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乐园与复乐园——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外国文学论文.doc
4页失乐园与复乐园——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_外国文学论文 失乐园与复乐园——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摘 要: 布莱克的《天真之歌》描述人类未犯下原罪前心灵伊甸园般的纯真美好;而《经验之歌》则讲述了人类灵魂堕落后被逐出伊甸园后的悲惨困境人类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人与上帝之间,人与人之间开始疏远异化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追忆了人类心灵伊甸园般的美好时代,揭露并反思人类堕落后灵魂的罪恶和悲惨的困境,影射了诗人对拯救堕落人性的渴望、对回归乐园的憧憬 关键词:乐园 《天真之歌》 《经验之歌》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永恒、绝对的神,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天真之歌》就描述了宇宙最本真的美好纯净人类具有神性,受神恩赐,生活充满关爱,欢乐,希望与和谐人对上帝的信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指导而《经验之歌》则讲述了人类堕落后被逐出伊甸园后的悲惨困境人类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一度纯洁的的心灵被愤怒,仇恨,嫉妒等情绪所占据人类用邪恶,欺骗的手段彼此算计,追求世俗的物质和名利宗教被虚伪残忍的教父利用来控制奴役人民人与上帝之间,人与人之间开始疏远异化一、天真之歌:心灵的伊甸园《天真之歌》中对伊甸园形象的构建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
一是《天真之歌》中上帝是纯洁绝对的真、善、美 ;二是作为神的创造品的人与上帝具有同一性,也具有与神一样真、善、美的品质;三是《天真之歌》中伊甸园般永恒的春天依照基督教的宇宙结构论,上帝是万物之源上帝是纯洁的绝对美、善、真,是“仁慈、和平、怜悯和爱”的化身《天真之歌》中,神爱所有生物,花鸟人兽,神 “爱犹太人,土耳其,土著”, 无论肤色、种族,不分贵贱《天真之歌》中对伊甸园形象的构建还体现在对人的神性的描述未堕落的人类与上帝具有同一性,这体现在人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爱《天真之歌》中所描述的都是伊甸园般永恒的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近亲自然的欢愉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布莱克与华兹华斯相似,也认为自然是接近具有神性,人在自然中能让灵魂更接近上帝二、《经验之歌》:心灵伊甸园的丢失与人类灵魂的堕落《经验之歌》是人类被赶出伊甸园后生活的隐喻在《经验之歌》的《序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能看到现在、过去、未来的先知他听见了伊甸园中上帝神圣的声音,呼唤象征着堕落后的人类----“大地”赶快醒来,重新控制人间接着,《大地的回答》说明了人类灵魂堕落的原因是:物质主义对人类灵魂的控制基督教认为,物质是与神对立的万恶之源。
新柏拉图主义也认为,从神那里散发出来的纯粹精神,到整体灵魂再到个别灵魂后,就会遇到物质的障碍,个别灵魂与物质主义结合起来,就远离了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要想重返家园,必须使灵魂超越肉体,摆脱物质的束缚,才能回归宇宙理性人类偷食知识树上的果子后,就被知识与经验所带来的嫉妒包围诗中,大地成了残酷自私的“人类父亲”的囚徒,在充满嫉妒的世界,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在《经验之歌》里,信仰不复存在,宗教沦为贪婪的政府和虚伪的教士奴役控制人民的工具《扫烟囱的小孩》讽刺性地指出了父母们所赞美的上帝、教士和国王,就是他们苦难生活的根源上帝、教士和国王所生活的“天堂”,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压榨和奴役控制下的经验世界的小孩完全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内心充满了怨恨和控诉在《伦敦》一诗中,布莱克把人类失去心灵的乐园后,在世俗社会炼狱般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的第一节“独占”一词重复使用了两次,给人压抑窒息的感觉人类已经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心灵铸成的镣铐”[1](p 207 ).使其永远无法摆脱精神枷锁的桎梏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震惊了每座熏黑的教堂不幸士兵的长叹,像鲜血留下了宫墙” [2](p 207)熏黑”一词表明教堂已不再是净化心灵的圣地,不再是基督纯洁的新娘,它已被世俗的物质利益腐化,沦为罪恶滋生的场所。
扫烟囱小孩的哭泣就是对教堂利用其自身神圣性对穷人进行奴役的控诉士兵的长叹”,让人想起了战争的血腥战争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恶果之一此诗中还提到了“街头年轻妓女的诅咒”、“初生儿的眼泪”、“瘟疫”、“婚姻的柩车”[3](p 207)等,反映出在逼良为娼的社会,神圣的爱情与婚姻必然被埋葬胡家峦教授指出:此处把象征和谐圆满的婚礼与葬礼并置,“揭示了在没有爱的社会中虽生犹死的苦难景象,点出了伦敦实为人间地狱的主题” [4](p 206)”人类灵魂堕落,心灵乐园已经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愤怒,仇恨,阴谋算计《一棵毒树》中写到,“我对我的仇人气恼,我并没有说,愤怒却不断地增长” [5](p 45)愤怒”作为圣经中七大死罪之一,“我”却把其深藏于心任其滋长,而没有说出倾诉是基督教忏悔的方式之一,《古舟子咏》中老水手就倾诉忏悔而获得了拯救而“我”拒绝倾诉,拒绝忏悔,拒绝相信上帝我怀着恐惧给它浇水,捎带上温柔而虚假的欺骗” [6](p 45 ) 此处的“我”,内心阴暗,心胸狭窄,狡诈虚伪,阴谋算计在圣经中,宽容是七大美德之一,诗中的“我”宁愿被复仇的恐惧折磨,也不愿意原谅别人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却用微笑伪装心中的仇恨,以达到欺骗和麻痹对手的险恶用心。
布莱克认为:人类的痛苦来自于内心的分裂导致的自我异化[7](p 24)诗中的“我”表里不一就是一种心灵的分裂,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敌人”一词,刺眼地指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疏远,甚至敌对 仇恨浇灌出了漂亮的苹果,“我的仇人看见它鲜亮光泽,他也知道那属于我便悄悄地进了我的花园里,当夜幕将天空遮蔽;第二天清早我高兴地看到了,我的仇人直挺挺地躺在树下了” [8](p 45 )这两节诗与米尔顿《失乐园》中的对撒旦复仇的描写极其相似我”与撒旦一样,用内心复仇的怒火浇灌出了毒苹果,用苹果美丽的色泽去引诱目标,此诗中苹果“漂亮”、“鲜亮光泽”,这与《失乐园》第九章中描写苹果“吸引人”,“香气激起难抑的食欲”[9】 (p 42)极为相似;诗中的“敌人”偷食别人花园里的苹果犯了偷窃罪,而夏娃偷食禁果则犯了原罪;“敌人”因食仇恨的苹果而导致死亡,而夏娃和亚当偷食知识之树的果子带来了人类的死亡因此,《一个毒树》影射出了撒旦的复仇和人类的堕落失去乐园后,人类也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天真之歌》中,柔软的泥块唱着天真无私的歌,歌颂爱情纯真美好,给人希望:“在地狱的绝望中建立天庭”《泥块和小石子》然而,在堕落世界里这种美好却倍遭蹂躏。
泥块被“牛群踩来踩去”,人们开始践踏、鄙视爱情小石子唱着自私的爱之歌:“建立地狱对抗天庭”,并在溪流里坚硬挺立,这表明这种撒旦式的思想已侵占人类堕落灵魂尘世之爱的矫揉造作使世人无法拥有爱情,并给心灵带来无限烦恼《天使》中,“我”隐藏了心中的爱情,假装悲哀博得同情,爱情就这样飞走了当爱情天使飞回来时,“我”已年老,伪装做作使“我”失去了爱情在伊甸园状态下的夫妻关系亲密和谐的,而《经验之歌》中却异化疏远,相互算计在《我漂亮的玫瑰树》中,男人收到别人了爱情,但出于对妻子(玫瑰树)的忠诚,他拒绝了爱:“我就把这可爱的花朵还给她”然而,男人回到妻子那里,得到的却只是责备、嫉妒和埋怨的刺这些都与天真之歌中描写爱的欢愉(《花朵》)与爱情的果实(《婴儿的欢乐》)形成了鲜明的而对照《经验之歌》中充满了压抑爱情和性欲的痛苦和悔恨弗莱认为,堕落后的人与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了性道德:“分辨善恶的知识即建立在性压抑上的道德” [10](p 1062 )人类祖先吃了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于是对性有了羞耻之心,开始有了性压抑这种表面的压抑与根植于内心的物质主义矛盾纠结,使得人类无法企及最本能欢愉布莱克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爱情的花园里不再花繁草绿,花园中心的位置已被虚无的礼拜教堂所占据,教堂周围坟墓遍野,埋葬的都是人类最本能的欲念和欢乐。
《病玫瑰》一诗中,象征着肉体之爱的“红玫瑰”被肉虫侵蚀而消殒肉虫是病痛的根源,它在物质主义“咆哮的暴风雨”猖獗横行,爱的神圣精神被摈弃,导致生命的病态,灵魂的死亡在斯宾塞的《祝婚曲》(Epithalamion)中,肉体的欢愉让人看到了自然的新生,肉体能让灵魂得到升华;而《经验之歌》中的人,物质的肉体成了精神愉悦的阻碍《经验之歌》中,不再有大自然与春天的美丽,而是充斥着城市的罪恶和永无止境的冬天的煎熬(《升天节》)伦敦街上充满了“贫穷”、“死亡”,人类的心灵“永远没有阳光”,生存之路“荆棘丛生”,穷苦孩子“颤抖的哭喊”与《天真之歌》中孩子们在草坪上欢乐的笑声形成强烈的反差三、从天真到经验:伊甸园的重建《经验之歌》充满了堕落后人类在世俗世界的苦难,但诗人并不仅限于揭露人类生活的困境,我们应看到诗人更深的寓意:对人类重返伊甸园的希望和憧憬在《幼女之失》中,诗人以先知的身份预言大地从睡眠中苏醒大地的苏醒”是高度隐喻的预言,他暗示了堕落的人类超越了物质主义的阻碍,挣脱了世俗经验的桎梏,开始接近绝对真理的上帝接着,诗人写道:大地在“寻觅她温顺的造物主”,寓意更加明确在基督教中,人类一生的忏悔和善行都是为了在耶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能让自己灵魂足够善良以通过审判,重返天堂。
所以,人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接近上帝,达到神圣的精神境界,返回朝思暮想的伊甸园对造物主的寻觅就是回到伊甸园的途径之一诗人还憧憬了梦想的实现:“荒原变成了温暖的花园”,花园里没有冬天,盛夏的时光永不消失,盛夏之精华永不凋谢,就连野虎、豹子、狮子野兽也变得温顺慈爱,相处和睦最后,少女丽卡“赤裸裸”的状态,预示着人类又回到了亚当夏娃未食禁果前天真无邪结语《经验之歌》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上帝的疏远是人类灵魂失去伊甸园的真实写照从天真到经验的转变是人类灵魂堕落的隐喻人类与生俱来对祖先阿卡迪亚般的乐园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期望终究一天能返璞归真布莱克通过对伊甸园状态下人类美好生活的赞颂,对失去乐园后人类的罪恶心理与悲惨境遇的揭露,透露出诗人对拯救人类灵魂,重返心灵伊甸园的憧憬参考文献:[1][2][3][4] 胡家峦编.《英国名诗详注》.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3.[5] [6] [7] [8] 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 杨苡译. 译林出版社, 2002.[9] 弥尔顿.《失乐园》, 朱维之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10] Frye, Northrop. Words With Power: Being a Second Study of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Penguin Books Canada Ltd,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