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与科研:研究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ppt
75页研究型教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薛晓阳扬州大学教科院■主题:教师为什么要搞科研;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通过科研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不谈什么深奥的理论,结合实践交流,讨论,谈谈体验、体会和感受§一、基础教育教师(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科研§二、基础教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特点§三、教育科研的方式:论文写作和课题审报 第一,教师的绩效工资;公务员考教师:考教师像考公务员 第二,学校的竞争、教师的竞争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竞争: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比如,教师流动中的情况:优秀教师到处走,一般教师走不动背景:教师地位的提高对教师专业 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重要观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标准: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教师领导课程,而不是课程领导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教育科研通过科通过科研成为研究型教师,通过研究型教师获得专业发研成为研究型教师,通过研究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成长)展(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表现于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和水平的发展和提升。
一、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科研§(一)为什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二)应不应该要求中小学教师做科研§(三)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四)基础教育教师能不能搞科研(一)为什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当前,教育理论已经远远走在教育实践的前面,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向我们涌现,我们所缺少的是将这些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实践的状态:不是理论脱离实践,而是实践脱离理论§美国有学者把教育理论分为 “观念中的教育理论” 和“行动中的教育理论”这两种理论处于分裂当中,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往往都处于观念之中§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往往是口头上讲着观念中的教育理论,而行为上却依循着另一种属于自己的 “教育理论” §案例:教师体罚案——领导学生做假证§案例:幼儿园喂药案§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出现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这就是 “教师行动研究”这一理论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具有批判和反思教育问题的能力§教师行动研究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斯腾毫斯提出,他认为:过去那种将专业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分离开来的做法是导致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研究” 一词属于专业人员,而“行动”一词属于实践工作者,现在是将两者统一的时候了。
§第一,要想真正做 “大”,必须要有科研支撑§要成为大家,没有“思想”是绝对不行的比如,现在许多教育名师,都有一句不上台面的话:一半是做出来的,一半是“吹”出来的单靠做,是不可能成为“大家”的§要学会包装、总结、提升,许多人只会做,不会包装,没有用,做不大科研工作具有的十分重要的作用■案例:§洋思中学的蔡林森:他有许多做法,不等于别人没有做,但他会总结,一套一套的,那就不同了别人也这样做,但没有用,产生不了影响§——先学后教:做中学,自主学习老师 “偷赖” ,却说成先学后教§——“包”就是管理:包最差的,包不迟到,包不生病包什么什么好,包到哪哪儿好§——课堂就是智力活动:不让学生停下来,搞 “应试” 却找到理由了■案例:邗江中学的校训§校长徐金才设计校训: “蓄德”、“修能”、“日新” §“蓄德” 语出《易经》:“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修能” 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日新” 语出《尚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效果:老外来访问,参观邗中这么一忽攸,老外晕了,觉得很有内涵,很有文化,很有传统第二,教学的变化:探究型教学的要求§人才观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变化了。
能力观、素质观和人才观都发生了变化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教学观的变化:因为人才观的变化,要求教学观也必须发生变化强调的是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校已经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过去学习好就是好,现在不行了,你学校说了不算,社会说了算因此,学校必须跟着社会变化,必须改变培养方式,必须强调自主学习,必须搞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澳洲留学生的感受:英语专业,澳洲留学硕士回来,父母帮找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外语,一听说找工作先要找关系,就把她“吓”住了不去了,又回到洲去了§(不适应中国的文化)§例(照片)美国的议会模拟§教师也必须适应这个要求,不能按老一套教学§探究性教学或研究性教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的教师,必须搞科研§不搞科研,不去研究,不去思考,怎么使课堂变成研究型的课堂呢!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论的,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行动研究的观点§第一,反对把教师视为研究者的观点:§这些人认为,教学活动有自己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说,它并不依赖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应当由专门的研究者来完成§一般教师应当是科研成果的接受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他们只是一个应用者和学习者,而不是研究者。
§在他们看来,行动研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务正业的,即使承认行动研究有其教育价值,那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在本质上不是研究,而只是一种实践§在他们看来:“研究” 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活动,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本质上仍没有超出实践的范畴§这种争议的确有它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具有它的独立性,尤其对于那些片面夸大科研作用的做法,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第二,赞成把教师视为研究者的观点:§赞成者们认为,即使教学具有某种独立性,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可以认为科研与教学无关,教学可以完全独立于科研之外■观点分析§在古典教育中,教学的确具有某种优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只是它的附产品§就拿孔子的教育来说,孔子的思想是在教学中出现的,可以说,没有教学就没有他的伟大思想§与孔子一样,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是述而不作的学者,他们的伟大思想都是通过教学活动产生的§在那个时代,科研是教学的产物然而,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经颠倒过来,◆重要结论§在传统教育中,是教学推动科研,而在今天已经是科研推动教学§教学活动已经不可能离开科研而独立存在,离开科研的教学是没有活力的。
§今天,人类的知识已经以一种积累式的方式存在,教学过程已经由思想家式的创造,变成对积累的传递§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可以独立于科研,成为单纯的传递,从而使教学变成一种失去思想的纯粹的操作□观点分析:现代教育的困惑§从教育实践看,要求基础教育教师做科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从思想观念上,实际并没有被广大基础教育的教师完全接受二)应不应该要求基础教育的教师做科研§■误读:基础教育教师不需要搞科研,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极端观点:凡是科研搞得好的都是教学不好的;凡是教学不好的都去搞科研了!即搞科研的都是教学不好的;甚至是教学不好的才去搞科研(写上那么多东西,课上得一塌糊涂)§■我的观点:不是说没有这样的教师,但那不是我们的话题;我们要探讨的是,科研与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科研对教学到底有用没有用,教学到底需要不需要科研§基础教育教师评职称与大学评教授的确是不同的首先是要上好课,然后才是科研单纯有科研绝对是不行的但同样反过来,单纯有教学也是不行的§——案例分析:扬州招聘特级教师,面试,教学都很好,这时就看科研了◆关键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如果把科研理解为 “学术” 那肯定是不应该要求的。
中小学教师怎么可能去做像学者一样的科研§但如果把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理解为“探索、思考、反思和批判”,我们说,这就是“应该的了”§现在的确也存在一种偏向,把“专家型教师”理解为“学者型教师”我们老师自己也迷失了方向,搞不清到底应当如何理解“科研”◇案例:§要求基础教育教师写论文,而且要在相当级别的杂志上发表,这无疑已经陷入一种误区之中§比如:中小学老师送论文,说没有理论,只是经验有一篇论文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超出中小这教师的经验范畴■学者观点§檀传宝:大学教师不应当仅仅从学术水平这一角度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因为他们的 “学术水平” 可能并不表现在学术上,而是表现于他们对教育问题的领会和理解力上§然而,如果把科研理解为对批判、反思和思考,那么没有科研是绝对不行的§学者观点:朱永新说过:§“ 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他说,你什么都不读,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优秀教师工作经验§全国优秀班主任钱德仁钱德仁,在做基层班主任工作时,把学习教育理论作为做好或开展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方法途径§他在反思班主任工作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三个问题:一是巧干少,二是凭经验多,三是讲科学少。
于是,为了搞好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从教育理论(读书、科研)出发——提出班级人本管理的一套和方法策略■优秀教师工作经验§南通教育局:探讨班级概念问题§不仅指学生,而且还应包括教师和家长§这个包括教师和家长的班级概念才是科学的、完整的,真正的班级例证: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上课讲第一句话,下课讲最后一句话,板书工工整整那些是基本功,当然非常重要但对于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搞不清楚——这些是教育价值问题§郑万钟:访问澳洲学校的语言课的体验§参观心理教育课的体验:《未来的名片》:做工程师,做老总,没有一个要做普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剧但老师还不知道这堂心理课设计再好也是不成功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状态”它永远也不可能停止,尽管你可以说它不完善,甚至有很多问题,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也不能回避,只要你还做老师§教育改革不停止,教育研究就不能停止教育研究应当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状态”§因此,学会科研,才能掌握新理论,最终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只有做研究,才能使你的课永远跟着最新的教育思想走§语文课造句:语文课造句:伊拉克战争——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一败涂地 。
§李洁林的情景教学:李洁林的情景教学:现在提李洁林“教育思想”当时,她就是抓住了最新的东西去尝试这就是她成功的秘密了◇教学案例□重要观点§科研就是教学,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你做一个落后的东西,还做得很起劲,最后是不可能成功的你自己觉得很好,上课很流畅,其实没有新思想,也就等于没有新东西●重要观点: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科研才能提高你的思考能力,提高你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力,提高你观察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问题的敏锐性§一个不思考,不看书的人,不做教育科研的教师,至多做一个教学的熟练工教得很熟练,但却没有什么意义,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成就§生活现实:在我们的生活里,有许多这样的老师,只能逐渐被淘汰,或者过过小日子在工作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三)基础教育教师能不能搞科研§一提到教育研究,许多教师往往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好像这是一个离自己多么遥远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与普通教师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把教育科学研究看得很神圣,另一方面,又把教育科学研究看得很神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也想写些东西,但一坐下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写什么,怎么写,于是有些教师埋怨要求中小学教师搞科学的政策,对中小学教师不公平。
其实,教育研究的确是一个艰难的事情,而不是对哪一个人的问题,即便是对一个大学者来说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的§■案例:§北京大学的葛兆光老师在写完《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之后,在序言中写到:§“当我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一点儿也没有轻松的感觉,只觉得疲惫,一种仿佛要将丹田之气都耗尽了似的疲惫§然而,这并不是说,搞教育科学就高不可攀,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关键是做一个有心人,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入门过程,经过一个训练和适应过程,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可以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由此可见,一个教师要想从单纯的教学视野中解放出来,做一个教育科研型的教师,最要紧的是摆脱畏难心理,克服内在的心理阻力,有了这样的勇气,做好教育科研是完全可能的■一线老师的体会§“ 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教育还是原来的教育,班级管理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永远值得深入探讨的热门课题只有深入地探索、研究,班级工作才能做到:§“循之以章,约之以规,施之以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哺之以爱,导之以行,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科学、艺术的升华■怎么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也就是具备什 么样的素质才能搞好科研工作。
§(1)教师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什么是好的教学?按习惯上课,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不知道到底要实现什么目的上课讲第一句话,下课讲最后一句话,就以为是好的,优秀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以为教育做得很好,很优秀§◆例如:任小艾:班级管理(写小说)是不可模仿的任何教育理论和优秀经验都需要教师个人智慧的再创造§提问的方式:我们习惯把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呈现给学生,然后问知道不知道;而人家习惯把学生知道的东西呈现给学生,然后问他们的看法和体验§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所有牺牲的人,都是烈士,都是英雄理由是:他们都是为美国未来而战的烈士和英雄§中国的逻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英国法律:允许不举报亲人,而不像我们要大义灭亲,不举报“同罪”在他们看来,保护人性 比制止犯罪更重要大义灭亲对人性的破坏更大□案例:中西比较§小学生:考试抄试卷——□案例分析(2)反对用外来的研究果或教育观念控 制教师的教育行为§行动研究的思想认为,教师应改变被动等待专业研究者提供成果,或纯粹依赖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教育教学的状况,提倡教师应进行自我解放,张扬自己的教育个性,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活。
■学者的话§教师行动研究使教师体现了作为人,作为实践者所拥有的本性,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教育对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教育对象共同构成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二、基础教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特点§(一)研究身边的教育现象和发生的教育问题§(二)基础教育教师需要什么素质才能搞科研§普通基础教育教师(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研究,不同于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研究他自己身边的实践§换句话说,就是研究 “自己”,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行动研究者”进行教育研究的根本特点一)研究身边的教育现象和发生的教育问题§但是,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清楚这一点一些老师远离了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和丰富的经验,模仿专业人员的研究选题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从而失去研究的优势§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奇怪现象,即不仅理论工作者不研究实践问题,脱离教育实际的需要,而且大量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也不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跟学者一样去研究问题,用一样的研究方法,进行所谓学术风格的研究。
§■案例:§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她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深有体会地说:所谓教育研究,就是不断地 “阅读孩子”她写到:“ 我也天天阅读孩子,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便函是在阅读和欣赏着人类最伟大的生命的杰作§正是在这种阅读中,她读懂了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她说:在与学生的生命交流中,“ 使我真正读懂了生命,发现了生命成长的规律和秘密,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这种研究有两点好处:§(1)靠近个人的知识背景§不能脱离自己的知识背景做研究,那样是不行的,起码不是我们倡导的§比如:南京金陵中学老师:文化研究§比如:一个教育硕士的论文设想一开始,她想做小学生的主流价值,后改成现代社会背景下与家长沟通的问题§(2)具有更高的实践指导意义§一个好的实践选题,可以写出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往往都是教育实践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选题是从教师教育实践的困惑开始的,因而也最容易返回到实践中,从而能迅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完善教师自己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师个人的教育效率■学者的话§吴康宁教授把关注实践的研究取向称之为“工程研究”:§研究者在提出或批判了关于教育的某种价值取向之后,便算是完成了任务,不考虑究竟如何去实现或纠正自己所提出或批判的那些教育取向的技术路径,亦即不向前再迈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教育工程研究。
§他认为这是一个研究作风问题,这种忽视工程研究的作风正是时下理论脱离实际的根本原因而教师参与研究,正可以纠正这一不良研究倾向,使教育研究能迅速向教育实践转化(二)基础教育教师需要什么素质才能搞科研§1、科学认识研究方法§影响基础教育教师从事科研的因素有许多,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不会研究,以为自己不懂研究方法§那么,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知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搞科研工作呢?§就教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而言,当然是庞大而复杂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它,然而这并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就不能接触科研工作,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实,教育研究也是有层次的,它不仅有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实践层面的研究,不仅有数量统计的研究,也有分析讨论的研究,每一种研究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价值,对研究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来说,它更需要的是对实践的敏感性而不是学术背景 ■学者观点: 威廉·维尔斯曼说:一位敏锐的教育研究者完全能掌握基本的研究,从根本上说,要能够熟练的研究,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 ■基础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普通教师的畏难情绪,常常是因为对教育研究缺少理理解解导致的。
一些教师看到专家的论文中有大量的文献引证或一大堆的数据和表格,甚至还有许多根本看不懂的数学符号,尤其对于搞文科的教师来说,这种心理可能更为明显§其实,当我们看到这种论文或研究报告时,我们只是看到了 “一种一种” 研究方式,即实验研究方式、数量研究方式,以及调查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式§案例分析:大学生婚恋研究§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问题意识§比如:比如:心理教育的成人模式:现在我们的家长,看到孩子看书就高兴,看到孩子玩就不高兴我们自己也是如此玩难道就一定不好吗?如何看待“玩”?什么样的玩是积极的?我们要研究家长为什么有这样心理?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指导?§比如:比如:讲人文理念,人文教育:“孝”:母亲救济乞丐;你们长大也要这样做三、论文写作和课题审报§(一)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选题问题§(二)课题申报的艺术和技巧(一)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选题问题§在教育研究中,致使中小学、幼儿教师难以开展科研的一个重要障碍是不懂得如何确定“研究的问题”§在我们看到的大量论文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研究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讲,这就是没有分清教育研究的“主题主题”和“问题问题”两个概念的不同。
§因而即使教师个人有些想法,由于没有真正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导致研究的停顿§我们一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常常将研究的主题当作研究的问题来看待,分不清两者的不同§从研究的层次上,研究的主题先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主题往往是研究者开始出现的比较朦胧的研究意识,发现了需要研究的问题所在的领域,但还不能比较清晰地表达出一个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题案例§一个教师发现差生问题是值得研究,怎样教育差生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但严格讲这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问题,因为差生的概念还很大,教育差生所要解决问题还很广泛,因而这只能说这个教师出现了研究的基本主题,确定了所要研究问题的基本领域§只有主题等于只找到了一个领域,还没有找到研究的“问题”如果这样进行研究是不可能深入的,也不可能探讨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选题案例§有教师写的论文题目是《差生教育的问题与思考》里面的标题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应爱学生,二是抓住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三是……§而另一位教师的选题却是这样的:《差生情感障碍与情感勾通的教育策略》这样一个研究题目就比较深入,出现了真正的问题意识因为差生问题有许多§好选题举例:《作文评改中的情感交流和学生指导》§《教师眼中的幼儿——幼儿教师观察笔记的调查研究》§问题意识是做教育科研的关键。
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办法做研究写文章必须要有“问题性”§所谓问题性,顾名思义,应有这样一些特点:是一种“惑”、一种“疑”、种“思”、一种“问”简单地说,就是“有意义”的问题§例:有老师写的论文中:《浅谈学生的群体特征》这类问题,而这类问题在教育理论中可以说早已研究过,如果没有新的视角,必然导致泛泛而谈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有下列特点:§(1)创新性:创新不一定是绝对“没有过”或“填补空白”,但起码应有一定的新意§(2)科学性:科学性指所研究的问题应具有科学的依据,即研究的命题合乎教育理论的逻辑和人的思维规范,研究的问题不能远离逻辑原理§(3)应用性:应用性指教育研究应当指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能够被运用于教育实践和改善教育实践的水平§特别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更应把握住这一点§研究的逻辑:主题——问题(二)研究的问题与论文的标题§在教育科研中,除了学会发现的提出研究的问题之外,还要懂得将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论文的标题§研究的逻辑:主题——问题——标题§1、论文标题与审报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在撰写论文或审报课题时,选择好一个理想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一篇论文的质量很好,由于没有很好的标题,而不能引起编辑的重视。
§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由于不懂得课题名称的设计特点,而不能审报成功等§这些都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论文标题与课题的标题设计有不同的特点:§(1)论文标题的设计特点必须新颖独特,除了能显示“问题性”外,标题可尽量设计得有变化,从题目上就能一眼看出鲜明的“观点”§不好的题目常常是:“基于…”及“ 什么与什么”■设计案例§有一篇论文的标题原来是《论儒学传统与素质教育》主题是素质教育是中国儒家传统发展到今天的一个产物和表现§后改成《素质教育:以儒学传统为根基的教育运动》使论文本身的观点更加鲜明,即强调素质教育不是现代文化的产物,而是在儒学传统的根基上所实现的理论发展§在论文标题的设计上,必须分清论文标题与研究问题是不同的研究的问题强调的是问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才可以研究,否则就没有研究的必要而标题设计是形式问题,有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还必须解决如何表述的问题 (2)课题名称设计的特点§许多研究者有写论文的经历,设计一个论文题目不成问题,但却不懂得设计课题题目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一般来说,论文标题的设计视角比较小,标题形式新奇独特,但用这样思路设计审报课题是不科学,也是不行的。
§一个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计,除了要具有研究价值外,一般标题设计比较平实,不强调新颖独特,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大一些,而不像一篇论文那样,强调研究的问题要小而深(论文题目强调新奇独特,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到研究的“ 问题性 ”)§课题标题的设计特点:其研究意义往往不是通过标题的独特性体现出来,而是通过整个研究的具体论证体现出来§比如:论证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理论意义,分解课题的研究内容等,从这些论证中体现出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的标题设计要突出主题词, 而不必在标题结构上花精力■重要观点:◆案例分析§有一研究者在课题审报时,确定研究“班级文化创新”问题,但具体如何表述,提出了几种设想: 第一“班级文化创造与学生人格发展研究” 第二“班级文化创造与创造教育研究” 第三“班级文化创造与学生人格成长研究”§在这个选题中,整个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班级文化”问题,因此“文化创造”是关键词,其它词都是次要的,怎么摆放都无关紧要,不管标题怎么动来动去,“文化创造” 这几个字不能动§因为这个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班级的文化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同时,文化创造也是创造教育的问题,因此标题中也可出现创造教育,但根本是从文化的角度谈创造,因而“创造教育”这几个词可以不要,但“文化创造”不可以不要2、课题审报必须澄清的一般问题§一般来说,课题审报主要有这样几项内容需要填写:§(1)国内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2)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5)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6)课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7)课题研究的准备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8)课题的理论界定§(9)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10)课题研究的目标分解和具体化§(11)研究过程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 恳请提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