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江苏省蔡敏老师.doc
2页《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 蔡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苍凉悲壮的基调 2.通过词句品析、联想想象,理解诗人爱国与思乡交织的复杂情感 3.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人生经历对作家作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词,形容感受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词——范仲淹的《渔家傲》 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词朗读一遍读完后,试着用一个词形容自己读这首词的 感受 【师生交流】 【预设】苍凉、悲壮 【教师适时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还比较相似回忆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读出自己的这些感受 了吗? 【预设】没有读出 师:恩,老师也觉得大家的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对这首词进行深入阅读之 后,我们能有更好的朗读表现 二、再读诗词,想象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深入阅读这首词,选择词中最能体现自己感受的一句,具体说说感 受的来源可以圈画出对自己有帮助的词语,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上 【师生交流】 【预设】(一)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点,边境险要之地,往往是偏远荒凉的 地方;“秋”点明季节,秋给人的一般印象是万物开始凋零,一派萧条冷落这一句首先营造了一种荒凉、萧索的氛围。
朗读时语速缓慢、语气低沉这一句写的是什么?——这样的地点、季节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二)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的习性是秋季南飞避寒,“无留意”三个字看出这里气候寒冷,大雁一点都不愿意留下来,词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心里也是无限凄凉朗读时重读“无留意”大雁有什么特点?——它们飞往南方的态度怎么样?——能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一下此时的画面吗?】 (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往往杂乱悲哀,“角声”体现了战争形势紧张,十分肃杀从听觉上给人以悲哀、肃杀之感朗读时重读“边声”, “连角起”的语速放慢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同学们可能不一定熟悉“边声”,我们来看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句诗——为什么时不时响起号角声?——假设你耳畔响起了边声、角声,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四)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和“孤城”形成对比,伶仃寥落之感跃然纸上;“长烟”写出了塞外的空旷、寂寥,“落日”渲染了悲戚的气氛朗读时“千嶂里”语速放慢,重读“孤城闭”大家能理解长烟吗?——烟为什么会有拉长之感?可以联系环境考虑一下——还能从这一句的其它词语中读出空旷、寂寥吗?】 (五)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和“万里”形成对比,离家之远,乡愁之重,岂是一杯酒能消解的呢?“浊酒”也看出了词人烦乱的心绪。
朗读时重读“一杯”,“万里”语速放慢什么叫“浊酒”?——酒真的浑浊吗?——这一句里同样有数量词,联系起来体会一下 (六)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尚未建功立业的惆怅和思乡而不得归乡的无奈朗读时“归无计”语速放慢同学们从“未勒”和“无计”中能读出什么?——想到尚未建功立业、思乡而不得归乡,词人会有怎样的心情?】 (七)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亦是边声之一,杂乱悲哀;“霜”照应季节,平添清冷朗读时重读“羌管”“霜”,“悠悠”“满地”语速放慢这一句和上阕的哪些词句相似?——有没有程度上的区别?】 (八)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是因为年华老去、功业未成,也是因为思乡情切、不得还乡;“白发”“泪”中积蓄无限沧桑朗读时重读“不寐”“白发”“泪”,“征夫泪”语速放慢人”是指谁?——他们“不寐”时会想些什么呢?试着想象一下他们此时的心理活动 师:天地寂寥,大雁南飞,边声萧索,号角肃杀,孤城紧闭,将军白发!何时功成? 何日还乡?我们从凝练的词句里看到了丰富的画面,更读到了真挚的情感! 【教师适时板书】 三、三读诗词,表现意境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词完整地朗读一遍。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师生交流】 【预设】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有些词语要通过重读来突出,有些词句要通过语速缓 急来强调 师:那就请你再来读一遍,注意学习他的优点,尽力弥补他的不足 师:好,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遍 四、延伸阅读,理解词人 【补充资料】 师: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另外两首诗歌作品 读完之后,联系《渔家傲》,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师生交流】 【预设】《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诗人对建功立业有着必胜的信念;《城大顺回道中 作》,“花”给边塞增添了亮色,“春老未还家”语气十分轻松与《渔家傲》相比,少了凄凉和惆怅,多了轻快和信心 【出示背景】 师:这样的变化其实与范仲淹戍边时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生活经历的 变化往往会影响作者的心情表达,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立足文本、联系背景,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认识作者 五、课后阅读,拓宽视野 作业:阅读《岳阳楼记》,感受文言散文之美,加深认识范仲淹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