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皮针疗法.ppt
18页头皮针疗法,李惠兰,一、国际标准化头皮刺激线的定位和主治,(一)额区 1、额中线 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治神志病,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l寸(图中2—124)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l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 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二)顶区,1、顶中线 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图中2—125)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脱肛、阴挺、尿频、眩晕、头痛等 2、顶颞前斜线 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中2—126)。
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脑动脉硬化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3、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l.5寸,在百会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上(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4、顶旁1线 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距顶中线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中2—127)主治腰腿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5、顶旁2线 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距顶中线2.25寸处,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中2—127)主治肩、臂、手的病症,如上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少阳胆经三)颞区,1、颞前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位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中2—127)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等属足少阳胆经 2、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直上方,即自率谷穴起,止于曲鬓穴的连线(图中2—127)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
属足少阳胆经 (四)枕区,(四)枕区,1、枕上正中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的连线(图中2—128)主治眼病,腰脊痛 2、枕上旁线 在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距枕上正中线 0.5寸(图中2—128)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枕下旁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2寸长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起止于天柱穴的连线(图中2—128)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二、焦氏头针刺激区和主治,(一)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运动区,也称语言1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图中2—130)二)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上,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部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和耳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等。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图中2—131)三)舞蹈震颤控制区,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图中2—131)四)晕听区,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图中2—131)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头晕、耳源性眩晕等五)语言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向后下方2cm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cm长直线(图中2—131) 主治:命名性失语 (六)语言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图中2—131) 主治:感觉性失语七)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cm(图中2—131) 主治:失用症 (八)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lcm,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cm长的直线(图中2—132)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九)视区 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lcm,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4cm长的直线(图中2—133)。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十)平衡区 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3.5cm,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4cm长直线(图中2—133) 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十一)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cm长直线(图中2—134)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十二)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cm长直线(图中2—134)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十三)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m长直线(图中2—134)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十四)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三、头皮针的操作方法,1、进针 患者可取坐位或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一般选用粗细28—30号以及长1.5—3寸的毫针,儿童可选用0.5寸毫针,针体与头皮呈30°夹角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改变针刺方向,使针体与头皮平行捻转进针,根据不同刺激区进针深度可达0.5—2寸 2、捻转 一般以拇指的掌面和食指的侧面挟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转速度要求每分钟200次左右。
进针后持续捻转2min—3min,留针20 min—30 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即可出针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针刺偏瘫患者时,留针期间可让患者运动瘫痪的肢体,这样有助于其运动功能的改善一般捻转2 min —3min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可出现热、麻、胀、抽动感等,但这种针感与疗效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没有这种感觉并不一定疗效不佳;即使有这种感觉,也未必疗效就一定好进针后,也可以用电针代替手法捻转,电针的频率可选用100Hz—15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时间可持续留针的全过程 3、出针 刺手挟持针柄轻轻捻转以松动针身,如果针下无紧涩感,则以押手持无菌干棉球压迫固定针身周围的头皮,迅速或缓慢拔出针身出针后,要注意继续按压针刺部位2 min —3min,以防出针后局部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