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设计2023年.doc
21页新学期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设计2022年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推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以下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展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展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稳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根本学问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答复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仔细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学问 板书:“其次章简洁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答复:举例说明我们四周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答复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转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发动、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争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讨论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依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学问,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由于他们在讨论乘客的运动状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转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转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假如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假如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状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由于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转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讨论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况一般不一样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洁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试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假如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
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头,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转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试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行重叠 用刻度尺测一样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叙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很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发动,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学问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
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简单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新学期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设计2 一、引入新课 演示试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试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奇怪心,活泼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展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索并答复: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学问的连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展受力分析,发觉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熟悉)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试验并猜测: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测: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新学期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根底上,讨论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状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熟悉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熟悉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学问,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根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熟悉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把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根底上,深入理解和熟悉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消失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分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需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熟悉,从笼统、浅薄地了解深入到非常明确熟悉“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熟悉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熟悉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熟悉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答复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索 2.假如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留意,并不要求学生答复在此根底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说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缘由: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削减,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依据已把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学问,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对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下图,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依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依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