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Tau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3360106
  • 上传时间:2022-01-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3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Tau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李淋雨 王晓英摘 要 Tau蛋白(简称Tau)是一种参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微管相关蛋白Tau可经历构象改变、异常mRNA剪接等,从微管解离,经系列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自身形成病理性聚集,进而造成神经退行性病变,最终形成Tau病研究Tau的病理过程,分析评估其PTM及定量检测其浓度变化,对Tau病的早期诊断、跟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Tau的常规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和比较,重点阐述光学、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相关应用,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Tau蛋白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 Tau蛋白;Tau病;生物传感器;翻译后修饰;评述1 引 言Tau蛋白(简称Tau)是一种参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微管相关蛋白,富集于神经元轴突周围,与微管蛋白结合形成微管,可稳定微管并促进轴突运输[1]Tau经历构象改变、异常mRNA剪接等,从微管解离,经系列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自身形成病理性聚集,进而造成神经退行性病变,最终形成Tau病[2,3]。

      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额颞痴呆等原发性Tau病以及C型Niemann-Pick病、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等继发性病中均可检测到Tau的异常修飾、含量变化及病理沉积[4,5]其中,由Tau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是AD的病理标志之一[6]研究Tau的病理过程,分析评估其PTM及定量检测其浓度变化,对Tau病的早期诊断、跟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少量关于Tau的神经成像技术的评述与报道如Villemagne等[7]研究了示踪剂的选择,Hall等[8]研究了Tau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Hammes等[9]研究了Tau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病理性聚集但是,并没有全面反映近年来针对Tau的病理过程、分析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Tau结构的特殊性、PTM与聚集过程的复杂性等,对Tau的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Tau的常规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和比较,重点阐述了光学、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2 Tau的结构与形态2.1 结构Tau由位于17染色体长臂的基因编码,含16个外显子,长352~44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5~65 kDa。

      Tau可分为N末端投射功能区(N端)、脯氨酸富集区、微管结合区(Microtubule-binding domain,MBD)和C末端功能区(C端)其中,N端长度不确定,可插入由外显子2(E2)、3(E3)控制的额外片段脯氨酸富集区含大量磷酸化位点,而C端提供了部分磷酸化位点[10,11]重复序列(R1-R4)位于MBD,其微管结合力最强并促进微管自聚集[12,13],同时也是双螺旋细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F)的核心结构人类Tau因mRNA剪辑方式不同,表达出6种同工异构体,即Tau352、381、383、410、412和441,其差异在于C端是否存在3或4个重复序列,N端是否存在有1或2个插入物[12]外显子10(E10)编码R2片段,能保留E10且具有4个重复序列的Tau统称为4RTau;不保留E10且只有3个重复序列的Tau统称为3RTau[14]成年人脑内3RTau、4RTau表达量相当,而成年老鼠只表达4RTau[15]2.2 形态Tau单体结构类似“回形针”,如图1A所示Tau可经历构象改变、异常mRNA剪接等,脱离微管致微管解聚,并从惰性单体转变为可聚集的“种子”形式(病理性Tau)。

      病理性Tau经C端-MBD,N端-C端相互作用,折叠形成Tau的低聚物[16],如图1B所示病理性Tau以朊病毒样形式沿突触在神经元间传播,形成的低聚物经系列PTM后,进一步在神经元中聚集,形成PHF [17],如图1C所示3 Tau的PTMTau的PTM种类包括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糖基化(Glycation)、硝化(Nitration)、泛素化(Ubiquitination)、乙酰化(Acetylation)、甲基化(Methylation)和脯氨酰异构化(Prolyl-isomerization)等[18]PTM可影响Tau的活性、结构及与其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其中,磷酸化作为关键致病步骤而受到广泛关注[19]3.1 磷酸化磷酸化是在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PK)作用下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Tau氨基酸残基上,形成磷酸化Tau(P-Tau)的过程PK包括脯氨酸定向PK、非脯氨酸定向PK和酪氨酸蛋白PK [20,21]去磷酸化是经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PP)去除P-Tau氨基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的过程,PP主要包括PP1、PP2A、PP2B、PP2C、PP3和PP5[22]。

      其中,PP2A的去磷酸化效应最强,在AD患者脑中的表达和活性均降低[23]冈田酸(OA)可使PP1、PP2A失活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进而诱导P-Tau[24]Tau含85个磷酸化位点,其中包括45个丝氨酸(Ser)、35个苏氨酸(Thr)和5个酪氨酸(Tyr)残基部分磷酸化位点也可发生去磷酸化,但其发生反应所需PK、PP的种类与数量不同 [25,26]健康神经元中,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保持动态平衡当PP、PK调控失衡,磷酸化水平提高至正常的2~3倍,即引起过度磷酸化[27],可使Tau因失去生物活性而不可溶、抗降解且易聚集,丧失稳定微管的正常功能,并干扰和分解细胞骨架,最终影响轴突运输机制,并促成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变性[28,29]此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异常糖基化的诱导也可促成过度磷酸化[30,31]3.2 其它PTM糖基化经非酶促反应在氨基酸上修饰糖基,可使Tau降解受阻而发生聚集 [32]硝化经硝基(NO2)共价修饰Tyr残基[33],抑制Tau结合与稳定微管的能力,使其更易聚集 [34]人体外硝化位点包括Tyr18、Tyr29、Tyr197和Tyr394,但Tyr29和Tyr197硝化更易引起Tau聚集[35]。

      泛素化是在系列酶的作用下,将泛素修飾在C端MBD的赖氨酸(Lys)残基上,并随着PHF的增加而增多[36]在AD患者PHF、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泛素化Tau含量较高[37]乙酰化是经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Lys残基修饰乙酰基,可调节细胞功能和能量代谢,并诱导P-Tau[38]甲基化是通过在Lys和精氨酸残基上引入甲基,可影响Tau与微管结合及Tau同工异构体间的相互作用[39]甲基化位点多分布于MBD,可促进磷酸化,并与乙酰化、泛素化等存在竞争作用[40]脯氨酰异构化于Thr231重排二硫键,使Tau从顺式构象转变为反式构象[41]反式构象的Tau不与微管结合,经聚集形成PHF[42];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可使其转变为顺式构象,恢复与微管结合力,并促进PP2A去磷酸化[43]目前,磷酸化作为调控AD的关键步骤而受到广泛关注正常情况下,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分别负、正调控Tau与微管的亲和力,且二者保持动态平衡[44]病理情况下,Tau过度磷酸化形成P-Tau,因与微管结合力减小而脱离微管,致微管解聚、神经元发生变性和死亡,最终诱导AD[45];同时,易自我聚集的P-Tau在某些PTM影响下,经历形态改变,发生聚集,并最终形成NFT[20],上述两种途径同时发生则进一步加快了AD的病理进程(图2)。

      4 Tau的常规分析方法Tau的常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神经成像、免疫检测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技术其中,神经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Tau的病理成像,免疫检测方法用于血浆或CSF中Tau或P-Tau的分析,质谱技术则主要用于研究Tau的PTM4.1 神经成像神经成像泛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对脑部的功能、结构和药理学特性进行成像的技术,可捕捉脑部Tau的形态改变,利于临床研究和诊断,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PET经放射性示踪剂标记抗体,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扫描显像,为无创方法[46]Tau与示踪剂标记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后,经PET显示分布情况,示踪剂保留的形貌与预期病理阶段对应,且Tau的沉积模式与代谢减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47]目前,18F-AV-T807和18F-AV-1451是Tau常用的示踪剂[48,49],但因示踪剂的半衰期较短(18F:110 min),使PET检测Tau的应用受限[50]。

      SPECT是以单光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作为显像剂,通过扫描病人体内放射性标记药物发射的γ射线的成像技术 苯基二苄基苯并噻唑(PDB)是常用药物,小鼠的生物分布实验表明,PDB衍生物在大脑中呈持续放射性水平,目前尚不适用于人体NFT成像[51]MRI经体外高频磁场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水和脂肪的氢质子而引起磁共振现象,并通过获得的电磁信号重建人体信息多参数MRI、高分辨率结构MRI等对评估Tau病理改变意义重大[52,53]4.2 免疫检测方法免疫检测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包括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基于纳米粒子的免疫聚合酶链式反应(Nanoparticles-immuno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ano-iPCR)和免疫磁减量(Immunomagnetic reduction,IMR)等ELIS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Arai等[54]采用ELISA证明AD患者的CSF-Tau((95.6±105.3) pg/mL) 显著高于正常人((32.7±43.2)pg/mL),灵敏度为93.8%,特异性为75%,提示可经CSF-Tau预测AD。

      Kohnken等[55]利用夹心ELISA测定AD患者CSF-P-Tau的截断值为10.1 ng/mL,灵敏度为85%,特异性为97%,总体准确度为91%与CSF-Tau相比,CSF-P-Tau因与AD进程高度相关而更受关注WB又称免疫印迹,是将蛋白质经凝胶电泳分离后,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完成检测WB操作简单,可直接对抗体进行荧光标记,广泛用于定量检测Tau和P-Tau[56]Rthlisberger等[57]采用WB获得AD患者唾液中P-Tau和总Tau的比值(P-Tau/T-Tau),与正常人相比(0.96),75%的AD患者P-Tau/T-Tau可升高至1.00,该方法灵敏度为73%,特异性为50%唾液与血浆、CSF相比,因无创、易得等优点广受关注但是,WB因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尚无法直接用于临床测试Nano-iPCR是经纳米粒子放大信号,结合免疫PCR检测的技术Stegurov等[58]采用Nano-iPCR定量检测Tau,经PCR板孔内的抗体捕获Tau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结合金纳米粒子(AuNPs)标记的二抗,形成双抗夹心复合物,经免疫PCR检测Tau的检出限(Limit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