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川剧的特点和代表作.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20125499
  • 上传时间:2023-04-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川剧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 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 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 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 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 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 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 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 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夕卜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 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 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 ),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 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 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 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 —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 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 〃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 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 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 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弹戏,即舌L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 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 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 弹戏上述四种夕卜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惯相 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

      在这些流派 中,川剧变脸脸谱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 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 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 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 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 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在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为四川商 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夕卜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川剧代表作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 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 《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 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 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 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