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四到读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
6页论“四到”读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中的研究与应用 王利 欧肖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学生学习和求知的重要性,但是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却殊非易事国家教育部对于中高考改革都加大了对语文阅读的重视,有“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的论断南宋思想大师朱熹在《训学斋归》中曾经论述过读书方法,提出了“三到”读书法,即“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是朱熹在长期的读书治学教育中总结出来的读书良法,无疑是古人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有用读书方法,若能古为今用,对当下语文阅读具有极强且有效的实际意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和信息的爆炸、阅读手段的更新,学习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突出阅读在中学生学习和考试中的比重,所以有效研究和借鉴朱熹读书法,并结合今天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一条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笔者在朱熹的读书法基础上,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大量实践,重新阐释并进一步探索发展“四到”读书法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以期为语文阅读提供借鉴和参考一、眼到——观其大略俗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首先是视觉活动,是通过眼睛传入大脑来完成的,这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要让学生的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书本,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阅读中,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重要句子、段落大意、推论赏析等多个关注点,这也是培养学生专注力、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第一个认知阶段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三心二意,如纪昌学射,“心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分散,游移于课文之外,是无法进入阅读的世界的,也是无法掌握文本的内涵和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的,这也是学习成绩优劣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注意力集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会在这一阶段很快掌握课文重要信息,而注意力分散、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则被排斥在课堂之外,丧失了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提升机会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其他人采用精读细读的方法,读书的广度受到局限,而诸葛亮却采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视野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视野更开阔,了解问题更全面所以,学生要通过课内阅读的眼力阅读训练,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就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精读和泛读的区分,对于重要课文要采用精读精思、反复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读物如杂志、散文、小说乃至浏览网上重要信息,筛选有用信息,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水平毛泽东精读《资治通鉴》17遍,边读边思考,里面的历史典故、前世兴衰、古今得失都了然于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种精读方法。
著名企业家俞敏洪大学4年读了800多本书,这些书中的智慧和经验为他以后的成功提供了基础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节奏加快的时代,网上的电子图书、新闻资讯铺天盖地,较高的阅读能力能够让我们通过纸质和电子媒体获得更多的知识,打开我们的阅读视野,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丰富和扩大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引导学生在闲暇时间、碎片时间、晚自修和周末时间,通过眼到读书法最大限度寻找课外阅读材料,观其大略,专心阅读,提升眼力,积累和储备知识二、口到——字正腔圆俗语道“拳不离口,曲不离口”“三天不念口生”口到在古代是吟诵法,今天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朗读法朱熹要求学生,每个字都要读得响亮,不能读错、漏读、多读、误读、错行等,要忠实于文本的本来面貌,一点不差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阅读的基本目标要求只要读得多了,读得熟了,自然而然可以掌握其中的文义和内涵了我们看到古人读书采用吟诵的方法才能读出平仄韵律,读书人摇头晃脑,字正腔圆,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表现出读书人的自信和风度,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这种读书法在今天已经失传今天这种读书法演化成朗读法,学生正襟危坐,通过读书的发声运动,带动口腔、气管、腹腔、心肺等综合活动,读出诗文的美感,也使学生心平气和,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中来。
具体来说,正确的朗读法不仅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还要求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内容文义和作者的情感思想,特别是在朗读中要注意重音、停顿、语体色彩、语调升降、語速快慢等很多技巧,这需要长期的朗读、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学校开设的普通话朗读课,对于学生掌握这些语言朗读技巧至关重要,郎读是进入阅读的一把钥匙,对于散文、诗歌的教学至关重要所以,笔者在讲授诗文单元时,让学生反复听名家名作朗读,不断地模仿训练,注意诗文中重要信息,包括环境、人物、事件、主旨、情感、志向等,从而把握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让他们鲜活跳动起来,这种朗读法在《将进酒》《念奴娇》《琵琶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诸多经典诗歌散文教学时应用广泛,效果较好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训练朗读,我们主编了一本《中职生经典晨读》,精选了100首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每天早读课大声朗读,反复训练,深刻领会,体会到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更好地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三、心到——笃志虚心俗语道“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心到就是说读书的专注力,即笃志虚心去读庄子在寓言故事中提到梓庆削木的故事,说的是古代的一位工匠做鐻常常达到静养心思、抛弃杂念,达到心神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他做出的鐻天下无双,疑为鬼神所为。
朱熹也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朗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出了古人读书专心致志的正确态度,其实他说的“会意”就是我们说的“心到”“心无旁骛”在读书中,心到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聚精会神地阅读,书不能读到心里,即使读百遍千遍也是毫无头绪,清代诗人袁枚也说“读书好时心先觉”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学生读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读到心里,可以布置一些课前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释惑解疑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聚精会神,熟读而精思,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四、手到——能力物化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通过动笔,可以将读到、学到和悟到的书本知识进行思考提炼加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抄写经典课文,甚至进行圈点、画段、批注,进而写读后感、读书心得等,最后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圈点读书法是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边阅读边圈点一些重要精彩的段落信息,在空白处写疑惑、注解和批语,甚至写出作者体悟,写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都是非常高效的读书方法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看、读、写、作四者皆备,不可缺一,强调动手读书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把在阅读中獲取的信息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不断磨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对于经典的课文、诗词要让学生至少要抄写一遍,动手动脑,加深印象,体会涵泳,抄书是一种诚意正心、领悟大义的极好方法读写结合若能长期坚持,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必然会得到质变,这也是杜甫所强调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四到”读书法,各有侧重,但又互相勾连,不可分割,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取舍,为我所用通过“四到”读书法的介绍,我们的学生基本可以找到针对不同阅读材料的读书方法,从而循序渐进,逐步进入阅读的世界,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体会“读书人是幸福人”,这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育的意义所在[课题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湾区背景下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DZZJG2020356)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欧肖萍。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