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展评.docx
4页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展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2013年高考江苏卷语文科作文题)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他们却发现这些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题意解读]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提供给我们写作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集性,故我们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2.对“探险者与蝴蝶”材料的基本理解同学们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
[记叙文]寻找适宜的环境江苏考生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
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评析]本文能脱颖而出,其因有二:一是视角独到能另辟蹊径,从“蝴蝶”的角度切入,演绎对箍桶手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保护二是侧面烘托以其他工匠纷纷迁铺通衢,重金装饰,拉锯谈价,反衬老人迁铺僻巷,店面简朴,琢磨手艺,从而凸显出老人箍桶环境之安静,心境之平静而夹杂在舒徐叙述之中的几句议论,更是句句敲在鼓心,把应尽之意、应表之旨“敲打”得淋漓尽致[议论性散文]静静呵护一朵花开江苏考生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这寥寥数语,竟引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不为了嗅一朵花的香而去采撷整朵蓓蕾的芬芳,不为了欣赏蝴蝶美的姿态而去喧扰那一份静谧与安然,这才是真正欣赏者的姿态:安静,不出声,不触碰,伫足于局外,只愿用远远的目光爱抚,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遐想。
张晓风曾在散文中记载过:路过一位友人家,拜访闲聊之余却瞥见一株静默于房屋一隅的昙花,她默然倔强地抖开一身铁树般浓郁厚重的绿色问起友人才知道这是一株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倔强地遵守着出生地的时差,只肯在白天绽放,无论友人用尽何种方法,她始终不肯再绽开那璞玉般洁白通透的花蕾张晓风在敬重这株倔强花朵的同时却又深深惋惜她的命运无论是多少呵护与栽培,多少盛赞她绽放容颜端庄清丽的溢美之词,都无法滋润她那离开初生土壤的倔强根系,都无法使她再绽放最原始最本初的美丽让美丽回到她最初的环境中去,去肆意盛开属于她的光彩,别让你的欣赏,影响了她的绽放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一位老人,借着微熹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间凝神细窥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扰,没有上前采撷,也未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开,这更是一种尊重,无言,却浸透在凌晨清浅的天光里,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怀着尊重与珍视,去欣赏,去“迁就”她们,才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蝴蝶在黑暗中的栖息是静谧的,莫用蜡烛的光去打扰她们。
花朵的绽放是自然的、宁静的,莫用照相机的闪光惊扰她们我多想告诉每一个脚步匆匆的看花人,轻一点,慢一点,远远看着就好,别让你的影子,挡住了哪一片花瓣的阳光[评析]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亮点有二:一是选材花”历来就是“美”的象征,以呵护“花”之道来昭示呵护“美”之理,可谓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组材借安东尼绘本中的“花”引出自己的见地;以张晓风之昙花和川端康成之海棠花来生成对“花”(美)之呵护;以每一朵需要自然、宁静地绽放的花来点化看花人“远观”而不“亵玩”可谓一线(“花”之意象)串珠(“美需要呵护”之旨),收放自如全文看似随兴驱遣,实则匠心独运,乃大手笔也[议论文]一叶知秋江苏考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
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评析]本文的功力不在例证,而在说理随着论证思路的展开,先后“说”了三个“理”:为什么要注重细节?因为事物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所以见一叶零落可推知秋天将至怎样才能心思如“尘”,注重细节?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前者侧重于“心”,后者侧重于“力”注重细节意义何在?见微知著,方可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时代先驱既能从大处着眼,沿着“理”之逻辑架构全篇;又能从小处着力,将“理”逐条“说”清“说”透,非功力深厚者实难为之姜有荣,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