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安娜卡列尼娜.docx
3页我眼里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 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又是整部小说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众所周知,俄罗斯妇女 命运的问题,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安娜的形象 又正好代表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的重大艺术成就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 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 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不过,如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我觉 得“一千个读者也应该有一千个安妮•卡列尼娜”(一) 作者笔下安娜•卡列尼娜的美安娜是一个贵族妇女,作者赋予她以极大的魅力,文中用了一系列“迷人的” 字眼,来形容安娜的娴雅动人和朴素自然作者从多个方面对安娜的美进行了诠 释,这种美集聚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首先,文中作者直接描绘了安娜的肖 像和服饰的美,如:“看上去好象老象牙雕成的咽喉和肩膀,和那长着细嫩的小 手的圆圆的肩膀”等等;其次,作者主要透过作品中许多在性别、年龄、经历、 品德、处境、跟安娜的关系、对安娜的态度各不相同的人物的观察,特别是感受 来写安娜的美;接着,作者又通过列文描绘了安娜为了巩固自己在生活中随时都 可能失去的生存权利而故意表现出来的有点妖媚的美,如:安娜以“迷人心魄的 眼光凝视着”列文,以“美丽的千变万化的面孔”面对着列文,使列文不由地在 内心里赞叹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 人!”渥伦斯基是“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同时,又“非常有钱、 漂亮、又显贵的亲戚,自己是一个皇室的侍从武官,而且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和 蔼的男子”,当他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迷上了她,之后又开始关注安 娜,展开对安娜的疯狂的爱,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娜身上所透露出的美得所在。
后 来渥伦斯基的母亲虽在上流社会混了一辈子,出奇的风流,但是也曾一再说安娜 的美,一再说安娜“可爱极了”,“迷人得很呢!”文中提到过她曾对安娜表达过 由衷的热爱:“我可以和你走遍天涯,永无倦意你是那样一味逗人喜欢的女人, 和你一道,谈话愉快,沉默也愉快小说中的吉提深爱着渥伦斯基,而渥伦斯 基深爱着安娜,简言之安娜成了吉提的情敌,可是,吉提却任然被安娜所具有的 “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吸引,她“她愈来愈叹赏她”,不由自主地审视着,感 受着安娜的美,她感觉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 界,那世界是吉提所望尘莫及的”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突出了安娜的外在和内 在的美,安娜的美是串联《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一条重要绳索,把小说 中零碎的、散乱的部分完整的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安娜的美,就不会有安娜与渥 伦斯基的爱情,就不会有卡列宁家庭的分裂,就不会有上流社会对安娜的嘲笑讽 刺,就不会有安娜的痛苦,就不会有安娜的精神分裂,卧轨自杀没有安娜的美, 一切的一切,就不会发生,内心深渊中的痛苦将永远沉睡二)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学了托尔斯泰的作品,让我结识了安娜•卡列尼娜,但是对于安娜•卡列尼 娜这个人物,我却曾抱有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这种矛盾的情感源于我对安娜•卡 列尼娜的爱情的看法。
我曾憎恶过她,同情过她,但当我真正对此作品有所了解 的时候,对作者所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的时候,对当时统治阶级有所了解的时候, 此时的我却又对安娜充满着佩服和敬意起初对安娜产生的憎恶、同情之感,源于安娜的出轨,对婚姻的背叛、对丈 夫的不忠以及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我感觉她不是一位合格的妻子, 更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她放弃了行使这两项义务的权利,单单是为了追逐自己 所谓的理想的爱情她放弃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放弃了安稳的家庭,放弃了深爱 着她的儿子,当看到她被外人指指点点、嘲笑讽刺的时候,她面临家庭分裂、失 去见儿子权利的时候,别渥伦斯基抛弃变得精神分裂的时候,我同情过她,是的, 她的内心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压力,但是我又感觉到她这是自讨苦吃、 自作自受,是她自己自愿走上这条道路的,而并非别人所逼对她产生这种看法, 仅仅是站在常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仅仅是一种对安娜卡列尼娜感性认识的诠释, 仅仅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我不得不承认,对她产生这种看法,仅仅是因为还没有 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从憎恶、同情到对安娜的佩服、敬意,是我再次品读这部 作品的时候,这次的品读,并非停留在作品的表层,而是对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上 的全面认识。
真的是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此刻我对于安娜走上这条道路而 感到佩服,是安娜的那颗坚定的心,使她毫不犹豫,毫无牵挂的选择了这条道路, 是她的那份执着、勇气使她迈向这条道路,她承受着外界各个压力和内心压力的 侵蚀和摧残安娜的一生是不幸的,在她十七岁时,就由姑妈作主将她嫁给了一 个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安娜压抑着内心的强烈的感情,与卡列宁过了 八年的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安娜热烈真诚的性格与这个只为追求功利、极端虚 伪的卡列宁是格格不入的在安娜和他生活的这八年里,她看透了卡列宁的丑恶 灵魂,她说:“他不是人,是一架官僚机器他对他的妻子没有爱情,只是把他 的妻子当做装饰自己社会地位的门面而已后来在彼得堡的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相 遇,使她对爱情的希望之火又慢慢复燃,刚开始她是处在矛盾的心情中,她喜欢 渥伦斯基对她的这种爱的追求,但是又要压制自己内心的情绪,表现出冷淡,但 是在渥伦斯基的强势猛追下,她的内心多么希望爱情的滋养,她接受了渥伦斯基, 她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去享受爱情的幸福的安娜对待爱情是严肃的,她说:“我 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爱)就正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了解的 因此,她后来十分恐惧失去渥伦斯基,她把所有的希望与爱都给了渥伦斯基。
安 娜勇敢地追逐着爱情,但是渥伦斯基的软弱和花心,以及当时社会的压力,注定 安娜的爱情是个悲剧,她的单枪匹马,她的微薄的力量,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三)命中注定——安娜的卧轨自杀在车站,安娜看见卧轨身死者的惨象时说:“这是不祥之兆”,后来“她想起 这个来就不愉快她总觉得那好象和她有点什么关系”,作者并不是毫无目的的 写这部作品,它其中的每句话都预示着些什么,这与后来安娜卧轨自杀提供了隐 形线索安娜的死是命中注定的,在安娜选择与渥伦斯基相爱这条道路时,就已 经预示着她后来的悲惨结局她选择的道路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相背离的,是不被 当时人们所接受的,因此她的结局也只能是悲惨的,尽管她的勇气、执着的心令 人万分佩服文中有很多地方预示着安娜的悲剧结尾首先要明确的是安娜的认 为能寻找到真正的爱情,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渥伦斯基的身上,这一点就是荒谬 的、理想化的,因为当时社会里根本就不允许存在真挚的爱情,怎么会存在逆规 律而行允许个例呢?如:一个贵妇人所说的安娜“所做的是所有的人……都偷偷 摸摸做的”,而安娜的“罪过”恰恰是把偷偷摸摸的事撕破给人看第二,当时 阶级统治不允许有个性解放,而安娜形象的鲜明特征恰是个性解放的色彩。
她不 屈从于旧道德,不向恶势力妥协,她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极端藐视这个社会虚 伪的法律,宗教和道德观念,她的叛逆正是她鲜明个性的体现贵族把安娜排挤 出上流社会,侮辱她,伤害她的人格但安娜并不屈服,一直勇敢地公开盛装出 入上流社会安娜的叛逆,是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间接地也是对上流 社会做人标准的一种否定在安娜的心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 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人格、有尊严、有感情的人我 们可以看出安娜的思想的进步性,安娜要求人人平等、个性解放的先进性她在 虚伪的上流社会里挣扎,她快要被那污浊肮脏的空气所窒息,她极力需求新鲜氧 气的注入,于是她天真地认为爱情是她解放的出路,也是她的唯一依靠她和渥 伦斯基的爱情就犹如昙花一现,虽美但短暂,渥伦斯基对于她的爱,只是出于安 娜拥有美丽的皮囊以及可以满足他欲望的工具罢了一个精神丰富,一个感情浅 薄,一个有持久真挚的爱情,一个只有瞬息即逝的冲动,这种精神世界的差异就 铸成了安娜命运的悲剧结局文章中写道,安娜坐在奥布拉洛夫卡车站的月台椅 子上的独白,就是她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他从我身上得到了他所要的一 切,现在他却不需要我了。
我的爱情是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了,他呢,却越 来越冷下去了……螺丝钉已经松啦我一定得解脱这一烦恼,至U那、到那路轨 当中去,我要惩罚他,解脱一切,解脱我自己••…”安娜之所以选择了死亡是因 为他对渥伦斯基爱的深沉,爱的疯狂,爱的无法自拔,而渥伦斯基却断送了她的 所有的爱的希望,他的有意或者无意无形之中刺痛着安娜那颗已经被摧残很久的 心,渥伦斯基给与安娜以希望,让安娜的心死而复燃,但是他又毫不留情的将之 以浇灭,使安娜痛之又痛安娜的死向我们揭示了整个俄国贵族上层社会的虚伪 与无耻,她的死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同时又使安娜的形象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 力量安娜追逐爱情的勇气和执着,是令人钦佩的,安娜敢于与当时上流社会反抗 的叛逆精神也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的,虽然我们会觉得安娜为了爱情选择卧轨 自杀结束生命不值和惋惜,但是换种角度思考,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的社会,承 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把爱情作为唯一生活支柱的安娜,面临爱情破灭的境况, 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吧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勇敢伟大的俄罗斯女性形象, 一个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