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版】江苏省姜堰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数学试卷.doc
18页江苏省姜堰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数学试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请将答案填入答题纸填空题的相应答题线上.)1.(5分)已知集合M={1,x2},N={1,x},且集合M=N,则实数x的值为 0 .考点:集合的相等..专题:阅读型.分析: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判定x满足的条件,求出即可.解答:解:∵集合M=N,∴x2=x≠1⇒x=0,∴答案是0.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相等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2.(5分)计算i2013= i (i为虚数单位)考点:虚数单位i及其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由i2=﹣1,结合指数幂的运算可得i2013=(i4)503•i,代入计算即可.解答:解:i2013=i2012•i=i503×4•i=(i4)503•i,而i4=(i2)2=(﹣1)2=1,故上式=i故答案为:i点评:本题考查虚数单位的性质,属基础题. 3.(5分)已知向量=(cos36°,sin36°),=(cos24°,sin(﹣24°)),则= .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专题:计算题;平面向量及应用.分析:直接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然后结合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进行化简即可求解解答:解:由题意可得,=cos36°cos24°+sin36°sin(﹣24°)=cos36°cos24°﹣sin36°sin24°=cos(36°+24°)=cos60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向量 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及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简单应用,属于基础试题 4.(5分)圆x2+y2﹣6x+8y=0的半径为 5 .考点:圆的一般方程..专题:直线与圆.分析:把圆的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即可求得半径.解答:解:圆x2+y2﹣6x+8y=0 即 (x﹣3)2+(y+4)2=25,故此圆的半径为5,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的特征,属于基础题. 5.(5分)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专题: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与方程.分析:根据双曲线的方程为标准形式,求出a、b、c 的值,即得离心率的值.解答:解:双曲线,a=1,b=,∴c=,∴双曲线的离心率为e==,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应用,把双曲线的方程化为标准形式是解题的突破口. 6.(5分)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2an,则该数列前8项之和S8= 255 .考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专题:计算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题意可得,数列{an}是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结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求解答:解:由题意可得,数列{an}是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55故答案为:25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简单应用,属于基础试题 7.(5分)点M(1,m)在函数f(x)=x3的图象上,则该函数在点M处的切线方程为 y=3x﹣2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切线方程..专题:导数的综合应用.分析:先求切线斜率,即y′|x=1,然后由点斜式即可求出切线方程.解答:解:f′(x)=3x2,f′(x)|x=1=3,即函数y=x3在点(1,m)处的切线斜率是3,又m=f(1)=1,所以切线方程为:y﹣1=3(x﹣1),即y=3x﹣2.故答案为:y=3x﹣2.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程问题,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为该点处的切线斜率. 8.(5分)将20个数平均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平均数为50,第二组的平均数为40,则整个数组的平均数是 45 .考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专题:概率与统计.分析: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用20个数的总和除以20即可.解答:解:这两组数据的总和为10×50+10×40=900,那么这20个数的平均数是=45.故答案为:45.点评: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9.(5分)已知函数f(x)=ax3+bx2+x+1(x,a,b∈R),若对任意实数x,f(x)≥0恒成立,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 [,+∞) .考点:函数恒成立问题;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专题:计算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要使得f(x)≥0恒成立,结合已知函数解析式可知,只有让a=0且二次函数开口向上且与x轴没有交点,结合二次函的性质可求解答:解:∵f(x)=ax3+bx2+x+1的定义域为R当a≠0时,函数的值域为R与题意矛盾故a=0若使得f(x)≥0恒成立,即bx2+x+1≥0恒成立则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b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恒成立为题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利用函数知识 10.(5分)(2013•黄埔区一模)已知直线l1:x+ay+6=0和l2:(a﹣2)x+3y+2a=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 ﹣1 .考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与直线的平行关系..专题:计算题.分析:由已知中,两条直线的方程,l1:x+ay+6=0和l2:(a﹣2)x+3y+2a=0,我们易求出他们的斜率,再根据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斜率相等,截距不相等,我们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直线l1:x+ay+6=0和l2:(a﹣2)x+3y+2a=0,∴k1=,k2=若l1∥l2,则k1=k2即=解得:a=3或a=﹣1又∵a=3时,两条直线重合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与直线的平行关系,其中两个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易忽略截距不相等的限制,而错解为﹣1或3. 11.(5分)(2011•江苏模拟)已知实数a,b,c满足a+b+c=9,ab+bc+ca=24,则b的取值范围是 [1,5] .考点:函数最值的应用..专题:计算题;综合题.分析:根据a+b+c=9,ab+bc+ca=24,得到a+c=9﹣b,并代入ab+bc+ca=24,得到ac=24﹣(a+c)b,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ac,即可求得b的取值范围.解答:解:∵a+b+c=9,∴a+c=9﹣b,∵ab+ac+bc=(a+c)b+ac=24,得ac=24﹣(a+c)b; 又∵ac,∴24﹣(a+c)b,即24﹣(9﹣b)b,整理得b2﹣6b+5≤0,∴1≤b≤5;故答案为[1,5].点评:此题考查了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注意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为一正、二定、三等,以及消元思想的应用,属中档题. 12.(5分)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若对任意的x∈[a,a+2]不等式f(x+a)f(x)恒成立,则a的最大值为 ﹣4 .考点:函数恒成立问题;函数奇偶性的性质..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由当x≥0时,f(x)=,由函数是奇函数,可得当x<0时,f(x)=﹣,从而可知f(x)在R上是单调递增函数,且满足f(x)=f(3x),再根据单调性把不等式f(x+a)≥f(x)转化为具体不等式在[a,a+2]恒成立,分离参数转化为函数最值,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当x≥0时,f(x)=,∵函数是奇函数,∴当x<0时,f(x)=﹣,∴f(x)=,∴f(x)在R上是单调递增函数,且满足f(x)=f(3x),∵不等式f(x+a)≥f(x)=f(3x)在[a,a+2]恒成立,∴x+a≥3x在[a,a+2]恒成立,即:x≤在[a,a+2]恒成立,∴a+2,解得a≤﹣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恒成立问题及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的应用,难度适中,关键是掌握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13.(5分)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若对任意的n∈N*,都有an≥a3,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 6≤k≤12 .考点:数列的函数特性..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根据对所有n∈N*不等式an≥a3恒成立,可得,可解得6≤k≤12,验证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可得k>0,∵对所有n∈N*不等式an≥a3恒成立,∴,∴,∴6≤k≤12经验证,数列在(1,2)上递减,(3,+∞)上递增,或在(1,3)上递减,(4,+∞)上递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6≤k≤12点评:本题考查数列中的恒成立问题,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基础题. 14.(5分)已知α,β,γ∈R,则的最大值为 2+ .考点: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专题:压轴题;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分析:设a=sinα,b=sinβ,c=sinγ,则a,b,c∈[﹣1,1],不妨设 a≥b≥c,则原式=++.分析可得要使原式取得最大值,必须有a=1,c=﹣1,b=0,由此原式的最大值.解答:解:由于sinα、sinβ、sinγ∈[﹣1,1],设a=sinα,b=sinβ,c=sinγ,则a,b,c∈[﹣1,1].不妨设 a≥b≥c,令f=++.再采用固定变量法:对于固定的b,c,f随a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原式取最大值时,a一定取1,对于固定的a,b,f随c的减小而增大,所以当原式取最大值时,c一定取﹣1.此时,原式=++.令g(b)=+ (﹣1≤b≤1),∵g2(b)=2+2,∴当b=0时,g2(b)最大,故g(b)的最大值为.综上可得,要使原式取得最大值,必须有a=1,c=﹣1,b=0,故原式的最大值为 2+,故答案为 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函数的值域,求函数的最大值,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属于中档题.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14分)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求证:acosB+bcosA=c;(2)若acosB﹣bcosA=c,试求的值.考点:余弦定理..专题:计算题;解三角形.分析:(1)直接利用余弦定理对acosB+bcosA进行化简即可证明(2)由结合(1)acosB+bcosA=c及已知acosB﹣bcosA=c可求bcosA=,然后利用正弦定理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可求解答:证明:(1)∵acosB+bcosA==c(2)由(1)acosB+bcosA=c∵acosB﹣bcosA=c∴acosB=,bcosA=∴5cosAsinB=sinC=sin(A+B)=sinAcosB+sinBcosA∴4sinBcosA=sinAcosB∴=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余弦定理、和差角公式及同角基本关系的简单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应用公式. 16.(14分)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平面AA1C1C⊥平面ABCD,且AB=BC=CA=,AD=CD=1.(1)求证:BD⊥AA1;(2)若E为棱BC上的一点,且AE∥平面DCC1D1,求线段BE的长度.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