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的自域与共域.ppt
65页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的 “自域”与“共域”1n关注身边的问题n农村:农民收入的减少、税负的加重、基层财政的 空转、社会秩序的恶化、基层政权的腐败乃至黑 社会化、公共建设的凋零、空壳村的遍及、集体 抗争活动的增长n传统的司法,其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问题” ,而不是“分配权利”;其制度的终极价值取向是“ 实现和谐”,而不是“分清是非”n村民选举人选的确定不以是否体现民意和依照民 主原则选择而定,而是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对村庄 治理目标而定2l村庄面对国家的要求并非完全被动地响应,而是带着 自己的目的去实现与国家的“合谋”,村民自治虽然悖 论性地趋于国家的政策强制,但村庄对此的确有一套 相对自主的反应机制l村庄政治只是一部正式精英运用各种策略谋取权力操 纵草民的戏剧如果说村庄精英关心的是面子和权威 的话,那么,普通农民关心的就是生存机会的扩展l村庄社会关联,村民选举中的竞争在村庄层面上不是 理论家们所说的民主意识的觉醒,而是一直就有的村 民间地位、利益、面子竞争过程的一部分,这种竞争 由于依照法律确定的规则而具有了一些新的形式,但 这并没有改变这种竞争的村庄本意3l阻截叛逃巨贪l为什么说外逃官员腐败案是“叛逃性腐败案”?就是因为这类腐败分子是“真正的盗窃国家财富的国贼”,尽管这样的人披的是共产党的外衣,然而压根儿就不是共产党人,亦根本不是共产党的“同路人”,而是始终包藏窃取国家财产祸心、处心积虑地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攫取人民财富、早就是有计划、有预谋地将腐败财产转移他国,一有“风吹草动”就逃往他国,彻底背叛祖国,背叛人民。
4l案值为数亿元“叛逃性腐败案”的暴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原因呢?与以下几个特点有关:¡这是一个“以某个高层官员为头子的集团性腐败案”,都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实权派”,无人敢监督、能监督;¡采用“利益均沾原则”,将“腐败集团”内的人的口封得死死的;¡上有厉害的“保护伞”,因而普通干部对其的监督、揭发统统都被“权力性封杀”;¡“集团性腐败案”往往带有家族性特点,带有“血缘性”,因而其“结构”更紧密,更难破;¡“集团性腐败案”的“关系网”非常厉害,甚至一直延伸到反腐败机构的上层,因而上层还来不及动手,这些腐败官员往往就能拖家带口出境叛逃他国了 5l“农村圈地运动”中的腐败;l国有企业所谓“改制”中的腐败;l城市拆迁中的腐败;l大型工程中的腐败;l城市开发区中的腐败;l位高权重的卖官买官腐败等等6l只靠一个人的腐败无论如何不行的;l没有位高权重的“第一把手”参与是无论如何不 行的;l没有几个“关键部门”的“大联合”是无论如何不 行的;l没有“大资金”输入的“权钱交易”是无论如何不 行的l这几个特点一“结合”,就有了社会转型时期出 现的“权力资本腐败”现象它的出现,将中国 的腐败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水平。
7l原因:¡这些外逃的贪官一般都是“高智商”的,他们巧妙安排的外逃 时间一般准备至少要用一年以上的时间,对此,我们是缺 乏各种准备的;¡贪官们选择逃往目的地的一个“基本标准”:即他们的出逃地 是一些没有和中国签订引渡条约的国家,对此,真让我们 有点不怎么好办;¡腐败官员在外逃之前已经做了各种准备:“假的真护照”和大 量的腐败金子,使他们有条件在非移民国家(甚至在深山老 林)藏匿起来;¡国家国情不一样,腐败分子利用当地的国情来与我们的国 情展开“合法的斗争”,赖昌星腐败案即是如此;¡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没有能适应新的情况进行“审时度势 的修改”,如国际通行的“死刑不引渡”原则和“双重归罪”原则 ,我们就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国内现行制度中特别是金融制度中还存在大量的漏洞,因 而腐败官员能轻而易举携带巨额金钱出逃8l针对贪官外逃的“聚敛财产、海外安家、资产转移 、择机出逃”等几个基本程式,可以采取以下几条 措施:¡不让权势官员“插手”大型工程领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 们远离“金钱源”;¡狠抓金融系统的反腐败斗争和金融制度建设,做到像联合 国的高官一样,权很大,却是一分钱都拿不到;¡“注意”、“留神”问题型高级领导干部的“海外子女”和“海外 夫人”的动向(如子女留学、亲属移民、开办海外公司等等) ,尤其是“注意”、“留神”问题型高级领导干部的出国护照 的管理问题;¡尽快地、再次地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列入法制建设范畴 ;¡尽快制订《反洗钱法》,当前要狠狠打击“地下钱庄”;¡加快与他国的引渡问题的双边谈判;¡如何使国内法律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兼 容匹配,如何弥补刑法与该公约的距离,亦是我们社会必 须加快建设、考虑的重要内容。
9中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国不可一日无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位卑未敢忘忧国10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层累的历史 奴隶制残余 封建制残余•妥协的历史 •冗官与缺官•秩序社会•官民关系 二元对立 边缘与中心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教化性管理与强制性管理•人的因素,不仅仅停留在制度研究的层面11•诗、书、礼、乐、易、春秋•齐(辕固)鲁(申培)韩(燕人韩婴)毛( 鲁人毛苌)•虞、夏、商、周•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礼、法 人性善恶的辨别•其他途径•利己、利他;同情、自私12•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管理相对呈现 出有序状态,一方面官方和民间各自积极致力 于自我领域(“自域”)内的社会管理,另一方 面,二者又都积极谋求在共同参与管理的领域 (“共域”)的社会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尽 管官民间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但 因为“自域”和“共域”内都存在克服这些矛盾和 冲突的机制,如民助官治,或民纠官弊,或官 易民俗,导民向善,故在一定时期或一些地区 能够形成官民协调共治的景象• 关键词:明清时期 东南区域 社会管理 自域 与共域 官民关系 13•一、 导语• 人类社会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出现之前,各种民间社会群体执行着自我的管理,人类社会的演进往往先产生氏族、家庭、家族,然后才产生国家。
国家对社会的渗入还常常是逐渐实现的在国家渗入之前,社会多已呈现出一定的秩序状态那些氏族、家庭、家族也已经制定了一些约束其成员的原始规范,尽管大多并没有形成文字民间社会曾覆盖过全部社会管理领域,但这种控制是初步的,并且需要有血缘、地缘和利益的纽带不同血缘、地缘或利益纽带间的矛盾有时只有通过战争等暴力手段才能得到解决 14进入文明时期,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专门 形式出现了国家的元首以天子的身份开始凌 驾于社会公众之上,殷人就沉迷于天命,商纣 王则坚信“我生不有命在天”周公有鉴于商灭亡 的教训,已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开启了中国 古代政治中重视“德”的传统;他非常重视民众的 意向,主张对待民众要像对待自己幼小的儿子 那样关爱保护明德慎罚”、怀保小民是周公治 国的根本原则,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仁 政”思想实际上导源于此国王应作为民之父母 ,负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微不至15•官民之间各自在社会管理管理中到底扮演着 什么样的角色?到底应该建立和保持一种怎 样的关系?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用行动和 思想做着不同的回答明清时期,社会管理 中官民既有区分,又有合作,乃至逐渐衍生 出“官民相得”的政治文明传统,尽管官民间的 相互争斗乃至对抗仍多有存在,但协调共治 的主旋律却一路唱响。
16“自域”与“共域”•一般认为:早先的原始规范 是社会秩序维持的根据,国 家管理尚未达致等国家力 量渗入之后,原始规范就要 收缩其管理范围,给国家管 理以一定的空间杜万华先 生说:“自从国家产生以来 ,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就成 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间社 会的相对独立性有时因政治 国家的过分干预而降低,有 时则因政治国家对民间社会 的干预放松而增强,无论增 强还是降低,民间社会的相 对独立性始终是存在的 17•明清时期,尽管中央集权不但加强,但民间社会仍然保持了较大的空间于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中,有官民均可发挥作用的管理领域,如赋税的摊征、水利活动的开展、教育事业的建设等我们姑且称之为“共域”,同时也有官民各自开展自我管理的领域,我们姑且称之为“自域”,包括官方的“自域”和民间的“自域”官方自域包括宫廷活动规范、官吏往来规范,通常所说的“礼”如吉、凶、军、嘉、宾礼较多地属于官方管理的自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8v世卿世禄制v察举、征辟制度v九品中正制v科举制度v选人制度(择贤、防弊)v制度往往成为一种理想v逃避政治有时成为一种高尚v官员的频繁更换与回避制,强化了地方绅士 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
19v按中国古代”君临之术”的理论,君主应该以六柄、 四位、七术、察六微、两手等,作为驾驭国家机 器、驱役全国臣民的手段所谓六柄,即:生、杀、富、贫、贵、贱所谓四位,即:文武、威、德所谓七术,即:众端参观、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 听责下、疑诏诡使、挟智而问、倒言反事所谓察六微,即:权借在下、利益外借、托于似类、 利害有反、参疑内争、敌国废置所谓两手,即:刑、德20v上述手段只是君主单方面的驾驭之术相对于臣民 而言,“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 ”态臣对内不能够统一人民,对外不能抵御敌人入 侵,但是会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善于博得君主的 宠爱篡臣上不忠于君主,下则善于在人民中骗取 声誉,不顾公道法律,结党营私,专事迷惑君主、 谋取私利功臣对内能统一人民,对外能抵御外侮 ,人民喜欢,百官信任,还能上忠于君主而不疲, 下爱百姓而不倦圣臣对上能够尊敬君主,队下能 够爱护百姓,所施行的政策法令和教化措施,人们 都愿意遵守;能够十分迅速地应对突发事件,从容 地对待变化无常的情况,处处遵守法度21v管子分法、饰、侵、谄、愚、乱、奸等七类 对君主不利的臣僚v荀子分态、篡、谄、顺、功、忠、谏、辅、 圣等九种臣僚。
v唐代赵苏将臣僚分为正、邪各六类:圣、大 、忠、贞、直,是“六正”之臣;具、谀、奸、 谗、贼、亡国,是“六邪”之臣v良臣、拂臣、诤臣、社稷臣和国贼等等22v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皇权,有效地控制 各级官员,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 推行“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 的治官之道,逐步建立了相当严格的官员政 绩考课制度 v古代的考课,又称为考绩,是对在职官吏的 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我国古代对职官 的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以来,这 种政绩考课制度已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 宋、明清等朝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官吏政绩考课制度23v政绩考核的内容与标准 v早在西周时期,就实行了一些初步的考课制 度《周礼》记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 其治,受其令,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 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具体考核内 容,“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 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条考课标 准都很抽象,难以执行 24v唐朝制定了考课的法规,主要有“四善二十七 最”和“四等法”,唐代的考课已经制度化、法 律化所谓“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 、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是对全体官员提 出的个人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的共同要求。
所谓“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权的不同,对 官员个人才干、工作成绩等提出的二十七条 具体要求,如: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 为选司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 ,为仓库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扰,奸滥不 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殖,蕃息 滋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清肃,城 隍修理,为镇防之最,等等 25v政绩考课的方法及机构 v政绩考课制度的特点 一是这些政绩考课制度是以“皇权为本”,以 是否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与封建 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与劳动人民的利益 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因此这种官员的政绩 考课、监察制度在阶级利益上是相当偏狭的 26v二是这些政绩考课制度是封闭、专制式的考核制度 封建社会实行的是高度集权专制,是人治,政绩考课 是在封建官僚集团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