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训练(一).pdf
9页2 0 2 3 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训练考点:1 .孙权劝学与 三国志 吴 志 吕蒙传一一解释加点词2 .范 仲 淹 岳阳楼记与 宋 史 范仲淹传一一解释加点词语3 .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与 秦 观 龙井题名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 .西晋张华 博物志一一解释加点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 .解释加点词2 .断句3 .翻译4 .成语填空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6 .概括故事情节7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考点示例】一、孙权劝学与 三国志 吴 志 吕蒙传解释加点词【考点解读】1 .解释加点词2 .断句3 .翻译4 .成语填空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文本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文本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 时 施 宜 蒙 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 定?”因为肃画 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 选 自 三国志 吴 志 吕蒙传,有删改)【注释】虞:意料,预料造次:鲁莽,轻率豫:同“预”,预先,事先画:谋划,筹划拊:抚摸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见往事耳 见:_ _ _ _ _ _ (2)或鲁肃过寻阳 及:_ _ _ _ _ _(3)肃意尚卷蒙轻:_ _ _ _ _ _ (4)遂往诣蒙 诣:_ _ _ _ _ _ _答案(1)了解,知晓;(2)至!J,等到;(3)轻视,看不起;(4)拜访解析(1)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2)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至!I,等到3)句意: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轻:轻视,看不起4)句意:于是去拜访吕蒙诣:拜访问题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2分)今 东 西 虽 为 一 家 而 关 羽 实 虎 熊 也 计 安 可 不 像 定?答案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解析本句的意思是: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今东西虽为一家”是陈述现象,其后可断开,“而关羽实虎熊也”是述说实际情况,”计可不预定”是得出的结论,中间可断开。
问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肃于是越席就之答案(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2)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解析(1)得分点:辞,推托;以,用;务,事务2)得分点:越,越过;就,靠近问题4阅 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2分)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 称“_ _ _ _ _ _ ;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_ _ _ _ _ _”答案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答“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待”,也可 给1分解析第一空乙文中,”肃意尚轻蒙”,是因为甲文中写的吕蒙起初不学习,学识浅薄由甲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当初吕蒙才略很低,被人称为“吴下阿蒙”乙文中,鲁肃敬过寻阳,与蒙论议,得到吕蒙给他谋划的五条计策,不由得大为吃惊,更为佩服,可用甲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刮目相待”填空问题5【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法甲乙两文的结尾均为“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侧面描写。
根据甲内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是因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惊人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让鲁肃大加赞赏,于 是“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文结尾“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根 据“因为肃画五策”“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可知,是因为吕蒙给鲁肃谋划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让鲁肃大加赞赏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同样从侧面突出了吕蒙开始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学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 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译文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 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
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二、范 仲 淹 岳阳楼记与 宋 史 范仲淹传解释加点词语【考点解读】2 .解释加点词语3 .翻译4.概括故事情节5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文本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 岳阳楼记)文本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 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久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选 自 宋史范仲淹传)【注】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 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枢密副使;官职名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 句“举正”亦指此人固:坚持,执意除:拜官授职问题1请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 注 两 处)(2分)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答案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解析句意: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能这样做吗?“平时讳,言武备”讲了平时情况,“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是现在追责,具有转折的意思,应断开可乎”表示反问,应断开问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1)予尝来古仁人之心 求:(2)微斯人 微:(3)遂改参知政事 遂:(4)命为陕西宣抚使 命:答案(1)求:探求;(2)微:如果没有;(3)遂:于是;(4)命:任命。
解析(1)句意: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探求;(2)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3)句意: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遂,于是,就;(4)句意:任命为陕西宣抚使命,任命问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答案(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2)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解析(1)得分点: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2)得分点:故,所以;贼,这里指金人;亦,也;辄,总是,动不动就,这里指“轻易”;犯,侵犯;境,边境问题4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2分)答案(1)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2)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3)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4)直言敢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可知,这里主要写了,范仲淹赏罚分明,爱护部属;根据乙文“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根据乙文“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可知,主要写了范仲淹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根据乙文“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可知,范仲淹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根 据“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可知,范仲淹为州县官吏敢于进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保全了他们的性命问题5请 结 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2分)答案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就像乙文中写他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根据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其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根据范仲淹的生平来看,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可知,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仲淹日: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等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译文甲哎!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乙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