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CT检查技术.doc
21页第十五章 CT检查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CT图像由于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和特殊的诊断价值,在病变的显示和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上均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已作为医学影像检查的常规手段可用于中枢神经、颅脑与五官、颈部、胸部与心脏、腹部、盆腔、骨骼与肌肉等全身各脏器的检查适应于全身各部位的外伤性病变、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先天性病变、变异性改变、骨质性病变、退行性病变、血管性病变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对临床疾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预后评价,治疗方案的确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禁忌证CT扫描检查一般没有特殊的禁忌证除非危重病人、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但经临床处理后仍可进行扫描检查二、扫描程序 1、输入患者的资料 2、患者体位处置 3、扫描前定位 4、扫描 5、照相和存储三、扫描方法1、普通扫描 又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是指血管内不注射对比剂的CT扫描常采用横断面扫描和冠状面扫描,普通扫描的层厚和层间距常采用10mm,特殊位置采用5 mm或3 mm2、增强扫描 经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目的是增加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增强扫描能动态观察不同脏器或病灶中对比剂的分布与排泄情况,发现平扫难以发现的小病灶、等密度病灶或显示不清的病灶,以及观察血管性病变。
对比剂的用量一般按体重的1.5~2.0ml/kg计算,儿童用量酌减CT血管造影用量为100~120ml,流速3.0~3.5ml/s常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团注法,即以2.5~4.0ml/s的流速将 80~100ml的对比剂快速注入,注射完后开始行增强扫描,其特点是血管增强效果明显,常用于螺旋CT的多期扫描;另一种是静脉快速滴注法,即以1.5~2.0ml/s的流速将 100~120ml的对比剂快速滴注,当注入一半左右时开始扫描它的特点是血管对比剂浓度维持时间长,但强化效果差,不利于时相的选择和微小病变的显示3、特殊扫描(1)薄层扫描 是指扫描层厚小于5mm的扫描,一般采用1~5mm目的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观察病变内部细节以小病灶 (2)重叠扫描 指层间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部分重叠的CT扫描如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7mm,相互两层面就有3mm的重叠重叠扫描的目的除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使图像更真实的反映病灶外,关键是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3)延迟扫描 指注射对比剂后,等待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再行扫描的一种CT检查方法延迟扫描时间,依据组织和病变的性质而定CT检查时,大部分肝脏病变都需要延迟扫描,如血管瘤、小肝癌、肝腺瘤,以及局灶性肝内结节增生等。
不同的病变表现出不同的延迟特点,如血管瘤表现为“两快一慢”,小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等等4)目标扫描 又称靶扫描或放大扫描,是对兴趣区进行扫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使兴趣区组织器官图像放大,图像空间分辨率提高常用于组织结构小的器官或病灶,如垂体、内耳、肾上腺和肺内的孤立结节等5)动态扫描 指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某一组织器官进行快速连续扫描,扫描结束后再重建图像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动脉早期、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晚期等不同时相的强化图像6)高分辨率CT扫描 通过薄层或超薄层、高的输出量、足够大的矩阵、骨算法和小视野图像重建,获得良好的组织细微结构及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的CT扫描方法,称为高分辨率CT主要用于小病灶内部结构的细微变化,例如观察骨的细微结构:内耳耳蜗和中耳听小骨等;观察肺内的细微结构及微小的病灶:早期的间质改变和各种小气道病变,如肺部的弥漫性间质性、结节性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症7)定位扫描 即定位像,根据申请单上的病史及体征,确定扫描范围,然后根据检查部位,选择相对应的定位像,获取正位或侧位的定位像,再根据定位像的显示部位和影像信息,有目的、有步骤地确定扫描范围8)放大扫描 为了获得高清晰、足够大的扫描图像,在常规的扫描技术中,常采用几何放大和变域放大技术: (9)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的原理是经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组织的过程中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连续扫描,而后利用灌注软件测量所获得图像像素值的密度变化,并采用灰度或色彩在图像上表示,最终得到人体器官的灌注图像。
10)心脏门控成像 目前,4层螺旋CT对心脏的检查成像是采用了前瞻性的ECG触发和回顾性的ECG门控两种方法前瞻性ECG触发是根据患者心电图R波的出现预先设定一个延迟时间然后曝光扫描,心脏容积数据的采集是用了序列扫描的“步进、曝光”技术;回顾性ECG门控技术,心脏容积数据的获取则是采用螺旋扫描连续采集全部心脏的容积数据,同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供回顾性重建时选择16层螺旋CT机,一次旋转能同时得到16层图像,旋转一圈时间小于0.5秒,检查时间也大大缩短,而且无论是纵向还是时间分辨率都有进一步的改善而眼下的64层CT和双源CT的临床应用完全解决了心脏和冠脉的成像11)CT导向穿刺活检 在常规CT扫描基础上,确定出病灶位置,然后在病灶区所对应的体表表面,贴上进针的体表定位标志,并在此区域选定适当的层厚和层间距平扫几层,找出病灶的中心层面所对应的体表标志的进针点根据CT图像的处理软件,确定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随后按此深度和角度进针,进针完毕后,还需在进针点再扫描1-2层,以观察针尖是否到位12)低剂量扫描 指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螺旋CT的扫描参数,既能清楚又降低X线球管的消耗,又降低了病人的X线的剂量。
该方法主要用于肺癌的高危人群的普查,它对肺内段与亚段支气管以及肺内结构的变化的显示特别清晰四、病人准备 CT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CT检查前,患者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2、被检查的患者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3、对患者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5、对于不能合作的患者,如婴幼儿、昏迷的患者,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见各章节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患者,作必要的呼吸训练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7、需要作增强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8、对于作腹部检查的患者,须根据检查的需要,事先作好口服对比剂或水等的准备另外,检查前一周内,做过食管、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患者不能作腹部CT扫描,以避免肠腔内遗留的钡剂影响CT扫描。
9、做盆腔扫描检查的患者,还需提前一天作好口服对比剂的准备,需特别注意服用的方法、时间和剂量等注意事项10、患者家属非特殊情况下不要滞留在扫描室内,避免辐射线的照射五、CT扫描注意事项 1、病人的准备 (1)CT检查病人应先更衣、穿鞋套,病人陪伴也需穿鞋套,以防灰尘带入机房2)不合作患者, CT扫描前应作镇静或麻醉处理3)需增强扫描的病人,在排除碘过敏及其它高危因素的前提下,常规做碘过敏试验,并保留静脉通道2、认真阅读申请单 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根据临床要求确定检查部位,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3、确定扫描参数 根据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临床要求确定扫描参数4、急救物品的准备 CT室应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在病人发生对比剂过敏或其它意外情况时急救2009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56)中级《专业实践能力》(4)第十五章 CT检查技术第二节、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一、颅脑CT扫描技术(一)适应症 CT最早用于颅脑检查,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二)扫描技术常规扫描有平扫、增强扫描,特殊扫描有CT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扫描方式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横断位也称轴位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眉线和听眶线听眦线是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头部CT检查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听眉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显示;听眶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上部,显示较好1、CT平扫(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横断位扫描为常规扫描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扫描体位须作适当矫正2)扫描基线:听眦线3)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4)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普通CT的层厚10 mm ,层间距 10 mm ,层数10~12层;多层CT可用较薄的层厚和层间距,如8 mm×8 mm或9×1.5 mm ,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2)冠状位扫描 患者体位有颏顶位和顶颏位颏顶位是把扫描头架换成冠状位头架,病人仰卧于扫描床上,肩背部垫高,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可能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顶颏位是病人俯卧于扫描床上,两手平放于胸侧,两腿伸直,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X线与被检部位垂直,扫描范围包全被检部位,层厚与层间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5mm头皮下软组织病变,首选冠状位扫描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处用胶布固定一小橡皮,避免遗漏病灶2、增强扫描技术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60秒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6~8分钟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的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三)后处理技术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颅脑CT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100HU,窗位35HU左右颅底、内听道病变;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必须加摄骨窗骨窗的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500HU耳鸣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
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二、鞍区CT扫描技术(一)适应症(1)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需进一步定位和定性诊断者,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如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等3)垂体瘤术后复查4)鞍区其它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二)扫描技术1、横断位扫描 鞍区CT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s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须加作常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