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梁实秋进化的文艺观汇编.docx
5页新版梁实秋进化的文艺观汇编 摘 要:本文主要从梁实秋的早期批评文论《读》入手,先探讨梁实秋留学美国之前的文艺观念,再研究他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之后文艺观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进化;浪漫主义;新人文主义;文学秩序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批评家、散文家,虽然由于他的文学态度和政治态度,时至今日一直备受争议,但他在新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关于他的批评理论、批评特色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很多人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一下梁实秋1924年前后的文艺思想的改变 《读》发表于1922年,是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早期文章, 1923年他于清华大学毕业,8月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留学的一年间,他接触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思想的变化迅速地反应在他的文学批评以及创作上从美国回国后,他的文学批评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我看来,是一种从纯粹的自由到秩序中的自由的过渡发展 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俞平伯1922年1月15日发表于《诗》的创刊号上的《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俞平伯的这篇文章重点是阐述他的对诗的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关于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艺术,第二个观点是诗的平民性,第三个观点就是歌谣和诗的平等地位. 对于这三个观点,梁实秋都给予了直接的见解。
第一是关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学创作的鹄的在于美,而不在于教训,所以没有善恶之分,文学的效用就是供人们安慰娱乐第二个关于贵族性平民性问题,他在早期的这篇批评的明确的说文学是贵族性的诗人的伟大,在于能交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的东西,一般幼稚诗人借口诗的平民化,以为必人人能了解的方得是诗”1】( P298)不能鉴赏诗的美是由于受者的素质低第三点是关于诗和歌谣的关系,他声明了歌谣不是诗,固然有很高的位置,但也由于艺术上的相对薄弱而只是诗的旁支发表这篇文章之后,周作人提出反驳意见,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均可入诗”2】紧接着,梁实秋再次发文称“有没有丑,故有可入诗有不可入诗”3】(P395)这一篇文章,更加详实的阐明诗是美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是艺术的观点 这两篇关于新文学时期诗的创作观点均是他留学美国之前的文章,还带有隐隐的浪漫主义那么他的浪漫主义正是来自五四时期愈来愈烈的新文化运动《狂人日记》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最初潮头之后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前叶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学理论也随着留学生传入中国,中国文坛上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都在当时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时候青年梁实秋初入文坛,被五四的浪漫主义思潮推着前进,在诗的方面更是推崇诗内容的美、幻思但其实,梁实秋骨子里是有其古典主义思想的,这里的古典主义思想来自于他的家庭,他从小生活在古都北京的宅门庭院里,严格的家教和士大夫的文化输入,使他有了古代君子的儒雅气质虽然这些被新文化运动所暂时掩盖,但是他去美国接触到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观点后,他自己潜在的古典的思想就露出光辉了 二十世纪,随着社会内在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出现了“战争万岁”的思想正是这个时候,“白璧德等一些为近代社会担忧的知识分子便出来警告战争的危险,要人们遵从理性,严守纪律,保持中庸之道,不要走极端,借以保存一时的安备,维持现状”4】(P104)梁实秋从白璧德这里学会了这种中庸的思想,并且反映到他日后的创作和批评著译中,独特的家庭教育和个人气质决定了梁实秋的选择他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浪漫的与古典的文章,在《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论文集中,他处处提倡作家应该描写普遍的人性而不是特殊的事迹 一是关于之前所探讨的贵族性平民性问题从美国回来之后他不再是单纯的认为文学是贵族的,而是追求“高贵的题材、雅致的风格以及平朴的语言”。
5】(P25)总的创作品格呈现出“平民意识”与“绅士意识”的相互交织,但这里要强调,“平民的意识”并不是说支持俞平伯的平民性观点,而是指文人用平常心去创作绅士的意思”是因为他认为诗人应该有常态的、健全的“人性”才能够在描写中传达出高尚的道德和情感,是以一种不带有任何抱怨悲观的恬淡、从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比如《文房四宝》一文中,将平时读书的笔墨纸砚进行趣味的叙述和分类,但是说这是“平民文学”又不能够,因为文中有《史记》、《太平清话》、《苕溪渔隐丛话》、《林下偶談》等古典文学中的大量引用,一般车夫、小贩亦或是略同诗书的人怎么能够博古通今来论述引证呢?再如《“讨厌”与“可怜”》,全文对于这两个词进行语境内的解读,也是引用了《老残游记》、《陇西行》等文学中的相关内容他将古典主义文学、唐宋八大家、散文、晚清小品与厚实的生活经验融入日来 二是关于文体的特点在反对俞平伯的“歌谣主体论”时,他强调过,歌谣虽然是“原始时代的诗,但不是‘原始的诗’”,【6】(P305)在散文、翻译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学术气息浓厚,在大陆的普及性不广,很多读者不知道译者是谁,更是难以将译者与《雅舍小品》的作者联系起来。
一般作者的语言文字中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因而很难将不同文体全面分开,这正是体现他严谨的文学态度“散文就是散文,诗就是诗,翻译就是翻译7】(P5) 三是关于文学的道德性及社会性问题自从五四时期宣扬新文学开始,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便是息息相关,五四时期反映大**、三十年代的抗战主义文学、五十年代以后的新中国文学,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梁实秋一直秉持着“美”的原则,游离在政治之外,安心地做着文学家的本职工作,当然这种文学态度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被骂为“资本主义的走狗”,甚至被毛主席发文批评,在中年时被迫远离家乡,迁居台湾随后的几十年,他的文学地位也一直没有被承认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于《莎士比亚》的翻译‘写实’并不是对客观事物机械的反映,而要经过提炼润色8】(P59)文学在梁实秋这里,就是纯艺术的学科,绝不能称文学为“红色的”、“绿色的”,他始终以学者的态度维持着文学的纯粹 结论 梁实秋的后期文学观褪去了早期的浪漫主义色彩,逐渐稳定在了古典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中间点,在一定的文学规范下最大自由的创作他一直在企图建立一种文学的发展新方向,就是沿着秩序和规律的进化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6】梁实秋.读[M].梁实秋散文集.第2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2x. 【2】周作人.丑的字句[N].晨报副刊,1922. 【3】梁实秋.读仲密先生[M].梁实秋散文集.第2卷.长春:时代文艺 【4】王集丛.梁实秋论[N].现代.6卷2期,1935.出版社,202x. 【5】【7】【8】严晓江.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