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轩中悲喜皆因情.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058342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轩中悲喜皆因情——《项脊轩志之情感探微》白丹(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05 级一班 200502066)指导教师:宋彩霞{摘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真切生动的情感,平易朴实的笔调和质朴自然的描写为历 代后人所称颂研读此文,不难发现“情”字贯穿始终,且是悲喜交加本文将对《项脊轩志》中 饱满流溢的情感进行浅微探析,并对情感的内核和实质进行思考和阐述{关键词}悲 喜 情境 情事 情感《项脊轩志》是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优秀抒情散文,姚鼐称之为“太仆最胜之文” 清人梅曾亮评它为“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黄宗羲在《明文综序》中更是称其为“明文第一” 方苞评震川先生为文“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 ,时人称归有光为“今之欧阳修” 我十分喜爱此文,所以反复朗诵,多次抄写,自生兴趣欣赏归有光为文质朴自然真切的风格,被《项脊轩志》中的如淙淙流水般浸润心灵的真情所深深打动情”如薄纱,笼罩全文,揭去薄纱,悲喜毕现 “悲”与“喜”是此文的双足,它们在震川先生妙笔的指引下,走出了情境,走出了情事,走出了情感串串足印,围绕悲喜,又让人不禁掩卷沉思叫一声震川先生!一、情境悲喜交织悲喜情境,一切悲事喜事尽在其中,痛苦欢乐,种种悲喜情感尽在其中恣意流淌。

      一)悲境何其凄苦(一)悲境何其凄苦开篇作者就将读者带进一个令人生悲的环境中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老屋经历了几多春夏秋冬,日月轮回,它走进了生命的暮年,青春不再老屋见证了百年历史,人事兴衰作者与其朝夕相处,目睹老屋“老态龙钟” ,怎不伤心!“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老屋太狭窄了,它的身体越来越“消瘦”了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外面还是艳阳高照,清朗明丽,轩中却是别有洞天,过于阴暗冷清了这是老屋衰败、阴冷、凄凉的环境,如人之垂暮,生机不再屋子破败可以翻修使之焕然一新,然而有些凄清之境一旦形成,却难以改变, “诒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2墙,凡再变矣 ”一个大家庭就这样分崩离析了,原本同住同食同乐,和和美美,现在却是篱笆变泥墙,大家庭分化为一个个堡垒,挡住了视线,更隔开了人心昔日大家庭的和美已不再,只有各家起居,各自生活,不能不说家庭已陷入了分裂颓废之境,令人心酸!项脊轩还在,然而主人却不常在,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轩子被冷落闲置了,人去轩空,它只好静静地无言地开始等待二(二 )喜境亦曾暖人心)喜境亦曾暖人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悲喜共存。

      “我”在轩中也曾拥有快乐的时光 “又亲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百年老屋也算焕发出些许生机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于轩中时而畅游书海,饱饮甘露,时而放声高歌,舒畅心情,自得其乐,快哉悠哉!“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鸟儿觅食“从容不迫” ,人在一边体会和谐相处的乐趣,真是一幅难得的同乐图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好一幅清风明月图,银光流泻,桂影错乱,清幽惬意,徜徉其间,怎不令人生喜!且“庭中通南北为一 ”庭院规整,家族共聚,团结和美,生活于如此之境,令人温暖欣喜不自禁!二、情事悲喜交替悲喜之境自生悲喜之事,悲之心伤,喜之慰心一)家事故人惹人悲(一)家事故人惹人悲叔伯父分家,作者理想中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过惯了热闹和美的生活,突然冷清下来,让人好不失落项脊轩见证了家族衰败,也目送着挚爱亲人们一个个地离去家中老妪每每提及慈母“某所而母立于兹 ”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慈母早逝,睹物思人,音容宛在,泣不成声大母寄厚望于“我”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比去,以手合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大母希望孙儿发奋苦读,求得功名,改变家族现状,重振门庭!殷切之心可感,叮咛之语如在耳畔。

      然而,命途多艰,人生多舛, “我”却迟迟未能实现祖母的夙愿,不能告慰祖母的在天之灵,真是惭愧可悲!“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夫妻本和和美美,相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天意弄人,世事难料,妻子正值人生盛年,却过早的离我而去,枇杷树已是郁郁葱葱,但种树之人却不会再出现了树尤在,人已去,屋空留!(二)温馨点滴让人喜(二)温馨点滴让人喜项脊轩里有悲有喜,围绕这个轩子“我”体味悲喜,体味生活,悲悲喜喜 人 生总要经历回想往昔令人快乐的大事小情, “我”依然会绽放出最真诚的3笑容 项脊轩在“我”的手里焕然一新,这个我生活中,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小阁子 ,它不能消失,不能因年久而倒下,它储备着我太多的记忆,它见证了太多的人事兴衰 ,所以,当它再一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便有一种自足自乐之感,心生慰藉先妣慈爱,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先妣抚之甚厚 ”老妪是祖母的婢女,是两代人的乳娘,先妣对其深怀尊重感激,视若至亲绵绵真情,至真至纯先妣虽逝,但音容笑貌宛在,她对儿女的关爱让人缅怀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关爱之切让人为之感动姐姐的每一声啼哭都牵动着母亲的心。

      想到这些,眼前再一次浮现出先妣慈爱的面孔,心中又一次被亲情的暖流充盈还有德高望重的大母,真切的关爱中饱含着多少深重的寄托和殷殷的期望当看到“我”自束发之后,竟日读书轩中,她有对“我”身心疲劳的忧虑和心疼,在这份担忧背后,她又因孙儿的勤劳不倦而倍感欣慰,因为她是家中长者,她经历了太多的“读书久不效” ,她为门庭振兴等待了太多年,现在终于出现了希望,大母的心中诚然是欣喜慰藉于是她暗自说儿之成则可待,并拿来她祖上朝见君主的手持物,激励“我”求得功名,光耀门楣祖母给了归有光关爱,她的期望与寄托对归有光一生求仕,博取功名有着深刻的影响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夫妻二人,温馨和美丈夫孜孜不倦,于项脊轩中为个人理想,家族命运而苦读,妻子亦是知书达理,伴夫读书温馨的画面,真挚的感情,让人难以忘怀还有那些读书趣事,家庭趣事,想来依然心情舒畅项脊轩中“我”积书满架,博览群书,吮吸英华,自足自乐疲惫时,偃仰啸歌,或抒心中不快,或表心中无限畅哉扃牖居于轩中,人从轩前过,久而久之,竟能以足音辨人,想来真是有趣,这也是久读苦读的馈赠三、情感悲喜交加悲喜之境生悲喜之事,悲喜之事自含悲喜之情。

      境生事,事蕴情,悲悲喜喜,一个“情”字彻底将“我”与项脊轩缠绕在一起早年读书轩中, “我”度过了自足自乐的最初的求学生活和美的大家庭生活作为大环境,清幽素雅的项脊轩是和乐大家园中一块独特的宝地,是“我”读书的雅境,是“我”心灵休憩的暖阁虽简易粗制,但正是“陋室不陋” 兰桂竹木摇曳生姿,室内主人满腹诗书,陋室何陋?起身歇息,时而赏窗外之景,一片清幽;时而放声高歌,舒放心灵鸟儿也被诗书儒雅之气所吸引,啄食至人至不去也许它喜欢边喂饱肚子边享受这种雅士生活吧鸟犹如此,何况人乎!心中自是连连生喜,喜在读书,喜在生活之淡雅,喜在项脊轩之幽静素美何等的陶醉,何等的满足!4读书生活中, “我”更被挚爱亲情温暖着,感动着,亲人们的关爱与希冀激励着“我”奋发图强,也塑造着我的品格回想故人,点点滴滴,如在昨天祖母的关爱厚望,母亲的呵护疼爱,妻子的深情伴读, “我”生命中最亲近最重要的女性给了“我”无法比拟的爱爱之深沉,体味享受心生暖流,深感人生之幸福!人生总有终点,人人都要离去,尽管不忍不舍,但无法抗拒祖母仙逝,母亲亦离去,还好有妻子相伴,对“我”是一种慰藉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轻的妻子也过早地消逝于“我”的生命中,挚爱亲人,随风飘逝,打击连连,接踵而至。

      悲!悲!悲!悲,喜,悲喜交织,项脊轩中有震川先生太多的悲悲喜喜,所以他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震川先生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至情者也” , 《项脊轩志》可以说做到了至情, “情”字作为一根伏线贯穿全文而哪一位读者又不为这份情唏嘘不已呢?四、 “情”字背后几多悲通过解读《项脊轩志》中的情感,因为对震川先生满怀崇敬和欣赏,我越来越觉得先生的一生实在就是一出悲剧项脊轩的得名是由于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作者故以项脊名轩,且命名自己的号为项脊生可见是在追念先祖 “项脊”二字,既表示轩子屋室逼仄,形如项脊,又含有成为家族脊梁之深刻寓意因此,归有光从小就立下志向,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于是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归有光是个封建士子,他深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于是他开始了追逐,且是那么悲苦在归有光求仕的过程中,家人的赞许和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家族中道没落,诸父异爨,家门不幸,所以祖母感叹吾家读书久不效,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当她看到归有光默默读书,便觉振兴有望,欣慰而又满怀希冀的说儿之成可待,仿佛看到了家族又一次昌盛之景祖母的祖上太常公是永乐年间进士,历官太常寺卿,于是祖母拿来了太常公当年朝见君主的手持物——象笏,对归有光说他日汝当用之!这是一种暗示,更是一颗急切的心。

      归有光另一篇优秀散文《先妣事略》中有这样一句话:“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母亲的苦心淋漓尽显!归有光奋斗着,追逐着,历尽挫折,终在 35 岁中举,学者和研究者们认为《项脊轩志》的后序部分就是归有光中举后补写的部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附记当作于 35 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箱,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地怀念,因而补写的 ”就这一部分中的一些文字一些人认为归有光以埳井之蛙自我解嘲,我看不然归有光5一生怀有求仕理念,并且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终于中举,为何解嘲?这是又一次信心的储蓄,是又一次希望的开端,他自信终有一天自己会博得功名,告慰祖先!正是这缕曙光,让他继续跋涉,人生悲剧的阴影越抹越重中举后,归有光连考进士八次,均以失败告《项脊轩志》终终在 60 岁那年考取进士中进士后授浙江长兴县令,做起了父母官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内阁制敕最终劳瘁成疾,卒于任上,卒年 66 岁,仅是中进士 6年后归有光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以一种太不应该的形式,我为之扼腕叹息!归有光的求仕理想实现了吗?也许吧,总之是中了举,中了进士也许他已经让他的祖上感到了满意与欣慰,然而代价是什么,是人生 60 年的时光。

      中举之时归有光已是一位垂暮老人,一位六旬老人又会作出多么大的政绩且仅仅六年之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人世,离开了他苦苦奋斗 60 年的世界,仅为官六年,对归有光而言,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遗憾,我们不知道,但时过四百多年,今天的我为震川先生伤心《项脊轩志》中的情感悲悲喜喜, 《项脊轩志》背后的那位老人生命中却写满了悲 “他牢记作为一个封建士子应为重振门庭光宗耀祖而对功名不懈追求的一种‘家” 、 ‘国’的理想和信念“,这也正是《项脊轩志》中悲喜之情的源泉,更是他悲剧人生的根源他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理想的教化,这也是他人生悲剧中顽固坚硬不可更改的因素然而,震川先生为何要如此执着,屡考屡败,屡败屡考,直至花白了头发这是不是一种顽固的僵化?难道满腹诗书、一身才华只有在仕途上才会体现?难道只有求得功名才可以光耀门楣?你为什么不可以活得洒脱自如一些?是祖宗的期望压弯了你的腰,还是封建的读书理想毒死了你的心?晋有渊明辞官避世,菊花清茶,自在清闲;唐有李白狂放不羁,游山玩水,率真自得震川先生如果不为功名所累,也许会成为文学史册中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是,他活得实在是太苦太累!人一旦有了精神枷锁,就很难再活得释然。

      不去挣扎着解脱,反而自己把自己锁得越来越紧,那这个人注定一生悲剧一个悲情人物已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