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力工业十五规划(1).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91767005
  • 上传时间:2023-06-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电力工业“十五”规划  电力工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公用事业电气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使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缺电局面得到基本缓解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容量和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还很低;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开始显现;电力使用者对降低价格、改善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力工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了满足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要求,电力工业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适当加快电力发展,以保证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突出结构调整,加强电网建设,促进西电东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九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1.生产能力持续增长,消除了电力“瓶颈”的制约  “九五”以来,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8%,长期存在的严重缺电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消除了电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到200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1932万千瓦,其中水电7935万千瓦,占24.9%;火电23754万千瓦,占74.4%;核电210万千瓦,占0.7%;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约3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达到13685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16.4万公里,其中500千伏输电线路2.7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1000万千伏安,其中500千伏变电容量9400万千伏安;500千伏直流线路1045公里,额定换流容量120万千瓦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力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我国已经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南方互联等7个跨省区电网,以及山东、福建、海南、新疆、西藏等5个独立的省级电网除西北电网主网架电压等级为330千伏外,其它跨省电网和山东电网均已建成500千伏主网架华东电网装机容量已超过5000万千瓦全国最大的火电厂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30万千瓦,最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随着三峡输变电工程、东北和华北联网等工程的实施,电网发展已开始进入大区电网、独立省(区)电网互联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6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技术;核电、直流输电技术的国产化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已经具备修筑240米高双曲拱坝、180米级各类大坝和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能力  在电力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工程安装质量、工艺及机组投产移交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大电网的计算机监控调度系统进入了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华东等电网主网稳定性达到了三相故障不失稳、不损失负荷的水平,全国各主要电网频率合格率均达到99.9%以上 2000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94克/千瓦时,比1995年的412克/千瓦时下降了18克/千瓦时;线损率从1995年的8.8%下降到7.7%   3.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从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通过实行集资办电和利用外资政策,发电环节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电力企业加强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稳步推进;电力工业政企分开、农电体制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三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4.电力法规框架初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从1996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目前,以《电力法》为基础,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和《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为骨干,以相关配套的电力行政规章和地方性电力法规为补充的电力法规框架初步形成电力工业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5.电力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小火电无序蔓延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关停小火电机组约1000万千瓦,高效大容量机组比重逐步上升水电发展更加受到重视,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电网建设投入显著增加,西电东送通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送电能力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在全国进行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使城乡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  6.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火电厂基本实现了烟尘和废水达标排放,2000年烟尘排放总量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约25%,废水排放总量下降了约35%,废水回收利用量增加了约一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脱硫技术国产化和产业化取得了实质进展;年粉煤灰综合利用量超过6000万吨;水电和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对局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还存在“瓶颈”制约;电网的输电与配电、高压与低压,一次与二次环节之间的配置还不够协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水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率只有20%左右,尤其是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站比重偏小;有效抑制小火电机组生产和建设的宏观调控、环境保护等有关制度尚不健全,常规小火电机组比例仍然过大;电网调峰能力普遍不足;火电电源布局不尽合理,西部矿区、坑口电站的开发建设相对迟缓  2.电力发展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然很低  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仅38%,洁净煤发电、核电、超临界机组、高压直流输电等先进技术应用甚少供电煤耗、线损率分别比先进国家高60克左右和2-3个百分点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只有0.25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1078千瓦时,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6~1/10全国还有574万户家庭没有用上电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1%左右,远低于17%的世界平均水平电煤消费占煤炭总产量的比重约50%,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重。

        3.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在电源结构方面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维持燃煤机组为主的基本格局目前已采取烟气脱硫措施的火电机组容量仅500万千瓦左右,绝大多数火电厂还没有采取脱硫措施九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和“两控区”内的火电厂换烧低硫煤实现的,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污染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已成为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  4.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的基本缓解,电力工业在缺电时期形成的一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规章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电力工业的体制性缺陷,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效率低、服务差的问题;电力市场壁垒阻碍着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电价形成机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制约了电力消费的有效增长和电网的发展,也妨碍了节约用电和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十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形势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高附加值、低消耗的产业将得到发展,大量设备、技术、工艺落后和浪费资源的企业将被淘汰,单位产值的电耗将趋于下降,为此对电力工业的增长方式将提出新的要求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切实转变电力增长方式,实现从重视增加数量和规模到重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2.经济全球化对电力工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与境外电力贸易数量甚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对电力行业造成明显的直接影响,但是会带来一定的间接影响总体上看,利大于弊,有利于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电力工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所需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会有所增加,既可弥补国内某些设备品种和数量的不足,又可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增强国内制造先进设备的能力,推动国内电力设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电力行业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外商在我国电力领域的投资将会进一步扩大,由外商投资经营的发电企业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从而促进我国加快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电力工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对电力工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重大任务。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作用越来越大,国民经济信息化将促进电力工业的信息化进程电力工业必须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技术创新及其在结构调整中的贡献率,建立、发展电力工业的信息网络和体系  4.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十分艰巨  电力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利用形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提高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气化程度,是我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根本措施电力工业也是资源消耗大户,提高电力的生产和使用效率、降低消耗,特别是节约和降低水资源、石油资源的消耗,对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电力工业在努力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提高电气化程度的同时,要加大对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按照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积极采用环保新技术,特别是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加快环保达标治理的步伐  5.电力工业要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  电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其他行业的支持,同时也带动国内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已具备60万千瓦级及以下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其中30万千瓦级机组的产量已能够满足电力发展的需求,但火电机组的设备质量和调峰技术指标有待提高。

      超临界机组、洁净煤发电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以及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灯泡式水电机组、高于75万千伏安的大容量变压器和高电压等级直流输电设备等国内尚不能完全自主制造,需要通过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逐步消化吸收同时要努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加快国产化的步伐  6.西电东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的60%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其余也主要分布在河南、贵州等中西部省份;尚未开发的水电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和黄河中上游地区但是,我国的经济、人口和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发西部电力资源,尤其是开发西部水能资源,实施西电东送,不仅可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和“两控区”范围内的环保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扩大西电东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是电力工业调整战略布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带来重大影响,随着西电东送规模的扩大和全国联网进程的加快,东西部之间的电力联系将更加紧密  (二)电力需求预测及分析  1.电力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  “九五”期间,全国发电量年均增长6.3%,各年增长速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1996年发电量增长速度为7.2%,1997年为5.1%,1998年下降到2.1%,1999年回升到6.5%,2000年达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