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民营化的背景及其限度.docx
11页教育民营化的背景及其限度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民营化风靡英美,短暂的20多年后又传遍了全球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有限政府理论为教育民营化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教育危机的现状直接催生了教育民营化民营化不等同于完全市场化,教育民营化必须保持适当的限度 关键词:教育民营化;政府改革;限度;制度安排 一、教育民营化的背景 (一)迎合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称呼有多种,也可以叫“公共选择”、“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将经济学用来分析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理论十分关注公共物品的选择机制,研究如何改进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以及如何提高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即关注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回应性等 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由许多人消费的服务和产品,其成本不会因消费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公共物品最显著的特征是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一旦生产出来,就不管某人是否为它的生产付出过费用,都无法排除他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或者说要排除他对该公共物品消费的代价是过于高昂的。
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它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是准公共物品,它可以同时被一定数量以内的人共同消费而不降低其效用,也不提高其生产成本,但超过一定的人数,它的消费便会产生排他性个人选择适用于私人物品,公共选择适用于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它往往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提供的,一般需要由政府来提供教育属于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既可以通过公共选择来提供,也可以转化为私人物品由私人加以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自由,鼓吹市场机制,坚持放任自由,反对国家干预,否则其结果是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垄断、社会资源的配量与使用的低效率他们认为,官僚主义的解决办法使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市场的解决办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部门的行为不可能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失去了以追逐利润为动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把他们所提供的公共劳务的成本努力压缩到最低限度结果使得社会支付的服务费用超出了社会本应支付的限度二是政府部门往往倾向于提供超额服务,超出公众所实际需要的程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导致公共服务的过剩生产,另一方面导致政府的预算越来越大,财政赤字严重三是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往往是无效的。
一方面,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确实受到民选代表的监督和上一级行政首脑或行政部门的监督,但由于向这些监督者提供情况的恰恰是被监督者,因此,除了重大的流弊之外,监督者完全可以为被监督者所操纵另一方面,由于监督者往往不一定是被监督者所提供劳务的消费者,对于鉴别劳务的质量既缺乏经验,又缺乏热情这为打破政府对公共教育的垄断提供了理论依据之一 2.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相伴而生的它强调在公共管理中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 新公共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行政模式,它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显著特征便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政治领域国内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的成长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哲学意蕴,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公共管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中心主义,换言之,传统的公共行政理念强调以政府为中心,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以顾客(公民)为中心进行政府治理;二是新公共管理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政府的治理就是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三是新公共管理把效率中心主义转化为成本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
简言之,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这几个方面:政府以服务为本;客户(或顾客)至上;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私营化等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提供中必须改变官僚主义作风,强调服务意识,尊重教育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与价值选择,改善公共教育提供的效率,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改变那种将教育视为纯消费性的事业,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做法 3.有限政府理论有限政府理论是当今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主导理论之一也有学者称之为自由至上主义或小政府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罗伯特诺齐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有限政府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经济有可能失败,但政府干预一定失败”所以政府的功能是相当有限的所谓“有限政府”,首先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又要对政府的功能做出限制弗里德曼认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其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哈耶克则强烈反对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认为政府不可能具有“超级智慧”来对每—个人的未来美好生活做出安排,同时他主张实行法治,法治的精髓在于确保自由但是他主张留给执掌强制权力的执行机构的行动自由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 无论是有限政府理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它们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价值理念。
一是反对官僚主义,强调服务的顾客导向;二是反对政府的强化干预,倡导社会的共同治理;三是反对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强调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四是反对“大政府,小社会”,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五是要求从重投入、重规章转到重产出、重结果,重视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与效率一言以蔽之,它们都崇尚市场的力量与市场机制 (二)现状的危机 1.政府的危机 财政危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对国家的建设充满着乐观和美好的幻想,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沉浸在乐观时代之中,他们将教育、医疗和生活保障当作社会的基本福利,而且认为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许多国家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均把公共资金用于教育,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无论是教育投资的总规模,还是教育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因此教育的资金相对以往格外充足但是,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爆发经济危机,从而导致经济一落千丈,资本主义一下子进入了所谓的危机时代国家各项开支十分紧张,政府感到力不从心,开始压缩财政开支,在许多国家,教育则首当其冲,教师工资下调,学校公用经费也相应减少。
各国经费的直接减少导致教育规模很难扩张,质量很难提高 出于经济的困难,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从事公共事业,通过公共事业民营化吸纳民间资本,不失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一种现实选择教育民营化晚于其他许多公共事业民营化,是公共事业民营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公共事业民营化的重大成就对教育民营化不仅铺平了道路,也提供了榜样 管理危机自从马克斯韦伯创立科层制以后,可以说它像一架构造十分精密的仪器使得整个社会有条不紊地运转它不仅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科层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科层制是由一丝不苟的指令传达渠道和规章构成,是—个缺乏灵活和主动精神、创造精神的刚性系统”,它可以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机械化大生产时代使得各种控制如鱼得水但是“在现代日益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中,充斥着无数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利益群体,他们的偏好多样,利益的性质各异庞大臃肿的官僚机器难以提供个性化、柔性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难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公共服务方式来满足众多的偏好况且,公民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效率低下且日渐笨拙的官僚组织难以迎合公民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 上述所带来的后果都与科层制的另一个症结密切相关,即人们缺少自由,特别是选择的自由。
没有自由,个性、创造性等等都无从谈起如果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以人们失去的自由为代价的,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异化的社会因此,教育民营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还公民和社会选择教育的机会与自由否则,很难让公民与社会参与教育,或者说很难以一种负责的精神参与到教育中去,那么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 2.教育的危机 教育经费危机教育经费的短缺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危机的打击和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二是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经济危机前已述及,在此着重阐述第二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教育在数量与规模扩张迅速的年代这种发展主要基于比较明确的政治信念和经济信念政治信念是:具有民主倾向的国家应该克服由于过去的偏见和社会经济的不公正所导致的严重的不平等经济信念是:国家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自正规教育特别是受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主要的人力资本,它除了对国家的进步具有重大作用外,还与受教育者本人的地位和待遇高低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在西方国家经受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打击下,劳动力市场萎缩,人们就业十分困难,正由于就业的困难,许多人希望通过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也将希望寄予教育因此教育需求呈现十分旺盛的需求态势但是政府在财政危机的条件下,不可能像以往一样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更有一些国家只将教育看成是危机的组成部分,而不将教育看成是解决危机的手段,大大压缩公共教育的开支,澳大利亚等国就是如此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不得不将经费危机部分转嫁到私人和民间 教育质量危机与经济的黄金时代一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也是教育发展迅速的时期,无论在教育的规模、学校的数量还是在入学人数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就在教育和学校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质量、效率危机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爆发“教育病理”问题,校园暴力、以强凌弱、拒绝上学、中途退学等现象不断发生,到1980年,日本的高中升学率虽已达94.2%,大学、短期大学升学率已达37.4%,学校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与此同时,无目的升学者和非本意就学者增加,学力水准低落,教育条件因经济危机未得到改善,教育的前途未卜,形成了所谓的“学校繁荣,教育衰败”的局面较之这些国家的公立教育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私立学校充分显示出其比较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办学效率方面,显然各国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如生均经费、教师工资、班级规模和教学设备等诸多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但效率普遍不高。
第二,在办学的质量方面,近年来大量公私立学校学生学习成绩比较的研究表明,公立学校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如私立学校,公立学校逃学、暴力、吸毒等问题十分严重,教师士气低落反映社会公众对教育态度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连续多年一直表明,大多数人对公立学校的办学状况不满,失去信心,明显地要求并且也能够有效地运用取代传统学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如果说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理论为教育民营化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国家和教育的危机现状则成为教育民营化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民营化的限度 (一)教育应由国家和市场两种机制提供,但仍应以国家民主管理机制为主导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保护性职能、生产性职能和对产权的再分配这些职能主要以社会公正作为其价值取向如果说政府的存在是基于它是社会正义的化身,那么市场的职能则是以效率作为其价值取向的教育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政府与市场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今教育民营化尽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西方国家教育民营化的方式虽然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但是他们仍然对教育民营化持有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而且在推进教育民营化的过程中,也遇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指责。
美国可谓是市场化最彻底和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民营化,可以说是教育民营化的样板国家但是其教育也主要由国家提供,市场化的程度很低 教育主要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外部性指某些产品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