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州小升初论坛的近年来小升初最具指导意义的强帖.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60050320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州小升初论坛的近年来小升初最具指导意义的强帖转自e-度家长“落花有情”小升初几乎是所有家长必考的游戏千万不要以为好孩子就一定安枕无忧假如你不懂这里的游戏规则,同样会让你输     这个考季,我带着孩子先后参加了三所公校及小联盟民校联考,累计四场择校考试 ,孩子最终以三胜一负的战绩选择了自己认为满意的学校一路走来,耳闻目睹,感触颇多     在这里,本人用自家的所见所感记录如下,希望能够为将来参加小考的家长们提供一些“前车之鉴”也希望未来的牛娃及家长尽量不要输在不懂上  一、 政策指引很滑稽     不知道是政府的幽默还是公众的轻信,在小升初的认识上,哪怕你相信谣言,也不能尽信所谓的“政策”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根据政府制定的小升初相关政策:就近与免试公校不能搞择校考如果你相信这政策,那么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择校考从今年落实这相关政策来看,除了少数公校外,几乎所有计划择校考的公校,都堂而皇之地考了虽然在六月中旬教育局针对愈演愈烈的小升初公校择校考专门出了一纸禁令,但也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据我了解,天河区的一些中学临时取消了小升初择校考,但其他区的一些中学或明或暗,或提前照考不误。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考试的叫法有所改变,比如提前招生的某公校,其笔试叫做“综合面试”;还有的叫“小学生能力测试竞赛”都是舞文弄墨的,相信这换个说法的事难不倒要搞择校考的老师们同样,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不会傻到连这点名堂也看不出来吧?         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学校,只管勇往直前的往前走,千万别信那些冠冕堂皇的官方文件如果孩子够优秀,就拿出能证明孩子优秀的资料——必不可少的包括简历及各种获奖证书,可别小看了简历的作用,要知道学校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孩子,除了华杯,小英的榜上得主,谁知道哪个孩子更优秀?更有学习潜力?要相信哪个学校都不会轻易放弃一个优秀生的        如果孩子不够优秀,仍然想择好学校,那就直接八仙过海,各显各的神通吧,这方面,不用我多说了吧?         择公校,即使是费尽千辛万苦考上了,还要交一笔不菲的择校费,今年的标准是四万,如果想免去这笔择校费,各个公校的特长生招生政策不可不知      不明就里的家长,往往以为特长生真的靠特长取胜,因此,有特长真本事的家长信心满满,而仅仅是成绩好,特长一般般的家长连名都不敢报      这里,本人一路走来,基本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家长,特长不是一块孩子进名校的敲门砖,顶多只是个说法。

      公校是以招特长生的名义招尖子生;只要你成绩足够优秀,并且有足够的材料证明你的优秀,又正好有一张学校要求的某类特长的证明材料(无非是规定级别的获奖证书),别管他是合唱还是画画的,就大胆地去报特长生吧     一般来说,招特长生多半是个幌子,学校真正想要招的是成绩棒的牛娃所以,别把特长看真而把成绩看淡只要孩子够牛,即便没特长学校也会有办法招录另外,特长生有时也成为学校满足各级领导条子需要的一个公开、公正的渠道     对于年年拼排名的初中教学来说,学校对学生特长这块的兴趣实在有限初中三年,能不把一个有特长的孩子给荒废了,这家学校就相当不错了学校要他们的特长做什么?真正要特长的是专业学校对于普通中学而言,所谓的特长生顶多只是学校的“业余爱好”!     还有一条政策,就是不许搞重点班可现实中,哪家学校不办呢?只不过,他们或是只做不说,或者是玩点文字游戏,比如叫实验班、课改班、特长班、火箭班等等学校的分班考,也换成摸底测验既使不摸底的学校,也事前与对口直升的学校内部沟通过,比如让学校把各班前五名的学生名单报过去,或者是直接拿毕业考的成绩进行排序弄出个重点班还不容易吗?    与民校耀眼的中考平均分相比,公校的重点班并不逊色,毕竟在中国,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教育资源还是相对集中在公校的。

      只不过公校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无法像民校那样公开选择生源,算起平均分来,自然不能与民校相提并论二、仅以数学论英雄   如果没有小升初,或许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各科成绩平衡发展,而且身心健康、特长爱好也是全面发展的但是面对小升初这一关,当你真正经历小升初的检测时,你会发现,平衡发展真的有点悬!小升初,是真正的以数学论英雄   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让我们看看刚刚过去的一场场考试吧   在各个学校的择校考中,数学分数的比重远超过语文、英语如果说以数学为特色的华附奥校考试中,数学分数的占比超过总分的50%还情有可原而其他学校的考试偏重数学,则有点令人费解广雅,二中等小联盟的考试中,数学是120分,英语则只有80分,语文100分;广大附中等一些学校的考试,干脆不考语文,只考数学与英语,其中数学120分,英语80分就连号称外语特色的广外校的三科笔试中,英语也只有80分,虽然笔试入围后还有个50分的英语面试,可真正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如果数学不突出(注意:不是数学好就能过关的,而是要突出),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面试这东西,谁又能看的懂其中的成色呢?   这种三科不均衡的考试设计说明了什么?很明显是数学优先,再说白点就是奥数优先。

      尽管家家都声称自己不考奥数,但是真正有几家在数学试卷中考的是课本内容?几乎都加入了大量的奥数题或许有人会在此争辩说,根本不是奥数,只是“提高扩展”,但是,事实却是,没学过奥数的孩子无从下手,学过的孩子就得心应手     相比数学而言,在小升初择校考中,中考分值高达150分的英语几乎成了副课,考得简单;同样中考分值150分的语文在某些公校的择校考中干脆不考   偏科式的考试设计自然有利于偏科的学生换句话说,在小升初中,平衡发展的学生还不如偏科学生熟读课本的学生不如苦读奥数的孩子,这,就是小升初的现状!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一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喜欢语文,喜欢写作,也先后拿过一些市区竞赛的一等奖,我们一直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对于她兴趣一般的数学没做太高的要求也正是由于我们没有让孩子偏重数学,结果在今年的小升初中,非常被动第一场择校考之后,我们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式的给孩子搞突击自己在家里教好在孩子平时的功底还算好,经过三四个月的突击奥数学习,总算是应付过了这场小升初   别说择校考了,就是没有经历过考试,也能清楚到看到数学是如何得宠同样的获奖,只有数学的奖才有价值,不少学校公开宣称,只要拿了华杯获奖证书,可以免试入读。

      而其他的各类的获奖证书,你听说过有免试资格吗?学校能正眼看一下其他方面的证书,就是给足你面子了   总之在参加了一轮小升初择校考后,不得不承认,得数学者得天下,不学奥数寸步难行三、课外培训很重要    如果我们拿考试结果论英雄的话,那么从小升初获胜者经验中,或许你可以找到一个可怕的结论:那就是小升初的比拼不是学校,也不是老师,而是培训机构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证据支持:一是绝大多数择校考中取得成功的学生中,很少听说是裸考的,或多或少,或长期或短期,都上过各种培训机构越是牛娃,课外接受的培训滋补越多    每次在考场外等候时,我与同路的家长们少不了聊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假如有谁说自家孩子是裸考,不用问,这孩子一定是来陪考的,根本没戏!后来的结果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个证据是:实际考试中,许多内容并不是教学大纲中有的,老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中讲到的,象奥数这类试题,如果不经过认真的专业指导,单靠学生个人的天赋,怎么可能做出来?   大部分没参加过补习的孩子,考试的结果无不让他们的父母大跌眼镜,他们与那些参加过补习的孩子,平时的学校成绩不相上下,在这种考试中却差距甚大原因无他,学校的考试是检验式的,你只要读懂课本就行了,小升初考试是选拨式的,超纲过线是家常便饭。

         更重要的是,小升初考试从命题,到评分改卷全部是初中老师,初中的教学要求与小学完全不同,以数学为例,小学老师对孩子们的答题要求是,会做即可,只要能列出式子,计算正确即可得分但是,按照中学老师的要求,不仅要列出式子,还要求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解题的思路,解题步骤间的逻辑关系,更注重思考路径的阐述与表达     正是由于要求的不同,才会使得不少孩子在参加完小升初考试后,看到考出来的分数与自己的估分有较大的差距在这方面,不能不承认,受过培训的孩子在解题规范上会更专业一点,至少能保证该拿的分一分不丢不至于题目会做,却因答题不规范而冤枉丢分     我的孩子参加的第一场考试是广外校,虽然笔试入围,也自认为数学考的不错,分数出来却与估分差了二,三十分我让孩子如实的把几个应用题的解法重现给我,认真观察后,发现了孩子只重结果,不重思路表达和解题分析过程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小学生的做题模式,难怪在中学老师的判分笔下失分     在随后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内,重点抓奥数学习,抓孩子的解题规范,在随后小联盟的考试中,数学实际分数与估分只差一分,说明该得的分一分没丢,良好的解题规范保证了孩子在小联盟一线民校考试中和随后的广大附中考试中全部胜出。

      四、家长孩子都受伤     原本每所小学都有其对口的初中,原本九年制义务教育用不着家长们过多费心,原本小升初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严重失衡的教学资源分配,使得家长们不得不面对择校,不得不经受轰轰烈烈的择校考,不得不承受太多的纠结     天河区的家长抱怨:天河区的优质初中太少,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择校考;老三区的家长同样纠结:电脑派位工作在民校联考结束后,如果不择校,万一孩子派到不好的学校呢?唯有加入到择校大军中去,可考上了更纠结:这择校费要不要交呢?万一派位的学校比这家更好呢?     成绩中等的家长纠结,心中忐忑不安,还得多报几家,给孩子多几次机会;成绩优秀的家长同样纠结,东家西家都考上了,究竟该选哪一家?      对口直升中学不好的家长纠结:即是择校成功,初中三年至少也得掏几万的择校费;对口直升好中学的家长同样纠结:能不能上重点班呢?不能进重点班,还不如读其他学校呢     有多少家长承受了这本不该有的升学纠结,就有多少学生承受了小升初的折腾在整个小升初阶段,父母随孩子一起南征北战,除少数“一战定终身”的学生外,多数学生考了二三场除了考试外,择校家长和学生还要经历非考试因素的折腾,比如关系层面,小升初考试与中考,高考最大的不同,在于各个学校自主考试。

      既是这样,当然是学校说了算,在缺乏监督体制的不透明的招生考试制度下,权力和金钱的作用显而易见   轰轰烈烈的小升初大战,没有胜者,只有纠结!(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