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9136015
  • 上传时间:2021-12-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2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武秋莉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今传统文化越加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改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的在教学改革中,应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延展课堂教学内容,以人文精神开展课程教学,合理建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始终重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在有限的课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的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G434 :A :1673-2596(2019)06-0155-03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文化教育对于我们民族院校而言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1]在现今传统文化越加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改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拟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构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考评体系的建立,努力推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特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浩繁,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类型、理论要旨和精神追求,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史学、教育、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汇、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价值系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传统文化的转变等诸多领域,多角度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所谓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课程可以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向大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基本内涵、特征及其价值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質、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的最基础的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高校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授课时数有限,一般为32或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课程教学基本上是沿袭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虽广泛,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基于此,着手课程改革,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考虑,探索适应文化概论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创新路径,使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所需相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把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从而实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二、优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凭借之前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结合我校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热情,探索出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善和提高《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加强课程的实效性建设。

      一)新媒体环境下优化教学运用新媒体教学环境,可以在更具生动、直观的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营造出灵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比如讲解古代艺术中的戏曲,多数学生对传统戏曲了解不够深入,很难体会戏曲的美而在讲授时通过新媒体环境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清晰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感受戏曲舞台上“诗、乐、舞”的艺术呈现,进一步了解戏曲的神韵并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媒体、媒体等去搜寻相关戏曲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带动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归纳,了解戏曲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从知识的单纯灌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学生通过新媒体来获取知识,拓展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训练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理念和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进行课堂革新的构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由于内容浩瀚丰富,知识很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全部展现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也可以以此提升学生能力,特别是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教学活动具体就是先把班级学生分组,给每一组布置一个讲授内容,由组长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搜集资料,并群策群力进行教案设计,然后由一名同学阐述,再由老师对讲授内容进行点评,进一步做内容的补充及延伸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直接互相探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展开更广泛的学习合作等这样,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现课堂的翻转例如,布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这项任务,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南北方的学生回去做一个关于家乡耕种文化的调查,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变迁、地域文化的特殊魅力并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分享,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达到了学生参与课堂,接受锻炼的目的三)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普及,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很大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每个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料以及信息检索途径,创设问题,从局部分析、多点联系再到全局综合,把蕴含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及知识背景的丰富材料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缜密的知识结构。

      以达到优化学习,促进思考和能力提高的目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时,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学时等有效安排多媒体教学,对知识内容要突出重点、讲解其中的难点、对课后的习题要做出合理安排,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上把握讲课节奏,课件演示要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出创设性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灵活机动,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课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课件四)分组研讨,丰富学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理念是紧密相联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及文化精神,不但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尤显历久弥新因此,该课程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现代社会,课内知识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学生能力提升、人生素质修养提高放在教学目的重要位置,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进行小组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布置课程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搜集材料,研读材料,能提出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例如讲解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时,在授课前让学生提前去搜寻相关园林的图片,历史发展,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园林是融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艺术品,包括私人园林和皇家园林,并介绍园林的发展阶段让学生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建议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园林文化,并有机会时进行实地文化考察,了解园林是人造景物与自然景物相交替的韵律景观;并且了解到园林充满诗情画意,体现了自然情趣,并进一步总结出古典园林的美学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要更深刻体会及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课外学习形式,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利用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教学过程新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资源的版块中,包括教学大纲内容,教案设计内容,以及正在建设的教学内容视频,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利于在课堂上的理解与吸收当然课程资源版块的设置,也应考虑到教師和学生的思维是否同步,如此多的知识信息量对主体教学的冲击,是否弱化课堂教学,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不能因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讨论、课程论坛版块,通过教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发表感想,议论,以师生间、学生间探讨的方式展开思考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堂所讲,进一步扩充知识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版块,即指导学生通过数据采集、资料搜集调查、实际考察等形式撰写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并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进一步详加指导,让学生申报相关课题或课外实践项目,并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提升的目的同时,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将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考核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涵盖课堂教学、平时作业、网络平台作业的公正、合理、准确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规定学生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出勤占10%,课堂实践占15%,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占10%,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占15%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改革与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探索本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应性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重视传统文化就应该成为一项传统,所以本课程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在教学改革中,重新审视并思考如何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合理建构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重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寻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把课程教学内容的宏观大理论与课堂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在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响应并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以理性精神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参与到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道路中参考文献:〔1〕〔2〕黎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8-07-12.(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