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濒危等级和标准.doc
24页1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3.1 版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IUCN 物种生存委员会制订IUCN 理事会第 51 次会议通过瑞士,格朗德2000 年 2 月 9 日IUCN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译制2002 年 5 月2目 录IUCN 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 1I. 简 介 II. 序 言III. 定 义IV. 物种濒危等级V. 极危、濒危及易危的标准附录 1:不确定因素附录 2: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的引用附录 3:列入 IUCN 红色名录分类单元的成文要求参考文献IUCN 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地区水平的应用引言定义评估讨论参考文献3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I. 简 介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应该是简单而被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按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进行最广范围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框架。
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能够为保护这些物种确定优先保护措施的手段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生物体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因此,某些物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2、 1994 年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中更带主观性的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建立以来,已经历了近 30 年,期间经过一些修改大家已经认识到修订物种濒危等级标准的必要性(Fitter and Fitter 1987) 1989 年应该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展了此项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的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的工作1994 年,IUCN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色名录体系新的 IUCN 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定目标: 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 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物种濒临灭绝危险的作用因素; 提供一个便于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体系; 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物种分级的理由3、自 1994 年 IUCN 红色名录被 IUCN 理事会采用以来,得到了国际的广泛承认,现在已经在 IUCN 和其他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出版物和名录上使用。
如此广泛的使用也正意味着该名录需要大量的改进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 Res.1.4)委任 SSC 对该体系进行修订本文件发表的是 SSC 标准修订工作组所推荐的修订本文件所发表的新标准历经从起草到不断修改、商讨以及最后生效的连续过程显然,由于曾经出现过不少不同的草案,特别是每一份草案都已应用于某些类群的保护等级划分,导致一些紊乱为了说明事实经过,以及表明这些改变的过程和时间,现将各草案版本编码如下:版本 1.0:Mace and Lande ( 1991)该文件首次探讨了一种新的分级基础,提出了特别是针对大型脊椎动物的量化标准版本 2.0:Mace et al.(1992)对版本 1.0 的一次重大修订,特别是使量化的标准适用于所有的生物,并引入了未受威胁等级版本 2.1:IUCN(1993)经过 SSC 范围内的反复商讨,对标准的细节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对基本原则也作了更加充分的解释该版本还通过一个更清晰的结构,揭示了未受威胁等级的重要性版本 2.2:Mace and Stuart (1994)根据进一步收集到的意见,并经过再一次生效试用后,对标准又作了微小改动另将版本 2.0 和 2.1 的敏感级?等级归入了易危等级,并强调了该体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版本 2.3:IUCN (1994)1994 年 12 月,IUCN 理事会采用了这个版本,其中收编了 IUCN 成员讨论后所作的一些修改本文件的初始版本出版时,诸如出版日期和国际标准书号之类的重要的文献细节没有加入,但已纳入 1998 年和41999 年的再版之中 《1996 IUCN 受威胁动物红色名录》 (Baillie andGroombridge 1996)和《世界受威胁树木名录》 (Oldfield et al.1998)使用了这一版本版本 3.0:IUCN/SSC 标准修订工作组(1999)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来考虑该红色名录等级标准问题,获得一些影响到标准的意见,一些有关关键术语的定义以及处理不确定因素等的建议版本 3.1:IUCN(2001)最新版本根据 IUCN/SSC 成员的意见并经标准修订工作组最后一次会议修改后,于 2000 年 2 月已经理事会通过所有新的评估应一律以最新版本为准,并应引用本版本号4、本文件以下分为几个部分:第二部分的序言提供了该体系的来龙去脉和结构的情况,以及将这些标准应用于物种时应当遵循的程序;第三部分提供了文件中所用重要术语的定义;第四部分提供了等级;第五部分列出了受威胁等级体系内划分各个等级的量化标准;第六部分是文献目录。
此外,附录 1 提供了处理不确定因素的指南,附录 2 标明了引用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的标准格式,附录 3 概括了将被列入《IUCN 全球红色名录》的分类单元的成文要求为了有效地使用该体系,必须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新标准体系的各个部分,以确保遵循这些定义和原则(注意:附录 1、2 和 3 将会定期更新) 5II. 序 言以下列出了有关如何使用和解释等级(极危、濒危等) 、标准(A - E)和亚标准〔1、2 等;a、b 等;(i) 、 (ii)等〕的重要信息:1、等级划分过程中所涉及的分类单元的水平和范围该标准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学单元,为了使用方便,以下的注释、定义及标准中使用了“分类单元”这一术语,它可以代表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学水平,包括没有正式描述过的生物型多条标准提供了足够的变化范围,能够适用于除微生物以外的所有生物的分类单元的等级划分该标准也可应用于任何特定地理或行政区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照下面的第 14 条处理呈示该标准的应用结果时,应当根据成文指南(见附录 3)明确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分类学单元及其区域等级划分应当仅应用于在其自然生活范围内的野生种群以及由于良性引入所形成的种群。
良性引入在《IUCN 重引入指南》 (IUCN1998 )中被定义为:“以保护为目的,在其历史记录分布区以外,但在其适应生境和生态地理区域内建立种群的行为只有在一个物种的历史范围内不再有剩余区域的情况下,它才是一个可选择的保护工具 ”2、等级的特征本文件假定绝灭是一种机率因此被列在较高绝灭危险等级,表明预计该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较大,经过特定的时间段,列在较高等级的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比列在较低等级的多(在没有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然而,有些列在高度受威胁等级的分类单元维持在原有受威胁等级,并不说明以前对它们的评估是不准确的所有列入极危的分类单元都符合易危和濒危的条件,所有列入濒危的分类单元都符合易危的条件这些等级通称为“受威胁等级” 受威胁等级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部分所有的分类单元都可列入一个适当的等级(见图 1) 3、多条标准的作用极危、濒危或易危分别都有数量标准范围;如果一分类单元符合这些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即可将该分类单元列入相应水平的受威胁等级每一个分类单元都必须经过所有标准的评估尽管一些标准不适用于特定的分类单元(一些分类单元永远也不会符合这些条件,但却接近绝灭) ,但是总有标准适合于评价这些分类单元的受威胁水平。
重要的是只要符合一条标准,而不在于所有各条标准都合适或者都完全符合因为事先不知道对于一个特定的物种来说,哪些标准适合因此,每个物种都应该用所有的标准进行评估,符合任何一条标准即应予列入4、数量标准的来源为探明跨越广大范围的有机体及其所展示的多样生活史的致危因素,通过广泛评估,得到了不同的标准(A-E) 受威胁等级的各条划分标准中的数值是通过广泛商讨后形成的,尽管还没有正式证明这些数值的合理性,但这些数值都设定在普遍认为合适的水平等级内的多条划分标准的水平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基准上独立设定的,并在它们之间求得了广泛的一致性5、列入名录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不管保护措施对一分类单元起了多大的作用,都可应用该受威胁等级标准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该分类单元未被列入受威胁等级,也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对分类单元可能有利的保护行动被做为成文要求的一部分被列入(见附录 3) 6、数据的质量以及推论和设想的重要性标准已被明确地数量化了因为该文件强调,估计、推测和设想的方法完全可以接受,因此,缺乏高质量数据不应该成为应用该标准的阻碍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可以根据现有或潜在的对未来生存的威胁因素(包括其变化率) ,或者与种群丰富度或分布(包括对其他分类单元的依赖性)有关的因素进行推测和设想。
6可以根据一系列相关因素中的任何一条对不久前的过去、现在或不久的将来进行猜测或推断,只是需要注明这些因素对于那些一旦受未来低发事件影响而后果严重(如大灾难)的分类单元,可以根据标准(如分布区狭小,分布点数目少)明确其等级如一些威胁因素的影响属于或接近不可逆转(病原体、入侵性有机体、杂交) ,应尽早明确这些因素,以便于采取适当的措施图 1:濒危等级体系绝灭(EX)野外绝灭(EW)极危(CR)(数据充足) (受威胁) 濒危(EN)已评估 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予评估(NE)7、比例尺的问题在根据地理分布区大小或占有区的生境类型进行等级划分时,空间比例尺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而复杂标示分类单元的分布区或生境的地图的比例尺越精细,其表现出来的这些分类单元所占有的面积就越小,估计的范围(至少对于“占有面积”的估计范围;见第 10 条定义)往往不可能超出标准中设定的临界值在较精细的比例尺上作图,使得无该分类单元记录的地区增多反过来,在粗略的比例尺上作图,未被占有的区域表现为减少,往往导致估计的范围超出受威胁等级的临界值比例尺的选择可能会影响红色名录评估的结果,导致矛盾偏见的出现。
目前无法提供严密的,只能是一般性的分类单元或生境的作图规则最适合的比例尺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单元及其分布信息的来源与综合特性来确定的8、不确定因素用于与标准进行比较来评估分类单元的数据往往是估计的,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所有引起的:自然可变性、使用的术语和定义模糊,以及测量错误处理不确定因素的方法不同,会严重影响被评估的等级附录 1 提供了推荐的处理不确定因素的具体方法,评估者应该阅读并遵循这些原则总之,如果不确定性导致估计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必须确定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范围必须选定一个唯一的等级,而且必须记录该选择的基础,并坚持防患于未然和可靠性的原则如果数据非常不确定,可以将其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然而,这种情况下评估者必须提供成文信息表明没有足够的数据决定一分类单元所面临的威胁同时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信息很少的分类单元往往可以根据相关的栖息地或其他偶然因素等背景信息确定一个受威胁等级;因此最好不要使用“数据缺乏” 9、列入等级的含义如果一些分类单元被列入未予评估和数据缺乏等级,即表明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还没有对其绝灭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不能把列在这些等级的种类当作未受威胁种类,最好(特别是数据缺乏类型)给予它们与受威胁分类单元同样的保护,直到能够对其种群现状作出合理的评估。
10、成文所有评估都应做记录受威胁物种分类在列入名录时都要注明其所符合的标准和亚标准至少要符合一7个等级的一条标准,才有理由被列入该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