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年级下古诗文.docx
10页山中杂诗《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此诗以素笔淡墨,描写了深山幽丽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诗人喜爱山水的生活情趣作者 吴均代表作品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山中杂诗山际1见来烟2,竹中3窥4落日鸟向檐5上飞,云从窗里出6词语注释1.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2.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3. 竹中:竹林丛中4. 窥(kuī):从缝隙中看5. 檐(yn):房檐6.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作品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已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竹里馆》独坐幽篁里⑵,弹琴复长啸⑶深林人不知⑷,明月来相照⑸字词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ng):幽深的竹林⑶啸(xi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⑷深林:指“幽篁”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白话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唐朝李白诗)《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作品出处 《全唐诗》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题材 山水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题材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⑵,散入春风满洛城⑶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⑸词句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⑸故园:指故乡,家乡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3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作者 岑参题材 边塞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⑵,双袖龙钟泪不干⑶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⑷ 词句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白话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3创作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滁州西涧《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滁州⑴西涧⑵独怜⑶幽草⑷涧边生⑸,上有黄鹂深树⑹鸣春潮⑺带雨晚来急,野渡⑻无人舟自横⑼作品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⑸生:一作“行”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⑺春潮:春天的潮汐⑻野渡:郊野的渡口⑼横:指随意飘浮作品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5]3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吧,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态度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2宅里寻常3见,崔九4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5好风景,落花时节6又逢君7作品注释:1.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2.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3. 寻常:经常4.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5.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6.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7. 君:指李龟年作品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送灵澈上人《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词句注释⑴灵澈(ch)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笠:背着斗笠荷,背着白话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3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约客《约客》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诗歌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