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处理方案.doc
19页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目 录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编制目标及原则: 2四、最常见的质量问题: 3五、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4一、编制依据: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3、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207-2012)1.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1.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20141.6、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标准规范1.7、施工手册(第五版)1.8、望江府一期三标段工程设计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图纸会审纪要等二、工程概况:三、编制目标及原则:3.1建设工程质量常见质量问题是指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常见质量问题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常见的质量问题,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虽多,涉及面亦广,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参与项目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缺乏质量意识,不讲“认真”二字。
其实,消除常见质量问题,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办不到的事只要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认真贯彻执行技术责任制;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次把关;认真总结产生常见质量问题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漏、裂、空、堵”等质量问题的防治效果,这些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外墙面渗水;外门窗周围渗水;屋面渗水;卫生间、厨房间渗漏;管道接口渗漏;地面、顶棚空鼓;楼地面、墙面裂缝;下水道堵塞等3.2、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基本原则1、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要以管理和技术措施为主,反对不计成本,以治理为名进行不必要的变更的治理行为在管理上,要加强施工组织,完善各项制度,落实质量责任,推广标准化、精细化施工管理;在技术上,要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研发、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完善工艺流程和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2、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要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治理工作注重从小、从细抓起治理常见质量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要注重抓好工程质量的细小部位,施工管理的细小措施,施工工艺的细小环节3、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要加强协作,各负其责。
在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治理责任这个纽带,建立治理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4、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要预先制定专项治理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常见质量问题是长期形成的痼疾,治理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带动全面5、常见质量问题治理活动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要防止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要求、治理措施和一线人员不见面的情况,要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常见质量问题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治理的措施和施工工艺关键环节,把治理的直接责任落实到一线,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四、最常见的质量问题:4.1基础不均匀下沉,墙身开裂;4.2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蜂窝、麻面、露筋;4.3现浇钢筋混凝土阳台、雨蓬根部开裂或倾覆、坍塌;4.4砂浆、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任意加水,强度得不到保证;4.5屋面、厨房渗水、漏水;4.6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不平整;4.7地面及楼面起砂、起壳、开裂;4.8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密封不严; 4.9水暖电工安装粗糙,不符合使用要求; 4.10砖墙接槎或预留脚手眼不符合规范要求;4.11饰面板、饰面砖拼缝不平、不直,空鼓,脱落;五、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一)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板厚不足的预防1板面钢筋的支撑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优先选用长条马凳(如图一)。
搁置时按排连续放置,排间距不大于800mm,边排距端部边缘不应大于200mm支撑件应置于板底钢筋以上,不得直接搁置于模板上 (图一)2 现浇板内电气及智能等线管应避免交叉和过度集中布置,禁止三层及以上管线交错叠放,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间,线管直径小于1/3板厚住宅工程楼板宜双层双向布置钢筋,当采用板分离式配筋时,应在无上层钢筋区域沿管线方向增设φ6.5@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片3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现浇板厚度的控制标示,每1.5-2m2范围内宜设置一处,浇筑过程应进行插签检查厚度4 端部无搁置的板面钢筋应设置横向搁置钢筋(如图二) (图二)(二) 填充墙砌体裂缝的预防1 外围护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应增设构造柱或采取其它可靠拉接措施2 填充墙砌至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砌筑完应至少隔14天后方可补砌挤紧,起头收尾均应用预制混凝土块抵紧3 空心砖填充墙与混凝土相交接处应用实心配砖排头4 暗埋管线开槽处,应先清理、补槽后,再增加钢丝网抹灰处理,单边不应小于150mm5 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构造柱或墙小于200mm时,应设置现浇混凝土门、窗垛,且应按设计配置构造钢筋,并不低于(图三)所示构造要求。
(图三)(三) 楼地面起砂、空鼓、裂缝的预防1 禁止以结构层或水泥砂浆找平层进行初装饰验收找平层应采用水泥混凝土(含细石混凝土)铺设,强度不低于C20,并留设试件2 表面应进行压光收面或压实拉毛处理3 楼地面平面变化处应设置分格缝4 楼地面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期不少于3天四) 顶棚开裂、脱落的预防1 顶棚宜采用免抹灰工艺2 在批腻子前应先进行基层处理,确保基层平整、干净3 腻子应符合《建筑室内用腻子》中耐水型(N型)的要求具体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项目技术指标N型容器中状态无粘结,均匀施工性刮涂无障碍干燥时间<5打磨性(%)20~80耐水性无异常耐碱性无异常粘结强度标准状态>0.5浸水后>0.3低温贮藏稳定性-5℃冷冻4小时无变化,刮涂无困难(五) 内墙抹灰、空鼓、开裂、起砂的预防1 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清理后增设钢丝网抹灰处理,钢丝网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端部应延伸不少100mm,且应固定牢实(如图四) (图四)2 混凝土、填充砌体等基层应先进行界面处理3 抹灰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期不少于3天4 当抹灰总厚度超过35mm时,应采取挂网、掺外加剂等抗裂加强措施。
六) 外抹灰空鼓、开裂及外墙渗漏的预防1 顶层框架填充墙和高层建筑的外墙采用非烧结砌体等材料时,墙面应满铺钢丝网或钢板网等防裂措施2 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清理后应按(图四)增设钢丝网抹灰处理3 外填充墙上不应留设脚手架眼、穿墙洞等当确需留设孔洞时,应采取防渗措施4 突出外墙的挑板、雨棚等嵌入墙体处应设置同墙厚的翻边,高度不小于120mm,雨棚根部外墙迎水面自雨棚顶面起600mm高度范围内宜做防水处理5 外墙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分隔缝七) 屋面渗漏的预防1 屋面大角、屋面转角及平面刚度变化处应设置1~2层防水附加层,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2 出屋面管道、烟道、透气孔等根部应设置根部防水附加层,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如图五) 穿屋面管道防水构造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防水层6.防水密封材料7.管道8.金属抱箍9.卷材附加层10.找平层11.止水环12.预埋套管 (图五)3 天沟、檐沟、檐口泛水等易渗部位应设置防水附加层(如图六)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 (图六)4 找平层分格缝处应设置空铺附加层,其宽度要超出加强部位250mm,如为涂膜附加层必须带有胎体增强材料。
5伸出屋面井(烟)道周边应向上设一道高于屋面板3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宜与屋面板一同浇筑,强度不应低于C20,宽度同上部墙厚6 屋面平面变化处应设置分格缝,且应设置在易开裂处,间距不得大于6m,分格缝应预留,不得采用后切割工艺7 铺涂柔性防水层(非沥青防水卷材)的所有水平、竖向的阴角和阳角的基层,均应做圆角处理8 住宅工程女儿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9 住宅工程室外露台、花池、或与外环境相接触的墙体底部等易渗水部位应向上设一道高于相邻室内楼板3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强度不应低于C20,宽度同上部墙厚八) 室内渗漏的预防1 厨房、卫生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应向上设一道高于相邻房间地面2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强度不应低于C20,并宜与楼板一同浇筑2 靠近厨房、卫生间的烟道、井道四周应做混凝土翻边,高度不应小于200mm,强度不应低于C203 地漏、套管、烟道、卫生洁具根部、有防水要求的阴阳角、墙地面已开槽等部位,应做防水附加层,具体施工方法可参照图五、图六4 防水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做蓄水试验或泼水试验,蓄水最小高度不应低于30mm,时间不得小于24小时,应无渗漏。
九) 门、窗变形和渗漏的预防1 门、窗安装前应先检查洞口尺寸,偏差过大(指框与洞口单边空隙大于20mm的)必须先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处理2 外门、窗框料与墙体间的缝隙应先清理干净后采用闭孔弹性材料填充,四周应留设5-8mm凹槽,并采用耐候密封胶处理3 外窗上口应做好滴水,窗台应做好泛水,内窗台应高于外窗台4 设置排水孔的门、窗,排水孔应通畅5.设于外墙上的套管应伸出外墙完成面不小于30mm十) 安装质量通病的预防1 电气配线应按相分色(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N--蓝色,PE--黄绿双色)(如图七),接地(PE)干线不得串接;电线接头绕接后应涮锡(如图八)图七) (图八)2 暗埋PVC线管接头应打胶严密,柔性线管不得暗埋3 室内插座位置、空调预留孔洞的位置及相邻插座的安装间距等应设置合理4 污水、废水系统上设置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如图九)图九)5 给水管道隐蔽前应水压试验合格,隐蔽后管道应充水观察6 各类管道支架设置应足够,支架设置的高度和位置应避免对人身的伤害十一)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1.钢筋调直后应进行力学性能抽检,调直后钢筋的强度、伸长率、截面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
2.直螺纹连接的钢筋下料应保证端面与轴线垂直、无马蹄形或翘曲丝头加工应经环通规、环止规螺纹检验和外观检查合格并形成记录接头连接完毕后,应进行拧紧力矩值检验和外露有效螺纹检查标准型接头丝头有效螺纹长度应不小于1/2连接套筒长度,连接后应有外露有效螺纹,但不得超过2P3. 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竖向构件(框架柱、剪力墙边缘柱)纵筋定位不得采用纵筋与水平筋点焊的方式4.框架柱、剪力墙暗柱箍筋采用直径12及以上的钢筋时,设计时应考虑调整纵筋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应注意插筋定位,保证柱、墙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GB50010的要求5.长度L大于8m的混凝土墙,或5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