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艺术价值.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675111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艺术价值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洛阳龙门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而闻名世界,卢 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反映; 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多少年来中外许多知名 专家学者对卢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讨和研究源源不断,肯定和评价是众多的卢 舍那大佛造像是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文章从佛教、艺术等角度去重新审 视大佛造像,并阐述了卢舍那大佛的来源和艺术特点 关关 键键 词词:卢舍那大佛 石窟造像 一、佛教中的卢舍那 卢舍那大佛造像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一颗明珠,取材于佛教众 所周知,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于两汉之间开始传入我国,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得到了初步的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巨大的佛教造像,如云冈大佛等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中 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程度 在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佛教造像呢?佛教原本是没有佛像的佛教徒 认为佛是人天之师,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圆满的、 至高无上的因此不能用普通人的相貌来表现佛陀的形体和相貌,所以原来只 是以佛的脚印表示佛的存在,以菩提树表示佛陀的智慧,作为佛陀的标记。

      后 来古希腊雕刻艺术传入古印度,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徒吸收了希腊艺术的 表现形式,开始以人的形象来直接表现佛陀的容貌和身体,在中印度首先形成 了后来的秣兔罗艺术 大约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北部兴起了一股佛教派别,就是大乘佛教大 乘佛教宣称自己修行的目标是普渡众生,他们认为佛陀不仅是导师,而且是具 有各种神通的超人,释迦牟尼的肉身虽去,但法身永存,而且无处不在,无所 不能,直接对佛进行崇拜在经典上极力宣扬建造佛像的巨大功德,如《大乘 造像功德经》 《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记载造佛像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乘佛教教徒开始制作大量的各种佛像,随着佛教的发 展,造像越造越多也越大 卢舍那大佛造像就是大乘佛教造像影响的结果,而卢舍那在佛教中被认为 是佛陀的报身,梵语“卢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 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佛教有“佛有三身”之说:即应身佛“释迦牟尼” 、法 身佛“毗卢遮那” ,以及报身佛“卢舍那”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 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 卢舍那佛也是如此,而在佛的“三身”之中,也只有报身佛“卢舍那”才宣称 “现世现报” ,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为佛陀。

      因此,报身佛也最接近 尘世,最能体现慈悲和众生平等的思想庄严美丽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 的象征,也是大唐盛世的体现,大佛位于奉先寺,所以又称奉先寺大佛 大佛建造于唐代中期武则天时期,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 造的,也就是说把武则天当作佛来歌颂和朝拜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唐代的一 个女皇在她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农业 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佛教提倡“众生 平等”思想,符合武则天当时的形势要求,所以武则天大力支持佛教,曾经亲自组织并参与《华严经》的翻译,为建造卢舍那大佛曾经捐赠了两万贯的脂粉 钱等因此,佛教为武则天称帝登基造了大量的舆论,使基层民众对这位女皇 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评价,把她比作慈悲的化身、佛陀转世,菩萨再来,于是 按照她的形象来创造卢舍那也就不奇怪了二、艺术中的卢舍那 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拾级而上,登 上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尊巨大的雕像就是名扬天下的卢舍那大佛,这是龙门 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他典雅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其明丽 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使人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撼和灵魂的激荡。

      卢舍那大佛石雕像通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长 1.9 米,发髻呈波纹状, 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 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 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 美结合的典范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舒缓的衣 褶,飘逸而浩荡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帛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 质感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 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气宇 轩昂之势身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 的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 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当和他那永恒、恬淡、 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 彻大悟,超凡脱俗,使朝拜者对之顶礼膜拜 卢舍那大佛是佛教造像中国化的体现,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佛教造像 自北魏以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石窟造像大规模进行,原来的佛教造像从 造型上保留着印度毽陀罗和秣兔罗艺术的一些特点,长方脸型,宽大肩膀,卷 发,鼻子笔直,袈裟厚重或贴身等。

      北魏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佛像的眼 睛基本是半闭状态,呈现秀骨清像的特点到了唐代,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 了繁荣,造像也逐步和中国社会现实结合,走向世俗化,原本的卷发也变为类 似中国道士和唐代妇女发髻的发型,脸庞呈现圆胖脸形,下巴丰满成双重,鼻 子变短了些,嘴唇由宽扁变为窄厚些,眼睛由半闭状态变为睁开眼睛俯向人间唐代以后的佛教造像逐步走向了衰亡,在以后的作品里也无法看到这样的 优秀作品,但大唐的遗风仍然使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卢舍那大佛也成为 中国经典和中原文化的象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业露华主编.佛教图鉴.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2]业露华.佛教小百科——历史.大象出版社,2005. [3]丁明夷.佛教小百科——艺术.大象出版社,2005. [4]业露华.中国佛教图像 解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