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ppt
50页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 李 泉 2012-06-15,提 要 考察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语言教材已经改变了以名 家名篇为主做法,文化教材也呈现出古今兼顾的态势 本文主张,语言教材应着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及 其文化,并认为流传并影响至今的古代文化、当代社会 生活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被中国接受并影响至今的外 来文化,都应视作当代中国文化 文章举例探讨了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的得与失;强调 文化呈现不应抱着‘展示’和‘弘扬’的心态,而应秉 持‘平和、务实、超然’的心态并呼吁加强具有普世 价值的文化观念、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介绍一 引言 近30年来,几代汉语教师在教学和教材编写实践中,对中 国文化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参见张占一,1990;李铭建,1990; 赵贤州,1992;吕必松,1995;卢伟,1996;周思源,1997;赵金铭,1997;程棠, 2000;李晓琪,2006;张英,2007等),各类教材中“琳琅满目”的中 国文化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但是,宽泛化的文化融入、 文化呈现,目的为何,效果如何,理据何在?等等,都值 得检视和讨论在国际汉语教学快速发展对教材需求不断 增多的新形势下,更加有必要从理论到实践对教材文化内 容的选择、呈现和诠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 和拓展文化教学观念上的共识,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针对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的新情况,我们曾对文化 教学的定位和内容取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李泉,2010) 本文拟讨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呈 现原则和呈现心态,并进一步涉及文化内容的选择问题 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知 识文化、交际文化,理论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 以及当代中国国情,简言之,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也 包括当代文化乃至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一 文化内容呈现方式述评 根据对几十部不同时期各类教材的考察,可以看到: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就十分重视中国文化的体现、融入、介绍和揭示下面试分别例析迄今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选择与呈现的几种主要方式,并例示21世纪以来的相关变化 1.1 单项语言技能教材中的文化体现 主要指口语、阅读或听说等语言技能训练教材的中的文化体现这类教材的课文题材及其内容都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具体课文中有的也包含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所谓交际文化内容例如,《话说中国》(杜荣、Helen T.Lin等编,上册,外文出版社,1985;下册,华语教学出版社,1990)是一部中级口语教材,内容涉及中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哲学思想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课文以对话为主,兼有少量叙述体1)美丽的三大流域,2)辽阔的国土,3)愉快的旅游(介绍北京、西安、苏州、杭州等),4)从炎黄子孙谈起,5)“汉人”和“唐人”的由来,6)话说宋元明清,7)纪念碑前话百年,8)你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吗,9)谈谈中国的政府组织,10)在李教授家里做客(谈及反右、文革等);11)史密斯先生来到农民家,12)史密斯先生看到中国的工业,13)史密斯先生谈中国商业见闻,14)每逢佳节倍思亲(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15)左邻右舍四家人(谈论人口政策、婚姻、家庭等),16)轻歌曼舞话友谊(介绍少数民族及节日),17)教育杂谈(相声),18)在大学里,19)在“五四”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国思想文化(一),20)在毛泽东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思想文化(二)该教材语言真实、地道,内容叙述客观、平实课文古今文化、物质与精神文化兼顾,既不刻意炫耀又不回避社会问题(如离婚率上升等)基本上实现了该教材“既可以提高汉语水平,也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的编写目标 此外,由于教材主要是为美国大学生编写的,所以副课文里介绍了美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现代经济、社会结构、当今教育等,以便于学生用汉语谈论美国问题。
不难看出,《话说中国》的设计理念是“语言和文化并重”,采取的是“学汉语,谈文化”的实施方式这不仅在当时开创了单项技能训练类教材编写的一种新模式,其设计理念与编写方式亦为后来的教材所承续,并成为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的一种主要模式当然,该教材虽无“幼稚化”倾向和“说教”味道,但“正面化”和“时代印迹”则不难得见不过,正面化是教材内容呈现的一种方式,时代印迹是教材编写的必然特征《话说中国》既可以当口语教材使,也可以当文化教材用,是一部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并处理得较好的教材,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第一部中外合编教材,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别化教材1.2 综合技能训练课教材中的文化体现 通过综合传授语言知识、综合训练语言技能的综合课教材来融入和呈现中国文化,是文化介绍和诠释的重要途径和常规方式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综合课教材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学作品来教语言,其文化主要是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其中只有少部分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如一套当年广泛使用的《中级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1988),上下册22课,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1)飘来的孩子(民间故事),2)草船借箭(三国演义),3)醉人的春夜(短篇小说),4)唢呐情话(李准《黄河东流去》),5)香山红叶(杨朔),6)篝火旁的野餐(玛拉沁夫),7)一件小事(鲁迅),8)觉慧与鸣凤(巴金《家》),9)央金(刘克),10)班车(蒋子龙),11)亡人逸事(孙犁);12)我的乳母(溥仪《我的前半生》),13)有一个青年(张洁),14)徐悲鸿与马车夫(廖静文《徐悲鸿一生》),15)陕北姑娘(张贤亮《肖尔布拉克》),16)孔乙己(鲁迅),17)百合花(茹志鹃),18)雷雨(曹禺),19)我的几个先生(巴金),20)傻二舅(苏叔阳),21)林道静与卢嘉川(杨沫《青春之歌》),22)贾宝玉奇缘识金锁(曹雪芹《红楼梦》)。
以选择文学作品作为综合课教材的内容,在上世纪80-90年代是一种主流做法① 名家名篇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也许正因此前辈们才精心挑选并编入课本中但也应看到,绝大多数课文,无论从学习者当前还是日后对汉语的使用需求来看,实用价值都不大实际上,即使到了汉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也不应“完全”是文学作品、“完全”不顾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当然,这类综合教材通过“副课文”“注释”“文化知识介绍”等方式,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如募捐义演、北京的街道、晨练),但主要还是文化内容(如孔子及其私学、科举制度、重九登高的来历、天葬、明黄色等),以正面和主体形式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还很不够① 不过,90年代中期出版的《桥梁——实用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陈灼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已经开始摆脱文学作品特别是名家名篇为主的选文倾向,而是更加注重反映现实生活,课文内容更加适合语言学习和课堂操练,加之其他方面的一些优势和特色,使得该教材自问世后被广泛选用,成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部代表性、经典性的中级综合教材这不符合绝大多数学习者对“实用汉语”的需要,亦不能满足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愿望。
然而,我们不应过多指责前人,前辈们在综合教材编写方面已然做出了不懈努力,应该理解并感谢他们在特定时代做出的探索 实际上,从外语教学的历史来看,以选编文学作品为主曾是中高级教材编写的主流倾向,毫无疑问,文学作品今后也仍是外语教材内容的重要取向社会在进步,学科在发展,如今以名家名篇为主的教材 编写时代已经过去21世纪以来,国内编写的包括综合 课教材在内的新一代教材,基本上都摆脱了以文学作品 为主的做法,而是更加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内容的选 择和文化的取向丰富多彩,所选少数文学作品也增强了 “适合语言教学”的考量和权重例如,近年来广泛使 用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初中级综合课本6册,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2009)、《发展汉语》(初中 高“听说读写”系列配套教材26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4-2006)②《博雅汉语》(初中高综合课本9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8),等等 (《发展汉语》第二版简介:),1.3文化介绍类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呈现 以中国文化介绍为主的文化类教材,在编写理念上,往往追 求尽可能全面介绍中国文化,尽可能呈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内 涵和文化现象如《中国文化面面观》(华语教学出版社,1993),内容 如下:1)中华民族,2)中国人的姓名,3)中国饭菜,4) 北京的名菜馆和名菜,5)茶叶,6)四大发明,7)古代著 名医药学家,8)传统节日(一),9)传统节日(二),10 )婚俗,11)工艺美术,12)丝绸,13)陶瓷,14)古代 绘画及著名画家,15)汉字的书法艺术,16)京剧,17) 相声,18)古代诗歌和著名诗人,19)宋词、元杂剧及其代 表作家,20)谈谈古典诗词,21)古代小说概要及四大文学 名著,22)黄河。
从目录上看,主要内容是古代文化知识,对学习者了解当 代中国、学习语言、与汉语母语者交际,作用不大历 史文化内容太多是中国文化教材的通病周小兵等,2010)这一 结论符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乃至今天,文化类教材的实际情 况 可喜的是,近年来文化类教材的内容取向和选择正在发生 变化,以往那种“大而全”(面面俱到)、“深而细”(专 业化笔法)、“不涉今”(以古为主)的内容取向和单纯介 绍的呈现方式已经逐步有所改变表现为内容古今兼顾、突 出针对性,并注意到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在“笔法”上 也更加趋向通俗化和可读性例如,王海龙著《文化中国·中 国文化阅读教程Ⅰ》、《解读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Ⅱ》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文化中国:1)中国人的文化传统,2)请客吃饭与面子问题,3)美国人走不走后门;4)中国礼俗,5)中国人的送礼习俗,6)太聪明的杨修,7)寒食节,8)谁是最勇敢的人:文官还是武将?9)空城计的故事;10)中国的皇帝制度,11)刚烈的皇后和愚蠢的皇帝,12)溥仪皇帝登基,13)从皇帝到战犯到公民;14)传统的中国家庭,15)家,16)传统·女儿经,17)宋代·沈园故事,18)中国的“小皇帝”,19)“抢孙子”的风波;20)读书做官: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21)范进中举,22)给爸爸的信,23)父亲的信,24)丁龙先生的梦,25)伍老师,26)我最爱的老师和最恨的老师。
解读中国:1)中国人的节日,2)过年·祝福,3)苗族人的过年习俗,4)纽约鬼节游行记趣,5)圣诞节前夜的凡卡,6)卖火柴的小女孩;7)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8)中国人的姓是从哪儿来的?9)中国人的避讳,10)关于寺庙,11)狂泉的故事,12)千里姻缘一线牵,13)史湘云说阴阳;14)中国农民,15)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16)陈涉世家,17)湖南的农民运动,18)刘姥姥和巧姐儿,19)桂珍姐;20)中国的现代化,21)马可·波罗,22)巴黎的“中国公主”的故事,23)中国人与世界大事,24)香港回归的那一天,25)当美国人认为世界上只需要一种语言时这两本中国文化阅读教程很有特色,表现在:单元主题着眼 于中国文化的大处和理解中国文化较内在的命题;文化内容 取向以古为主、古今兼顾,以中为主、中外兼顾;内容呈现 方式:叙述和解释相结合,历史和当今相对照,文化陈述和 用故事反映文化相结合其中,与中国历史、中国人和中国 文化有关的涉外选题,如《巴黎的“中国公主”的故事》、 《丁龙先生的梦》(百年前一位华工,捐献一生积蓄创建哥 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故事)、《马可·波罗》,都非常有代 表性诸如很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空城计”,很能体现中 国人生死之恋的“沈园故事”(间接反映了中国封建家长制 对人性的摧残)、很能反映当今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中国人 与世界大事”等,都是很好的文化点。
作者对教材的编写怀有高度的责任感,编写态度极其严肃,看不出教材有“溢美”或“贬损”中国文化的意图,倒是能看出作者“力图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