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屈菜的最新研究进展.doc
7页白屈菜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席医学网 2010年01月27日 18:04:57 Wednesday 223作者:白冰,张文娓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加入收藏夹 【摘要】 白屈菜是一种有着很高开发前景的新型药用植物,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白屈菜的了解,从植物形态、成分研究、提取工艺、临床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全面综述了白屈菜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 白屈菜;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临床药理白屈菜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咳之功用于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皮炎,毒虫咬伤本文主要从白屈菜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状,土黄色茎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乳汁叶互生,1~2回单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全裂片2~5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顶端裂片广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
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苞片小,卵形,长约1.5毫米,花柄丝状,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花柱短蒴果条状圆柱形,长达3.5厘米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杨瑞林[1]等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西霍山罂粟科白屈菜属白屈菜等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白屈菜花粉粒长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纹饰为细网状纹和颗粒状纹的复合纹,花粉粒的萌发沟均为三沟 2 资源 罂粟科Papaveraceae白屈菜族Chelidonieae植物全世界共8属23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我国产6属约11种,全国都有分布,尤其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民间全部供药用[2] 3 化学成分 白屈菜含多种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非生物碱及生物碱两大类 3.1 非生物碱类 包括白屈菜酸(ehelidonic acid)、白屈菜醇(ehelido-niol)、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甲胺、组胺、酪胺(tyramine)、胆碱、二十六烷醇、皂苷、黄酮苷、强心苷、挥发油、维生素等。
3.2 生物碱类 3.2.1 苯骈菲列啶型:包括4个结构类型:(l)六氢苯骈菲啶:白屈菜碱(ehelidonine)、白屈菜明碱(ehelamine)、白屈菜定碱(ehelamidine)、a-高白屈菜碱(a-homoeheli-donine)、氧化白屈菜碱(oxyehelidonine)、甲氧基白屈菜碱(methoxyehelidonine);(2)二氢苯骈菲啶:二氢白屈菜红碱(dihydroehelerythrine)、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二氢白屈菜玉红碱(dihydroehe-lirubine)、二氢白屈菜黄碱(dihydroehelilutine)、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6-methoxydihydroeheleryth)、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methoxydihydrosanguinarine)、N-去甲基二氢氧化血根碱(N-demethyldihydrosanguinar-ine)、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3)苯骈菲啶季铵碱:白屈菜红碱(eheleryth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玉红碱(ehelirubine)、白屈菜黄碱(ehelilutine);(4)二聚二氢苯骈菲啶:白屈菜默碱(ehelidimerine)。
3.2.2 原托品型:原鸦片碱(protopine)、别隐品碱(al-loeryptopine)、隐品碱(eryptoplne) 3.2.3 原小檗碱型: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碱(eoptisine)、斯库来碱(seoulerine)、紫荃萨明碱(eorysam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eoptisine) 3.2.4 阿朴菲型: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4 提取方法 白屈菜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索氏提取、搅拌萃取和超声波萃取、超临界萃取、微波辐射技术提取方法等[3]另有报道,刘拉[4]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白屈菜的提取工艺以总生物碱得率为指标,确定白屈菜最佳提取工艺为:取白屈菜切成小段,加6 倍量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 次,每次2h,经验证,该最佳工艺比酸水提取法好并通过动物药效学比较了白屈菜醇提取液和酸水提取液的镇痛作用,结果醇提取液优于酸水提取液,综合比较,白屈菜提取工艺采用醇提取较为合理 5 含量测定方法 白屈菜的含量测定方法起初是以总碱作为指标,近些年开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一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现将白屈菜的含量测定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5.1 容量法 Porebski[5]利用生物碱可与碘形成复合物沉淀,沉淀用甲醇溶解,游离出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也可用非水碱量法,龙胆紫为指示剂,以高氯酸在二氧六环溶剂中滴定总碱量 5.2 层析法 Grabarezyk[6]提出纸层析法(PC)分离测定白屈菜碱scholz等人用硅胶板,先后用2种溶剂系统分离白屈菜碱、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刮下斑点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其含量 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张晓峰等[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根据白屈菜碱和原阿片碱的光谱图进行选择,确定285nm为最佳检测波长流动相用1%三乙胺溶液-甲醇(33:67),使用ODS柱,能使样品中白屈菜碱和原阿片碱得到较好的分离,能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标准刘素彦[8]采用Agilent C18(50 mm×2.1 mm,5μm)分析柱,以乙腈-0.75%醋酸水溶液(30∶70,V/V)为流动相,选择离子(SIR)检测方式:以白屈菜碱为内标物,准确测定静脉给药后犬血浆中白屈菜红碱的浓度李晓蒙等人[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测定博落回药材不同器官的白屈菜红碱含量。
色谱条件:DiamnosilC18 柱,以乙腈-0.2%磷酸(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8nm安彩贤等人[10]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果博落回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25∶75),检测波长:270nm,流速1.0ml·min-1实验结果表明,此法为测定小果博落回中生物碱含量提供了准确、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曲彩红[11]采用Diamon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钾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90nm测定方法稳定、结果准确,可作为白屈菜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韩海[12]建立胃痛舒胶囊中有效成分中原阿片碱和白屈菜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以Shimpack ODS柱(4.6 mm×250 mm,5μm)为分析柱:甲醇-1%三乙胺溶液(65∶35)为流动相;285 nm检测梁广华[13]以1 mol/L庚烷磺酸钠-乙腈(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2 nm,制订了两面针中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氯化两面针碱的HPLC测定,用于两面针的质量控制。
6 临床、药理作用 6.1 抗炎抑菌作用 陈旭等人[15]研究白屈菜红碱对伴放线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白屈菜红碱的乙醇溶液对Aa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95.3μg/mL,低于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780μg/mL),可见白屈菜红碱对牙周致病菌的作用可能要强于致龋菌程睿波[16]等人研究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作用具有抑制作用,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防龋应用前景 6.2 抗肿瘤 Chmura[17]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白屈菜红碱对9种肿瘤细胞(HT29、MCF7、MCF7ADR、DaOY、SQ20B、SCC61、JSQ3、SCC35、LnCaP)显示细胞毒性宗永立[18]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来检测白屈菜红碱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时,发现白屈菜红碱质量浓度为1.5μg/mL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24 h,其抑制率就达到26.65%,且白屈菜红碱促使细胞凋亡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药物剂量依赖性、周期选择性白屈菜红碱 (chelerythrine)是一种蛋白激酶C ( PKC)选择性抑制剂[19],文献报道其可通过PKC途径抑制细胞凋亡[20]。
中药治疗肿瘤[21]因毒副作用较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对胰腺癌细胞Panc-1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22] 6.3 祛痰、平喘、止咳 白屈菜总生物碱(TACM)可明显提高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阈电压,表明其对多种咳嗽模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证明,TACM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泌量,提示TACM有一定祛痰作用由于TACM可明显抑制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初步推断其镇咳作用可能是中枢性的TACM同时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而且资源丰富,因此,TACM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药物[23]此外,TACM可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P<0.05),减少抽搐跌倒动物数;明显增加肺支气管的灌流量(P<0.05);松弛离体完整气管平滑肌,并可抑制组织胺收缩气管平滑肌效应,再次证明TACM有显著的平喘作用[24]结果:白屈菜总生物碱增加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可明显的延长小鼠和豚鼠引咳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明显提高猫致咳阈电压,并持续3h以上,也证明了白屈菜总生物碱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25] 6.4 镇痛作用 白屈菜碱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主要是外周性的,不被吗啡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所拮抗[26]。
6.5 其他作用 张文斌[27]等人对白屈菜红碱逆转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屈菜红碱可抑制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对糖尿病心肌病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石丽君[28]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蛋白激酶C(PKC)选择性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T)对PC12细胞上乙酰胆碱(30μmol· L-1)诱发电流(IACh)的影响研究表明CHT对PC12细胞TACM有快速抑制作用,此作用与抑制PKC无关,而可能是一种新的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白屈菜鲜株提取液能有效治疗足癣,总有效率达78.8%,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29] 7 展望 近年来,白屈菜作为一种新药开发前景可观,在很多药理方面均有研究,尤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多,但目前研究只限于药理研究,临床报道很少,这一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化学方面,其有效成分质量控制方法逐渐完善,为今后药物及制剂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白屈菜在我国分布极广,资源丰富,是一个很有开发前途药用植物 【参考文献】 [1] 杨瑞林,魏学智,毕润成.山西霍山罂粟科植物花粉形态[J].广西植物,2003,23(3):231- 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