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影响.docx
7页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影响 程月 刘娟 范晴内容Reference:武汉作家群书写了“大武汉”的独特风采,为城市文学增添了不少个性色彩的东西池莉从1980年代的《不谈爱情》等到2000年的《生活秀》,不断记录着武汉市民的或烦恼或快活的生活细读池莉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与其他地域小说不同的是,池莉小说的地标书写并非虚构,而是真切的“武汉地域书写”本文将从池莉小说武汉地名书写及其影响来谈谈这种书写对读者接受的影响和意义Keys:池莉小说地域色彩武汉书写一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池莉小说,体现了浓厚的武汉地域特色,如方言“蛮”、“几”的使用、汉味小吃鸭脖、热干面等的展现,武汉小市民形象的刻画等,为当前的城市文学丰富发展增加了重要内容此外,小说里还有武汉许多真实地标地名,据统计,所有池莉小说中出现“吉庆街”138次,“水塔街”32次,“花楼街”31次,“江汉路”21次,“汉正街”12次,“六渡桥”6次可将这些地名分为四类1地标建筑类这类地点因地标性建筑或独有特色而得名典型代表水塔街、花楼街水塔街得名于街上的一座清朝光绪年间英国人主持修建的水塔花楼街是旧时汉口中心,曾是充满脂粉气息的风月之所《不谈爱情》中的吉玲出生于此,“武汉人谁都知道汉口有条花楼街,从前它曾粉香脂浓,莺歌燕舞,是汉口繁华的标志。
如今朱栏已旧,红颜已老,那瓦房之间深深的小巷里到处生长着青苔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花楼街始终弥漫着一种破落气氛,流露出一种不知羞耻的风骚劲儿本小说围绕生长于斯的吉玲与知识分子庄建非的爱情故事展开2历史人文类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较早通商开埠的城市之一,更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很多地名被烙上了历史印记,如黄鹤楼、古琴台、阅马场、首义路等《太阳出世》中赵胜天迎亲路线为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出发,上解放路,经由彭刘杨路到达阅马场,再转入首义路回到解放路读者跟随小说情节走完这一趟迎亲之路,仿佛重走了一遍革命之路还有《你以为你是谁》中,一片简易的工人宿舍凝聚着从新中国成立到九十年代工人阶级生活的变迁,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图画,折射出改革开放后城市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变化3地理环境类武汉“九省通衢”,江、湖印记已嵌入城市文化,如江汉路得名于长江、汉江小说里这些地名,向读者展示了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如《烦恼人生》中,主人公印加厚每天乘轮渡上下班,滚滚长江水,就像无尽的人生烦恼池莉曾谈到这部小说的影响:“《烦恼人生》发表之后,我乘坐去武钢的轮渡,被武钢的职工们认了出来,整条船一片欢呼,二楼的人们使劲跺脚与一楼呼应,有人当即为大家背诵《烦恼人生》的片段;在波澜壮阔的长江上,听着自己的小说被传颂,看着几百人向你扬起真诚的笑脸,太好了!”真实地名与贴近现实的故事情节,更有代人感,引发读者共鸣,拉近了大众与文艺的关联。
4风土人情类这类地名中蕴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有吉祥、安宁寓意,如吉庆街、永康里等吉庆街是武汉饮食文化的代表,《生活秀》向读者讲述了一位精明明能干的卖鸭脖女老板来双扬的故事吉庆街和武汉鸭脖由此更为熟知,成为汉味饮食文化的符号之一二真实地标书写的影响和意义“在当代城市文学的版图上,武汉作家群写出了“大武汉”[来自WW]的独特风采——池莉从1980年代的《不谈爱情》等到2000年的《生活秀》,不断记录着武汉市民的烦恼与快活、皮实与豁达细读池莉的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武汉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域小说不同的是,池莉小说的地标书写并非虚构,而是真切的“武汉”她深入江城的每一个大街小巷、港口码头,用文字记叙着市井里弄的家长里短,演绎着不同但又有几分相似的“生活秀”读者在阅读池莉小说的过程中,显然会受到真实地标的影响,下文就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池莉“汉味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意义和影响1接受过程的理论阐述美国学者艾格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作者、世界、作品和读者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把文学“四要素”结合在一起,它是文本意义得以呈现、并且获得扩展的具体过程。
当读者打开文学文本时,他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想象,使他获得了形象感,于是通过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和现象层,通过对这两个层面所呈现的描绘、比喻、象征、隐喻、形象等的理解和感受,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再创造的艺术形象,逐步展开他的接受过程2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意义和影响真实地标书写可以强化“艺术真实”池莉写“日常生活”,巧妙地将其定格在花楼街、水塔街、六渡桥、首义路、解放大道、阅马场等真实处所中一个个真实地名的连缀构成一张巨大的网,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张网中进行地名书写已经是对于故事真实性的强化,给读者一个想象依托,进而使得读者更真切地感受武汉的地域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为了探究该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前期走访,发现武汉普通市民对池莉小说等汉味小说和其他地域色彩浓厚的小说阅读量比大学生少,因此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兼顾不同地域、性别、学院、年级等,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有效问卷率为92.1%其中文学院学生为主,占比65.5%,其他院占比34.5%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前期走访,文献查阅,翻看资料等,可以得出池莉“汉昧小说”的真实地标书写给读者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透视市民生活,读者与小说人物产生共鸣。
池莉在创作时,依托一个特定的区域作为创作背景抑或叙事载体,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中的人们进行精神品质上的深入挖掘小说《她的城》中的故事发生在大武汉的街道小巷里,池莉揭开了潜伏在城市底层的小市民的生存图景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层武汉女人的辛酸与无奈,在阅读之时,武汉市民原生态的生活扑面而来,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从问卷可以看出,72.8%的文学院同学和51.7%的其他院同学表示,当来到汉正街、吉庆街等一些极具老武汉风情的著名地区时,会联想到池莉小说他们企图把自己放在那个环境中去体味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凸显地域色彩,使读者产生真实感、亲切感真实地标地名是池莉小说中展现地域色彩的重要表现,东湖的秀色、珞珈的青峦、琴台之遗韵、红楼之倩影,这些地方,极为著名激起读者强烈的探索,实地游览、访问的欲望《不谈爱情》中的男主人公庄建非,作者把他写作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某教授的儿子,据传,在当时甚至有许多人专程去武大文学院考证是否有这两位教授由于询问读者较多,武大文学院专门告知社会,我院没有这两位教授,纯属小说家的虚构故事缘起于男女主人公的一次武大樱花树下[来自wWw.LW5U.com]的邂逅,而至今武大樱花就是著名旅游景点,当季之时,游人如织。
2013年4月10日的《长江日报》曾经在《诗琳通公主来汉探访<她的城>》中,报道了“诗琳通公主走访在池莉小说《她的城》中提到的街道,如前进五路、三新横街、江汉路、汉口江滩等地点,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武汉风情,并希望池莉能够作为向导带她游览完小说里出现的地方同时,在问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约有70%的同学想去进一步了解真实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进行实地考察可见,池莉小说中的真实地标书写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探索、及实地考察的欲望由此可见,地域色彩浓厚的小说给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加深理解文本意蕴和阅读其他相关小说,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实地考察和探究的意愿沈从文的《边城》带来了湖南凤凰旅游热,那么池莉的汉味小说也可以成为武汉城市的宣传片,用文字的方式以其中的真实地标为线索,引领读者进行文化旅游探索因此,扩大池莉小说等汉昧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对于拉动武汉的“文化旅游”也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池莉“汉味小说”的真实地标书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形成对于“艺术真实”的强化和主题思想的升华;从调查问卷分析,真实地标书写凸显地域色彩,使读者产生真实感、亲切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甚至激起读者强烈的探索、实地考察欲望,对于拉动武汉的“文化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小结以池莉、方方等为代表的汉味小说为中国当代文学塑造了一座写实主义里程碑池莉的作品,写尽了小市民的悲欢离合,展示了武汉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情,读者可以从池莉小说文本中窥见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律动,本文受接受理论启发,从池莉作品中的真实地标书写的角度,从文本及传播学的角度对其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在当今对地域文化的日趋重视和发掘下,池莉小说中真实地标书对展示和传承地域文化,激发人们的实地探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为抛砖引玉之作,我们希望有力者能在此题上继续研究,以期获得更有益的见解Reference[1]池莉等著不谈爱情[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1:第232 233页[2]池莉著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第243 244[3]樊星“汉味小说”与“汉味文化”[J]文艺争鸣 2015年第4期[4]陈美兰,邹德清,试论批评思维的“一体”重塑——兼谈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开放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1988第12期[5]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189页,第273页[6][7][9]肖雅关于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影响的调查报告[J]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 [8]范婷婷,顾峰.诗琳通公主来汉探访“她的城”长江日报,2013年4月10日第12版(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