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形成机制资料.pdf
9页第?卷第?期 ?? !年!月 山地 ∀ # ∃ %“4?≅ ΑΒΧ Δ Χ ?Ε0 4ΦΔΓ5 2 一Η Ι 2 ΔΓϑ 02Ε4 2/ 0 7高 山 深 谷区 ∋一∋ , 剖面见图; 9 6:7高原 山脉盆地区 6 ! 7平行岭谷 山原区 Κ一Κ ’剖面见图: 9 ,4 4, , 剖面见图Λ 山 地研究 工卷 于三者的地质基础不 同 , 受 力 机制有差异和经受的外营力 切割 强度不同 , 彼此的地貌 就 有差异 1 西部以高山深 谷为 其特 点 1 虽然 帕米尔 高原拥有典型的隆升 高原 面貌 , 但 多数地方 表现为地球上最为 崎岖 的 高山深谷 不 仅夷平面保 留很少 , 宽谷面也仅在大河的某些段 落有所保存 , 如巴托拉冰川 附近 的帕 图达斯侵蚀 面 , 印度河上游斯喀尔都附近的河间高 台地等 本区是青藏高原 切 割最为强烈的地区 印度洋水系不 仅 溯源侵蚀切穿了喜马拉 雅山 , 而且切穿了喀喇 昆仑山的主 山脊 6 如洪 扎河 与纽布拉河7 , 目前正 在 向 1 亚洲诸内 陆水系的源 头推 进 这里 主河海拔一般 在 : ΜΜΜ米以下 , 主山脊海拔为 Δ ΒΧΔ ΦΔΓ52 一Η Ι 2 ΔΓϑ02Ε42/ 山 脉 阿尔金山 昆仑 山 唐古拉 山 冈底 斯山 喜马拉雅山 最 高 海相地 层 泥 盆 系 下二叠统下层 造山运动 加里东运动 岩浆岩Τ 一∋3 年龄 6百万年7 !;;4 4ΛΛ; 海西运动 :; Μ4 4: Μ 中侏罗统Υ印支运动 ?Μ 04 Χ? ϑ / Σ]2Ρϑ02Δ一 9 ?≅# 蜘 %Α≅ /:≅−Β Α , −:/≅ 关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大地构造目前了解得不很详细 , 但构造线的近乎南北走向揭 示 了它们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 这里的山脉走向与几个岩浆岩带的展布 方向大体一致 , 在 山脉隆起之前 曾被夷平成一统 一的夷平面 。
因此目前诸河间地的海拔 相差不多Χ Δ 9 Ε 一ΔΦΕ 米 2 图 9 是萨地亚一成都的示 意剖面 , 它大致表明了上述情 况 近年来我们在理塘 、 稻城一带所见 , 海子山夷平面 有老第三纪 地层分布 , 而在夷平 面北侧的康灌盆地 出现巨厚Χ9 Ε Ε 米左右2的上新世砂砾石层 , 它已经 过显著的构造变 Γ 2据Η Ι 5% Αϑ) # Κ等的资料Χ待发表2 (;山 地研究 ?卷 动 这一事实说明海子 山夷平 面的形成年代 不早于新第三纪 , 大体属上新世的产物 从 上新世砂砾石 层夹褐煤的抱粉分析初步结果来看 ’7 , 其中虽有相当数量的云杉和 冷杉 , 但喜暖的栗属 和枫香 、 栋等仍然很多 这说明当 时平原与盆地的植物仍然是以亚热带植 被为主 , 地面海拔不会太高 1 以上结论 和我们原来讨论青藏高原隆起时所获结论基本是 一致的 , 故横断山脉与西藏两者的地形发育基本相同 参考文 献 〔0〕 〔:〕 〔!〕 〔;〕 〔Λ〕 〔Ν〕 〔ΔΓΖ /2Δ4Ε20 1 , 一Β一 , =Χ 3Σ 2ΕΧΔ2Δ ≅ 4ΑΧ 0/ΕΧ Δ Χ ? Ε54 ≅3 2 Δ 2Γ4Β了ΒΕ4ΣΒ ΔΗΙ 2 Δ Γ 2 3 4 2 1 ϑ 3 Χ 44 4≅ΔΓΒΧ ?+ΖΩΧ Β/ΣΧ Δ Φ Δ Γ52一ΗΙ 2 Δ Γ 6? ?一;:Λ 。
‘ 0 7 据唐领 余 分析资料6待发表7 ?期李吉均 9 青藏高 原的地貌 轮廓及形成机侧?Λ ∀#)ϑ_#−#⊥(,∋− =)∋∀∗Π#) Τ ∋%∴⊥∗%∗ & ( ∗∀∗,_ ∋% (+∀ #= &_∗Φ( %⊥_∋( 一Η ( ς ∋% ⊥ ϑ−∋& ∗ ∋∃ −?⎯] / Δ 6∴ 4ϑ2 3ΕΣ4 ΧΕΧ? ⊥4Χ 0 ΧΓ Ζ2Χ ≅⊥ 4Χ Γ32ϑ5Ζ , − 2 ΧΙ5Χ Χ ∃ 幻Α 4 3ΒΕ Ζ 7 ∋ΡΒΕ3 2 4Ε 方 & 5 4 ΦΔ Γ5 2 一Η Ι 2Δ Γ ϑ02Ε 42/ Σ Χ 3 Ω5 Χ 0ΧΓ4 200Ζ 2Δ Ρ 4 ≅ Α ≅ 4≅ ΔΕΧ Ε53 4 4 02 3Γ4 Σ Χ3 Ω5Χ0ΧΓ4 20 3 4 ΓΧ Δ Β , Δ2 Σ 40Ζ , 6 0 7 α 4 ΒΕ4 3 Δ Ω 23ΕΧ ?5Γ5 Σ Χ/Δ Ε2, Λ2 Δ ≅≅ 4 4Ω 0Ζ 4 / ΕΕΔΓ Α 2 004Ζ Β9 6 : 7Σ ≅ ≅04 Ω 2 3ΕΧ ? Ω02Ε4 2 / , 32 Δ Γ 4 Β2 Δ ≅Ρ 2 ΒΔΒ9 6!7 42 ΒΕ43Δ Ω 23ΕΧ ? Ε2Ρ04 一 02 Δ≅ Β2Δ ≅ Γ Χ3Γ4Β 1 (Ε?Λ Ε5 4Β/4 44 ΒΒΑ 4/ϑ0?ΕΔ Γ Β ≅ /3Δ ΓΕ54 Φ / 2 Ε4 3Δ 23Ζ Ω 4 3Χ ≅ Ε52Ε 4Α4 Δ Ε/ 2 00Ζ Ρ 3Χ/Γ5Ε Ε54Ω02Ε4 2 / ΕΒ 40?Ε Χ ΕΒϑ3 4Β4Δ Ε ΒΩ44 Ε2 4 /02 3 5 4Γ 5Ε 1 #α ΔΓ ΕΧ Ε5 44Χ Σ Ω 34ΒΒΧ Δ Σ 2Δ 0Ζ?3 Χ Σ(Δ≅2 Δ Ω02Ε4 2Β Χ / Ε5 一Δ Χ 3 Ε5 /Δ ≅ / 02ΕΔΓ Σ ΧΑ4Σ4 Δ Ε Β / Ω 43 ΣΩ Χ Β 4 ΔΓ ΧΔ Ε54 Σ 2ΒΒΑ 4 Ρ 0Χ 4 Ψ / Ω0?Ε Χ ? Ε5 4 Ω02Ε4 2 / ?Λ Χ4 4 / 3 3 4 ≅ , 2 ΕΕ54 Β 2 Σ 4 ΕΣ 434Β/ 0ΕΔΓ Δ 2 Δ42 Β Ε一α 4ΒΕ Ε4ΔΒΧΔ 2 Δ ≅ ?2 /0ΕΔΓ , ΡΖα545 Ε54 Σ 2 Δ?4 2Ε / 3 4 ΒΧ ?Σ Χ≅43Δ Ω02Ε4 2 / 52 ΒΡ4 4 Δ 434 2Ε4 ≅ 1 & 5 44Χ ΣΡΔ 2 ΕΧ ΔΧ ? Γ 4Χ 0ΧΓ4 20 Β Ε3 /4 Ε/ 34 Β , 4 0Σ 2 Ε4 Β 2Δ ≅≅Β β Ε2 Δ 4 4 Β ?3 Χ Σ Χ44 2Δ ≅ 4Ε43Σ Δ 2Ε4 Β32 Ε4 ΒΧ ?≅ 4Δ/ ≅ 2 ΕΧ Δ Δ≅??4 3 4Δ Ε 3 4Γ Χ ΔΒ 2Δ ≅ Ε5/ Β 04 2≅ ΕΧ Α 23 4Γ 2 Ε4≅ 02 Δ≅ Β42ϑ4Β 5 2 Α ΔΓ ≅ 4 4Δ Ω 3Χ ≅ / 44 ≅ Δ ≅? β ?4 34 Δ Ε 4Χ 3 Δ4 3ΒΧ ? Ε5 4 Ω02Ε42 / 1 & 54 α 4 ΒΕ4 3Δ ϑ2 3Ε ?Λ Χ Δ4Χ ? Ε54 Σ ΧΒ Ε ΒΕ/β Ω 4Δ ≅ Χ/ Β3 2Γ Γ4 ≅扭 Χ /Δ Ε2Δ Β Δ Ε54α Χ3 0≅ , Δ α五4五 2Α 202 Ρ04 3 4 04? 2 ] β 34 2 ≅Ζ 3 424 54≅ΕΒ 40Σ2χ2 Δ ≅ Ε54 2 Δ 44Δ ΕΩ02 Δ 2ΕΧΔΒ/ 3 ?2 4 4 , ? 2 Δ Ζ , ΧΔ 0Ζ Χ4 42ΒΧΔ2 00Ζ 4 2Δ Ρ 4 ?Χ / Δ ≅ 1 &5 4 Σ≅≅ 04 Ω 23 Ε ?Λ Ε54Σ 2Δ Ρ Χ ≅Ζ Χ ? Ε54 α5Χ04 Ω02Ε4 2 / 1 Π 545 [Χ Δ ΒΒΕΒΧ ? Β 4Α4 32 0 42ΒΕ一α4 ΒΕΒΕ3 4 Ε454≅ Σ Χ /Δβ Ε2Δ 3 2 Δ Γ 4 Β2Δ ≅Ρ 2ΒΔΒ 1 (Δ Ε5 4 0Γ5Ε Χ ?02 Δ≅ ?Χ 3 Σ 4ΑΧ 0/ΕΧ Δ Ε54Ζ 2 3 4ΒΕ00 5 2 0Ε4≅ ΔΕ54 ΔΕ20 ΒΕ2 Γ 4 αΕ5 Ε543 Χ 0≅ 4χ Ε4 3Χ 3 ≅ 32 Δ 2Γ4ΒΖΒΕ4 Σ Ρ 4Δ Γ ≅ΒΔΕ 4Γ32Ε4 ≅ 2 Δ ≅ Ε3 2 / Β ?4 3 4 ≅ΔΕΧΣ 2 Δ Ζ ΔΕ4 3Χ 32 Δ ≅ 44Δ Ε3Ω 4Ε2 0 ≅ 32 Δ 2Γ4 Β 1 & 54 4 2ΒΕ4 3Δ ϑ 23Ε 5 2ΒΒ Χ Σ 44Χ ΣΣ ΧΔ ?4 2Ε/ 3 4Β +Σ02 3 ΕΧΕ5Χ Β4 Χ4 4/334≅ Δ 2 Ρ ΧΑ4 Εα Χ3 4 ΓΧΔ Β 1 # Δ Ε5 4Χ Δ4 5 2 Δ ≅ Ε54 3 423 4 Σ 2 Δ Ζ ≅ 44Ω0Ζ 4 / Ε ΕΔΓΓΧ 3Γ4Β Δ Ω 2 3 2 0040α Ε5 4 2 4 5 Χ Ε5 4 3 , Ψ ΔΧ α Δ2Β _ 4Δ Γ≅ / 2Δ ∀ Χ/Δβ Ε2Δ Β , ΧΔ Ε54 Χ Ε54 3 5 2 Δ ≅ Ε54Ω02 Δ2 ΕΧ ΔΒ/ 3 ?2 4 4?Λ α 4 00Ω 34Β4 3Α4 ≅ ΧΔ Ε5 4 ΔΕ4 3 ?0 /Α4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