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颅ct读片推荐.ppt
101页头颅CT读片nCT的发展史nCT是英国的电气工程师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成 功1972应用于临床nCT的诞生开创了数字化影像的先河,是放射学领 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n因为CT的发明,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要贡献, Hounsfield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nCT成像的基本原理nCT是根据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对x光线吸收能力 的不同,利用旋转发射的x线对人体的各部位进行 一定厚度的断层扫描,由探测器接受穿过该层面 衰减的x线nx线→可见光→电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可供 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像素)→数字化图像nCT的组成nCT主要三部分组成n1.扫描部分 (x线球管 探测器 扫描机架)n该部分用于完成对检查部位的扫描n2.计算机系统 将扫描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存储 、运算n3.图像显示、打印和存储系统常规检查,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对软组织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检查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因为轻微活动会造成伪影,使图像难以诊断,除取得患者合作外,对难于合作的患者或儿童需给予镇静剂或麻醉。
CT 临床应用CT扫描基线扫描基线1. 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2.听眦线:外眼眦到外耳道中心3.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颅脑扫描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 mm, 层距:10 mm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 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外耳道眶上缘眶下缘• 听眦线1. 冠状面2. 矢状面3. 横断面CT扫描层面î 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î 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CT头颅扫描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î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î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î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î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î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为使病灶显示清晰,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碘克沙醇、优维显等),成人每千克体重2—3.5kg,儿童酌情减量。
给药方法可分为一次性静脉滴注法,静脉注射法和两次法,注射完毕即进行扫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碘剂的过敏反应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d scan)CT窗口技术 脑组织窗、骨窗u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 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u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CT值测量:测量CT值可了解病变性质,在增强扫描时更要测CT值,以便与平扫对比病变范围测量:测大小、直径来间接了解病变体积图像重建:矢状面、冠状面和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拍摄:在多幅或激光照相机上输出图像CT测量一般显示脑组织的窗宽与窗位分别是:W70~ 100 和 C35~50,但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变进需要采用相应的窗口设置,以适应诊断的需要调节窗口方法:当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适当调窄窗宽;如观察的局部需要层次多一些,可调节窗位并调宽窗宽CT头颅显示技术CT读片原则n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n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 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
n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 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 正确判断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CT 局限性n 头颅CT的经典断层影像解剖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n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n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n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n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 ,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n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眼球眼球筛窦筛窦蝶窦蝶窦颞极颞极延髓延髓内枕骨粗隆内枕骨粗隆外耳道外耳道颧弓颧弓第四脑室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鼓室鼓室乳突气房乳突气房岩骨岩骨桥小脑角池桥小脑角池颅 底 层 面 眦 耳 线 层 面面颈内动脉颈内动脉 ( (破裂孔破裂孔) )蝶 窦 层 面眼球眼球晶状体晶状体颞叶极部颞叶极部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桥小脑角池桥小脑角池桥前池桥前池第四脑室第四脑室小脑半球小脑半球桥脑桥脑内直肌内直肌四 脑 室 层 面筛窦筛窦桥脑桥脑小脑中脚小脑中脚小脑蚓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半球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海绵海绵窦窦颞叶颞叶桥小脑角池桥小脑角池蝶窦蝶窦乙状窦乙状窦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视神经视神经 枕大池枕大池脑 垂 体 层 面直回直回 鸡冠鸡冠 桥前池桥前池侧脑室下角侧脑室下角 视神经管视神经管 前床突前床突 海绵窦海绵窦 鞍背鞍背 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乳突气房乳突气房 小脑半球小脑半球 枕骨内嵴枕骨内嵴 桥脑桥脑垂体窝垂体窝 小脑蚓部小脑蚓部 二、鞍上池层面n颅前窝:颞叶。
n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 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 ,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 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 角延续于环池n 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 见“V”字型视交叉n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鞍 上 池 层 面额叶直回额叶直回纵裂池纵裂池 四叠体池四叠体池中脑中脑 基底动脉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侧脑室下角 外侧裂池外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 枕叶枕叶颞叶颞叶 海马海马 环池环池 鞍上池鞍上池 大 脑 脚 层 面中脑大脑脚中脑大脑脚 外侧裂池外侧裂池额叶直回额叶直回四叠体池四叠体池 海马海马 环池环池枕叶枕叶 脚间池脚间池 颞叶颞叶侧脑室下角侧脑室下角 小脑蚓小脑蚓 下丘下丘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n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u 前方:额叶u 外侧:尾状核头部u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n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 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n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第 三 脑 室 下 部 层 面额叶额叶纵隔裂纵隔裂侧脑室前角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上丘上丘四叠体池四叠体池松果体松果体 ( (钙钙 化化) )外侧裂池外侧裂池枕叶枕叶丘脑丘脑岛叶岛叶侧脑室后角侧脑室后角尾状核头尾状核头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n基底核、丘脑。
n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n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 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n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 (脑岛)n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基本概念n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 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 底 节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核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古纹状体n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n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n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n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 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 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n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n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 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n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 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n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 水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 ,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尾状核头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内囊前肢松果体松果体 屏状核屏状核苍白球苍白球胼胝体膝胼胝体膝穹窿穹窿最外囊最外囊外囊外囊内囊后肢内囊后肢内囊膝内囊膝 第 三 脑 室 上 部 层 面大脑镰大脑镰额叶额叶胼胝体膝部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部尾状核头部侧脑室前角侧脑室前角透明隔透明隔穹窿部穹窿部丘脑丘脑室间孔室间孔中间帆池中间帆池脉络丛脉络丛外侧裂池外侧裂池枕叶枕叶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三角区视辐射视辐射内囊前肢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后肢五、侧脑室体部层面n由额、颞、枕叶构成n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 状核和体部n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 脉络丛钙化n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侧 脑 室 体 部 层 面颞叶颞叶侧脑室体部侧脑室体部放射冠放射冠额叶额叶胼胝体压部胼胝体压部上矢状窦上矢状窦枕叶枕叶胼胝体膝部胼胝体膝部尾状核体部尾状核体部纵裂池纵裂池大脑镰大脑镰透明隔透明隔六、侧脑室上部层面n两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n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n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侧 脑 室 顶 部 层 面额叶额叶大脑镰大脑镰枕叶枕叶胼胝体胼胝体侧脑室体侧脑室体上矢状窦上矢状窦顶叶顶叶七、半卵圆中心层面n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 线。
n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n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 失n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 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投射纤维、联络纤维) 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半 卵 圆 中 心 层 面纵裂池纵裂池半卵圆中心半卵圆中心额叶额叶 扣带回扣带回大脑镰大脑镰 顶叶顶叶上矢状窦上矢状窦 楔前叶楔前叶缘上回缘上回角回角回八、半卵圆区上部层面n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 质和脑沟十分清楚n顶叶较小,额叶较小n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 维白质(投射纤维)半 卵 圆 区 上 部 层 面大脑镰大脑镰顶叶顶叶放射冠放射冠上矢状窦上矢状窦额叶额叶额中回额中回额上回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前沟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中央旁小叶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以下几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的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皮质厚于中央后回 (感觉中枢);中央前回宽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 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中央前回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前沟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后沟二、顶枕叶分界(顶枕沟及楔前叶和楔叶) :顶枕沟、侧脑室体部在矢状位显示良好;在 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顶枕沟为胼胝体后钳 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此沟走行自大脑半球 内侧面前下向后上方斜行向外,分开顶叶和 枕叶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的前方 为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侧脑室体以上为 顶叶,侧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顶枕沟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 叶):外侧沟是由前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