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治水能臣张伯行.doc
6页清朝治水能臣张伯行张伯行与于成龙齐名,同为康熙朝的著名廉吏于成龙生活在康熙前期,张伯行则生活在康熙中后期可以说,他俩的政治活动贯穿了康熙朝六十余年的历史第一节治河崭露头角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号敬庵清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出生在河南开封府属一个名仪封(今兰考县东侧)的小城镇他成名后,人们又尊称他为“仪封先生” 张伯行的家资富有,这使他有优越的条件受到良好教育他从七岁开始入私塾读书父亲通晓孔孟之学,经常告诉他,“宋朝周、张、程、朱五子,乃上接孔、曾、思、孟之传者也,他日务读其书①张伯行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打听、搜集周、张、程、朱五位大学者的书十三岁时他已读完了“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以县学廪生的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得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他进京考试,获殿试三甲八十名,给予赐进士出身这年,他已三十五岁经考核,授予内阁中书,又改授中书科中书中书科的职责是缮写册文、诰敕等事宜①这是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之一张伯行所任之职不过是一小办事员,还显露不出其才华 张伯行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引起人们的注意,始于治河,他的发迹和锦绣前程亦始于治河 张伯行的家乡仪封地处黄河南岸,水患频年发生,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断地被洪水所吞没,清政府的经济为此也受到巨大损失。
康熙帝很重视治黄,从康熙二十年到二十七年,以考城、仪封一带为重点地段,施工筑堤,以防水冲刷 康熙三十八年六月,连续下暴雨,迅猛的洪水冲开了仪封城北关堤坝,咆哮而出,向城内袭来人们惊惶失措,乱作一团,是时,张伯行正在家中为父丧守制,在此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召募当地百姓,亲自督率,找来布袋装沙填塞住决口,从而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惨剧张伯行的事迹很快被前来巡视水患的河道总督张鹏翮所知道,他很赏识张伯行的才干和魄力,便上疏推荐他治黄次年,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帝下达谕旨,命张伯行以原衔赴河工之任,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及马家巷、东坝、高家堰诸地的水利工程他悉心于河务,苦干三年,劳绩显著康熙四十二年(1703),授山东济宁道,他善治水的才华得到进一步施展后来,他回忆这段治水的经历时,说:“余自庚辰(康熙三十九年)岁,奉命效力河工,日夕奔驰于淮扬(指扬州一带)徐泗(徐州地区)数百里之间②其辛苦和鞍马劳顿可以想见不仅如此,他对治河颇有见地他细心体察河务,精心研究治河方法,提出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设想方案 清政府在开海运之前,运河一直是南北经济运输的大动脉由于运河河床狭窄,加之长期淤积,容水量有限,往往黄河发大水时,倒灌入运河中,不只运河,连淮河也都跟着同时受害。
所以,治理黄河,不能不治运河、淮河,而运河北段水浅,常出现干涸,更影响至关重要的漕运如何治理黄、淮、运河,成了清政府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张伯行驻地济宁,地当运河要津,距黄河甚近,黄河一发大水,济宁地段的运河同被水灾他在此任上,以治河为要务,倾注了心血与才能 ① 《张清恪公年谱》卷上 ① 《雍正会典》卷245 ② 张伯行:《居济一得》序 张伯行根据自己的实践,参酌古人治水经验,提出治水的原则是:“补偏救弊,相时度势,毋拘成格,毋循覆辙,善为之节宣①他认为,河水“宜蓄者蓄之,宜泄者泄之,而河犹有不顺其治者,未之前闻”②这就是说,只要“蓄”、“泄”得宜,河水就不会为害张伯行总结前人治水,概括为四个字:疏、浚、筑、塞他则强调治黄河在于“分”其水因为黄河之害苦于洪水来临无处可泄,其结果势必冲决堤坝,或倒灌运河、淮河,造成大面积水灾因此,他建议应修通会河,最为有效这样做,是“分”其水势,减“强”为“弱”,水流畅通,就不会发生水患 治理运河,也是这样张伯行详察运河水量,看出运河北段水源不足,是其干涸的主要原因,提出北运河要蓄水,办法是开引河一条,把发源于山西而流入黄河的沁水,设法引至张秋,入运河。
其南运河所依赖的水源如南旺湖、马场湖,逐渐变为百姓耕地,运河缺水,而一到雨季,则田地尽被淹没张伯行主张应将两湖还其为湖,既足运河水源,又使运河之水可蓄可泄,可保运河畅通而无害 张伯行治河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都保存在他自编的《居济一得》一书之中从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展示出他对治河的许多精辟见解 虽然张伯行提出许多治河的建议未尽被采纳,但是他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努力实践其主张他亲自督修黄河南岸堤坝二百余里,“往来督催,无时即安”他颁行《济宁以南各闸放船之法》,制定山东四十八闸放船的具体规章,这些措施保证了他管辖的一段运河畅通无阻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康熙帝南巡,途经山东临清,召见张伯行,十分赞赏他的治河才干,亲书“布泽安流”榜,作为对他治河成绩的奖励①张伯行以治河而知遇于康熙帝,受到器重次年五月,经康熙帝批准,提升张伯行为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②从此,张伯行进入清政府的高级官员的行列 ① 张伯行:《居济一得》序 ② 《居济一得》卷7《条陈通会河》 ① 《清史稿》卷265《张伯行传》载:“(康熙)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查《清圣祖实录》卷225 所记,四十五年五月提升张伯行为江苏按察使之前,并无南巡之事,仅在二月有“巡幸畿甸”之举(见卷二百二十四)。
而康熙南巡是在四十四年二月:“御舟泊临清州”(卷219),伯行即于此时被召见,赐“布泽安流”榜 ② 《清圣祖实录》卷225 第二节“清白之名闻天下” 张伯行是继于成龙之后又一个著名清官,他以廉洁、爱民、不畏权贵的“清白之名闻天下”,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体恤民情,重民命,封建统治者一向以此为标榜然而,张伯行与一般官吏不同,他从政伊始,就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很得人心他上任山东济宁道时,适值山东闹饥荒他急灾民之所急,不等朝廷采取措施,便慷慨捐出河南家中的钱、粮、棉衣,分装数船,运往灾区,分发给运河标兵和灾民,“倾资广惠,众赖以济”①这时,朝廷下达旨意,指令当地官员开仓赈济张伯行奉命赈济汶上、阳谷等县,先后动用仓谷二万二千六百余石事后,布政使司指控他专擅,上疏弹劾张伯行毫不畏服,据理申辩:“奉旨赈济,不发仓谷,坐视各州县之百姓流离死亡而不救,仓有余粟,野有饿殍,本道之罪,其可逭乎?”又写道:“今本道以擅动仓谷被参,理应顺受第恐将来山东各官,以本道为戒,视仓谷为重,民命为轻,一任鹄面鸠形,辗转沟壑,害有不可言者矣②张伯行驳斥得有理,朝廷没有追究,此事即作罢论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康熙帝再次南巡,三月二十五日,在松江召见张伯行,对大臣们说:“朕至江南,访问张伯行居官甚清,此名最不易得。
张伯行由进士历任按察使,不可以书生待之又对吏部说:“福建巡抚员缺,甚为紧要张伯行为人笃实,即在行间,亦非退缩者,著升为福建巡抚③康熙帝征求大学士和督抚们的意见,都“推奖无异词”康熙帝非常高兴,说:“汝等何莫保举,朕保之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枉法,天下笑朕不识人①当即又赐张伯行“廉惠宣猷”榜②张伯行在江苏按察使任刚满十个月,即升为福建巡抚,从地方一个部门的负责官员一跃而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他深感责任之重,更加勤于政事,为地方兴利除弊福建人多田少,一年所产粮食,不足一岁之用,市场米价昂贵,不法商人趁机牟取暴利张伯行每年派官赴湖广、江西、广东等省采购粮食,以平价售出他还广设仓储,积贮粮食,严防盗粮,禁止粮食出洋贸易或走私,从而保证了粮食供给,即使遇到荒年,粮食也无匮乏之虑张伯行“终闽任,民无阻饥之患焉”③省城福州多崇信佛教,皆买贫家女髡发为尼僧,多至千百人张伯行下令严禁,并将已出家为尼的人都由其家属赎回,择婿婚配贫穷之家无钱的,由官府代为赎出数月之间,怨旷得所,舆情大悦④康熙中期以后,吏治由松弛而变法,贪风也日甚一日诸如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已屡见不鲜张伯行身在官场之中,保持自己清廉的节操,坚决抵制贪贿之风。
还是从他补授山东济宁道时说起他被任命后,入京进见康熙帝吏部文选清吏司有一个姓陈的官员,明目张胆索要一份厚礼① 《张清恪公年谱》卷上,康熙四十二年二月 ② 《张清恪公年谱》卷上,康熙四十二年二月 ③ 《清圣祖实录》卷269又,《清史稿·张伯行传》载,康熙于苏州见伯行,误,实在松江① 《郎潜纪闻》(下)卷12 ② 《清史稿》卷265《张伯行传》 ③ 《张清恪公年谱》卷上,康熙四十七年 ④ 朱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张清恪公神道碑》 张伯行拒绝送礼,因而不得进见,而与他同行的山东济东道馈以厚礼,陈某即准其先进见张伯行怒目而视,被拒两月余后经康熙帝查问,陈某才不敢不准张伯行进见张伯行出任江苏按察使,按官场惯例,要向上司总督、巡抚馈送礼物,约合白银四千两张伯行愤愤地说:“我为清官,岂能办此!”仅以价值数十金的茧扇帕等小物分赠督抚他们嫌礼物太轻,都不受①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②他一到任,就以整肃官场贪风为目标,严禁徇私舞弊,不得上下互相馈送为此,他向全省发布一道政令:一黍一铢,皆民脂膏,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日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水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
③这份通令,写得简练如歌谣,通俗易懂广大士民交相传诵,无不欢喜称快 张伯行严格约束全省各地属员,而他自己则率先示范,杜馈送,处处节俭他到福州上任时,见衙署“铺设甚盛,金银器皿,锦绣帷幕,炫耀于目”于是,他召见属吏询问为何如此铺张属吏说:“往例抚院新任,行户协备他严肃地说:“吾生平未尝用此,岂可过分?况行户即百姓,可滥用乎?”下令将全部陈设撤除,如数奉还,只留下前任巡抚不用的旧物④调任江苏巡抚,先派旗牌官至苏,通令禁止官员科派百姓铺陈衙署及入署,四壁萧然,公(伯行)恬然安之⑤伯行在外做官三十余年,“未尝携眷”,每次上任,所带随从人员很少任济宁道时,随行只四人,在福建任上有二十余人,而到江苏任上仅十三人他的家很富有,在河南所置田产,“跨三、四州县”①他“日用蔬菜米麦、寸丝尺帛,以至研麦磨石,曳磨之牛,皆自河南运载之”②张伯行一生为官,个人费用不取自官,而取自于家,始终廉洁朴素,声望日隆,谁不为之叹服! 张伯行廉洁做官,操行端正,为贪官所不容,屡遭攻击,甚至陷害但他不畏权势,凭一身清正之气,同贪官们展开了不妥协的斗争他与江南江西总督噶礼的斗争,突出地表现了其个人品质 噶礼是满洲正红旗人,清开国勋臣何和礼的四世孙。
他以勋臣之后,入朝为官论才具,尚称能干但他为人十分贪婪,纵容属员残虐百姓康熙四十九年正月,他由山西巡抚擢升江南江西总督他本已声名狼藉,一到江南,又大张威福,搜括财物,更无所顾忌适逢三年一次考核外任各级官员优劣,噶礼对其属吏多所包庇,隐匿其劣迹张伯行查出,尽行揭露革职从此,噶礼心怀忌恨康熙五十年九月,发生了科场舞弊案,两人的矛盾势同水火 ① 《张清恪公年谱》卷上,康熙四十五年十月 ② 《清圣祖实录》卷240 ③ 《碑传集》卷17,《太子太保谥清恪敬庵张先生行伏》,又《郎潜纪闻》卷1,页336—337 也记载此文,字句略有差异 ④ 《张清恪公年谱》卷上,康熙四十六年六月 ⑤ 《张清恪公年谱》巷上,康熙四十九年正月 ① 《清圣祖实录》卷261 ② 《碑传集》卷17《张尚书传》 原来,此年江苏省举行乡试,副主考官赵晋等人内外交通关节,噶礼从中牟利,据传他索银五十万两榜文公布,舆论哗然苏州考生千余人共抬财神像入学宫,供奉明伦堂,辛辣讽刺官场钱能通神,以此表示他们的愤怒和强烈抗议张伯行即上疏,据实报告事情经过康熙帝即命户部尚书张鹏翮会同噶礼、张伯行及安徽巡抚梁世勋等在扬州会审,很快搞清了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