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
6页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编写:付尚军 审核:陈洪均、陈显平【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归整】 1、大气的受热过程:(1)示意图: 结论: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气温每升高100米下降0.6°C) (2)削弱作用(削弱白天最高温):反射——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吸收——CO2和H2O吸收红外光,03吸收紫外光;散射——蓝紫光最易被散射掉(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3)保温作用(提升夜晚最低温):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CO2和H2O越多保温作用越明显; (4)意义:减小地球昼夜温差,地表温度适宜的重要原因; 2、热力环流:(1)环流示意图: (2)结论:①近地面:冷/高压、热/低压;②近地面低压、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晴天);④等压线“高高低低”;③垂直方向——同一点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 (3)形成过程:近地面受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异 同一平面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环流 (4)典型案例: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①海陆风:a、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c、意义:调节海陆间水热差异;②城市热岛环流: a、成因:市区人口、工厂、交通工具众多,排放大量认为热、气温高于郊区; b、作用条件:微风或无风时体现明显;全天(昼夜)气流运动方向始终不变(原因:城区气温始终高于郊区) c、应用:植树、建绿化带公园等应建在城郊之间的环流内,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污染类工厂应建在城郊之间的环流外,以避免污染城区环境; 新城区应布局在环流之外,以避免交叉污染③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盆地或谷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1)影响风的几个作用力与风的关系: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决定风的原始方向和速度大小; ②地砖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南左北右),影响风向不改变风速;③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不改变风向; (2)高空中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砖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与其垂直;北半球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其垂直); (3)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与其呈45°夹角;北半球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其呈45°夹角); (4)风力大小判读:单位距离间气压差异越大、风力越强(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处、单位距离间气压差异越大、风力越强)【对点练习】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下图)。
据此完成3~4题3、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水循环 B.温室效应C.热力环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下图中所示地理现象的成因与上图所示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图甲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代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6、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7、有关低层大气增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地面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B.主要是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又将热量传导给空气的结果C.主要是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 D.主要是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结果读成都某月热岛(城市高温区域)现象示意图,回答8~9题8、图中城市( )A、气温从市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B、气温从城市四周向市中心逐渐递减C、四环以外没有任何热岛现象D、二环到三环之间甲处热岛现象不明显9、城市热岛区形成主要因为( )①热岛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逆辐射强②热岛区域植被覆盖率高,地面辐射弱 ③热岛区域生产生活废热排放量大 ④城市建筑规模的扩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A .abcd B. abdc C. badc D. cbad11、图中决定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A. a、d B. c、d C. a、c D. b、d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10月6日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单位:百帕)图”读图完成第12~14题图甲:14时图乙:20时12、图甲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 )A.1 004;1 006 B.1 006;1 008C.1 008;1 010 D.1 004;1 00813、在图乙中,上海市的风向是(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北风 D.偏南风14、在两图间隔的6个小时中,风力明显加大的是( )A.台湾岛 B.珠江口 C.黄河口 D.辽东半岛15、(思维拓展题)读沿50°N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从气压状况的角度分析,甲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 风,丁地吹 风。
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 ,原因是 4)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可能位于 (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右图中的哪个时段?(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变大或变小)(3)试在材料二(上左图)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17.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一 新民晚报2013年1月15日报道 近日,北京PM2.5达到六级严重污染,北京被称为雾都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态环境“赤字”,自然资本“透支”和人类生命服务支持系统的“负债”工业、交通污染是北京成为“雾都”重要原因材料二 左下图是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右下图是北京城市大气环流模式图1)观察图,说出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用箭头画出北京市的热岛环流示意图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中A、B、C三地中的______地,其对北京市环境治理的主要作用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中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地,该新厂址对北京市环境保护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参考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故C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夏季日温差约13℃,故D错。
第2题,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3.D 4.C 解析:第3题,白天沙石温度高,水温度低,夜间正好相反,可知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4题,图中③图所示地理现象为海陆风中的海风,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5.C 6.C 7.A 解析:第5题,a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小,原因是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③的影响第6题,低碳生活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起到减弱大气逆辐射的作用第7题,低层大气的增温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缘故8.D 9.C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知气温并非是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也并不从四周向中心递减,而且在二环、三环之间有许多高温中心,但在甲处无高温中心,热岛效应不明显第9题,城市热岛区的形成与热岛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产生废热多,地面建筑物规模大有关10.B 11.A 解析: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可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决定风力大小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
12.B 13.D 14.B 解析:第12题,根据等值线的变化规律可知,A处数值可能为1 006或1 008;第13题,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知,此时上海受高压控制,吹偏南风第14题,比较甲、乙两图可知,珠江口处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风力明显加大15、(1)低 ;高 (2)西北;西北 (3)乙地;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废气不易扩散 (4)温和多雨 ; 中山站 解析:从图中看出:甲地等压线向下凹,乙地向上凸,说明近地面甲地为一低压中心,乙地为一高压中心,甲地气流上升,空气扩散快,乙地气流下沉,废气不易扩散从气流状况看,丙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向,乙为高压(反气旋),其东部吹西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同样,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