一个到目前为止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释代词和空语类语义所指关系的理论原则将约束理论对照汉语语法,基本符合汉语语法规律例如“小李说小王恨他这个句子,根据约束原则C,“小李”和“小王”为一般名词,是绝对自由的,不可能同指一人;根据约束原则B,“他”不受同一管辖域内主观成分“小王”的约束,“小王”和“他”不可能同指一人。
但是并不能限制“他”与管辖域外的“小李”同指一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汉语语法都符合约束原则例如,“老王说小李知道自己下午没空根据约束原则C,“老王”和“小李”都是自由的,不同指;根据原则A,同一语域内,“自己”应受“小李”约束,指代”小李”,这显然是成立的然而根据汉语的习惯,“自己”指代“老王”也是成立的,即“自己”已经扩大到和域外的名词同指也就是说“约束原则A”明确指出了照应语必须受到管辖语域的约束,但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却常逾越受管辖语域,与外部先行语发生长距离约束关系自己”这一汉语的特殊行为对约束理论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揭示了该理论的不足这说明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在解释照应关系时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能阐释照应语的一切特征国内围绕反身代词“自己”的讨论越来越激烈胡建华认为“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是述谓结构扩展的结果;程工认为“自己”不是纯粹的反身代词,而是由一个反身代词和一个泛指代词构成的复合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3]陆剑明 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丹青主编.语言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陆剑明.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外国语,2002,(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