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3G室内覆盖分析.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6139617
  • 上传时间:2021-10-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6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切换WCDMA支持的切换包括软切换、硬切换、前向切换和系统间切换软切换 和硬切换主要是由网络侧发起,前向切换主要是UE发起,而系统间切换既有网 络侧发起的情况,乂有UE发起的情况发生切换的原因包括UE的移动、资源的 优化配置、人为干预等关于各种切换的定义及说明参考华为《WCDMA系统基本原理》 6. 3.5切换流程由于东莞移动通信服务大楼室内WCDMA系统只用到单载频、单小区,所以该 系统方案中需要考虑的切换主要的就有:◊ 室内一-室外WCDMA系统内部发生的硬切换(认为室内Node B和室外站 用不同载频且属不同RNC);◊ WCDMA--GSM系统间的切换;◊ GSM系统内部发生切换;从己经完成的试验工程结果看,WCDMA系统内部的软切换、更软切换成功 率都很高;硬切换虽然成功率也很高,但如果发生切换的两个小区间信号强度落 差比较大,则可能引起压缩模式启动不同切换类型对系统容量造成的影响也不 同如果系统容量足够,并且覆盖信号强度有保证的情况下,只要切换参数设置 适当,可以不用考虑WCDMA系统因为切换带来的影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WCDMA<—>GSM系统间的切换,就目前国内各个运营 商的实际情况来讲,也只有中国移动面临这-问题。

      在实际环境下,不同终端从WCDMA网络切换到GSM网络成功率都相对较 高(95%以上);但是终端从GSM网络返切3G网络的过程中,情况就相对复杂 一些:>有的立即返回3G网络,有的却需要3~6分钟,此期间终端不登陆任何 一个网络;> 有些区域,终端在3G、2G两个网络间振荡,进行“乒乓重选”;>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终端有可能来不及完成2G到3G的重选如果移动方面没有要求分析WCDMA-—GSM系统间的切换,这部分可以 不作重点因为在WCDMA系统室内覆盖工程中,一般首先要求该系统的覆盖 率,在保证覆盖率及信号覆盖强度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切换链路平彳到目前为止,工程部所参与的WCDMA系统工程中只有在深圳与UTStarcom 公司合作的试验工程中对这一项目过测试,但也仅限于CS12.2K业务从测试结果看,在基站负载0%,误码率1%的时候,直放站下行增益较上行 增益大2()dB的时候,10次拨打语音业务过程中才出现一次无响应状况,但是这 种状态下UE的发射功率明显加大详细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CQT测试12345678910平均正常开 通直放 站时MS接入时间7699912109788.6Ec/IO-8-7-8-8-7-7-8-8-6-7-7.4接收 功率-84-87-84-77-76-9 0-90-93-8 0-8 0-84.1端射率终发功-13-17-17-37-26-23-105-23-16-17.73dB(下 行增益 大于上 行增益)MS 接入 时间111699111113109910.8Ec/IO-7-6-6-7-8-8-7-8-7-7-7.1接收 功率-83-86-7 0-67-88-82-92-93-75-75-81.1端射率终发功-18-13-32-38-12-14-12-15-23-19-19.65dB(下 行增益 大于上 行增益)MS接入时间10111111109711111210.3Ec/I0-8-6-6-6-9-7-7-7-7-8-7.1接收 功率-84-77-69-75-92-9 0-87-94-91-8 0-83.9端射率终发功-2 0-19-27-38-16-21-17-181-27-20.28dB(下 行增益MS接入791010111110121099.9 大于上 行增益)时间Ec/I0-7-7-7-8-8-7-9-7-6-7-7.3接收 功率-88-82-70-70-88-78-93-91-68-76-80.4端射率 终发功-17-17-26-32-14-18-10-3-23-32-19.215dB( 下行增 益大于 上行增 益)MS接入时间1397877891098.7Ec/I0-9-7-7-7-7-8-8-8-7-7-7.5接收 功率-90-73-76-70-84-86-9 1-9 1-69-73-80.3端射率一 终发功-9-24-21-19-7-12-49-23-16-12.620dB( 下行增 益大于 上行增 益)MS接入时间898810810fai11088.77777778Ec/IO-7-8-7-8-7-7-9-10-7-7-7.7接收 功率-80-72-68-86-87-86-86-89-8 0-7 1-80.5端射率一 终发功-4-16-151-826fai151-3.1111111 1实际WCDMA系统工程中,直放站上、下行增益要调整到什么状态才能既 满足不同业务的要求,又尽可能减小对•基站影响,还需要更多测试才能有比较确 切的结果业务WCDMA室内覆盖工程中,主要考虑的是◊ CS12.2K 普通语音业务;◊ CS64K 川视业务;◊ PS384K 高速率数据业务;通过已经完成的北京、深圳两处的室内及室外工程测试结果看,这三种业务 对信号质量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区别:CS12.2K负载0%,误码率1%,测试与机房保持通话状态> CPICH RSCP>— lOOdBm、CPICH Ec/No>-9 的环境下能够保证通话;> CPICH RSCP>— 125dBm、CPICH Ec/No>—20的环境下够维持通话,并且通 话效果良好;CS64K负载50%,误码率1%,测试与机房保持通话状态> CPICH RSCP>—80dBm、CPICH Ec/No>—5的环境下基本能够保证通话;> CPICH RSCP>—90dBm、CPICH Ec/No>—5的环境下基本能够维持通话,但 是容易启动压缩模式,并且图像质量明显恶化;PS384K负载0%,误码率1%,用做Modem连接笔记本电脑从FTP服务器下载文件> CPICH RSCP> —90dBm、CPICH Ec/No>-3的环境下基本都能够达到 384kbps的理论值,并且上线时间、下载速度、上传速度没有明显差异;>由于数据业务对信号质量要求比较高,比上述条件恶劣的环境没有作相关测 试。

      因为WCDMA是下行功率受限系统,所以如果理论上的下行负载没有达到 最大,那么增加下型发射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系统容量在室内覆盖工程 中,如果利用系统的这一特点,则可以根据大楼内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业务量来 划分业务区,有较大人流量和业务的区域可以分配分配较大基站发射功率,这样 既可以有效利用WCDMA系统的容量,又可以提高单用户的速率系统容量下表是中国移动在国内几个实验网点的测试结果,可作为室内覆盖工程容量分析 参考 分析实际网络环境下的小区容量业务类型上行50%负载、下行75%负载 同时支持的用户数L深圳试验上海试验CS12.2K59-6953-75CS64K6-8■ 5-8 ■PS 64K10-14PS 128K5-7PS144K■5-8 .PS384K2-32-3单小区环境允许接入PS64/384K的用户数容许接入的PS64/384K个数下行最大负载40%50%BLERT1%12BLERT5%22BLERT10%34由于《东莞移动通信大楼勘测设计要求》中没有提及扩容方面的要求,并且 办事处完成的方案原理图中也没有考虑这部分问题,工程部讨论的结果是:如果 没有要求,可以不考虑干扰干扰分析根据彳言息产业部相关频率规划的规定,目前移动公司通信系统频谱划分具体 如下所示: 频率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频率范围(MHz)上行频率下行频率移动EGSM系统885-909930-954移动DCS 1800系 统1710 一17301805 一1825WCDMA系统1920 —19802110 —2170GSM和WCDMA共用一,个分布系统,相互之间会产生干扰。

      各系统的有源 设备在发射有用信号的同时H在它的工作频带外还会产生杂散、谐波、互调等无 用信号,这些信号落到其他系统的工作频带内,就会对其他系统形成干扰在对共用室内分布式系统时所带来的频谱间干扰,需根据各系统之间的频率 关系以及发射/接收特性来具体研究可以说干扰的主要影响是对系统上行接收 通道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接收机灵敏度降低和接收机过载 为了将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性能损失降到最小,而不修改(或少修改)现有的发送 和接收单元,必须对整个系统的杂散、互调及阻塞干扰进行仔细地考虑整个分析基于下图所示原理,基站输出直接进入合路器,与实际工程环境有 很大差别,计算数据依赖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与实际工程要求值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该计算结果仅作为理论分析使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参考该 计算,根据实际的工程环境进行计算WCDMADCS 1800GSM1杂散干扰分析杂散干扰对系统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降低了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在分析杂 散干扰时有一个原则,即在分析一个系统所受到的杂散干扰时,主要考虑其他系 统的带外杂散落到本系统带宽内的功率是否高于本系统带宽内的空间热噪声功 率,如果比该热噪声功率低,则该杂散对本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将不会造成影响, 如果杂散功率高于相应带宽内的空间热噪声功率,则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将会受到 定程度的影响。

      下面从各系统带外杂散发射以及白噪声功率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各系统间的杂散干扰,并提出对整个系统隔离度的指标要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