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doc
37页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摘要社会生活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在岛域整体层面揭示海南岛个性较强的社会变迁,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我对海南岛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不同阶段社会主体、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梳理、归纳,揭示其承接关系、演进进程和特点,以再现海南岛社会变迁历史过程 解放后至建省前(1950~1987年) 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设立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区,但由于孤悬于海的区位条件和从属于广东的历史传承,海南一直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加快海南岛社会变迁的高层驱动1984年海南行政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岛区域开发和社会变迁本阶段,由于身处海防前线的国防地位以及从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建制,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跟随性。
同时,由于孤悬南海,社会变迁又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迟滞性 二是经济变迁解放初期,海南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改革开放前,海南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封闭的政策,由于地处海岛,交通闭塞,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经济始终处于欠发达状态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历史条件,海南岛作为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缓慢,并创立了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海南农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由于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变迁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本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正式确立和海南国家一级行政区建置,赋予了此间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征 注左图为海南农垦东升菠萝蜜收割 三是人口变迁解放以来,人口稠密地区多为开发较早的海岛北部地区,东部沿海及南部、中部地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解放后,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政府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使人口呈现快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海南人口变化呈明显的高一低一高增长类型民族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黎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苗族则居深山密林。
建省后至今(1988年至今) 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办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最大的海洋省份特区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海南在对外开放的各个环节享受了许多独有的优惠政策,如落地签证、26国免签证、航权开放、离境退税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此外,海南省为精简机构,还率先实施了省管县(市)的地方管理体制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拉开了国家层面全面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的序幕,海南岛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二是经济变迁海南建省和办特区,实行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海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93年以来,海南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的方向,初步形成了以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为支柱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1996年海南提出逐步建设“一省两地”,即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南方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本阶段海南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 2济和社会变迁,岛屿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旅游业日益成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但是省内东、中、西部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广大中西部县市经济水平还较落后 注:左图为海南发展成国际旅游岛后开发的沙滩 三是人口变迁建省后海南人口呈有序稳定增长态势,总人口上升幅度渐趋合理城市数量明显增加,非农业人口总数及其比重逐年稳定上升,人口分布不均衡;海岛北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也较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构成更加广泛;海南建省办特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和民工涌入琼岛,极大地改变了海南人口结构,并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人口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趋势明显此外,海南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21年,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为70.73万人,占8.56% 海南岛特殊的岛屿环境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海南岛不同于内地的特色经济结构,必须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总结纵观两个阶段海南岛总的社会变迁特征和规律,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国家在政策上也逐渐向海南重点倾斜,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但由于岛屿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闭塞性,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总体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岛经济开始 3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政治体制逐渐理顺,人口数量和素质也逐渐提高,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开始进入积极变迁阶段 建省办特区,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岛良性社会变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掀起了新时期海南岛社会积极变迁与岛域全面开发共轭演进的新一轮热潮,这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海南岛战略地位的重视,对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和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岛必须大胆探索创新,创建独特的海岛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和积极的社会变迁模式,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海南岛建成一个富强文明的和谐岛、生态岛、文明岛和旅游岛 注左图为建省前黎族姑娘单一的服饰 注:左图为建省后黎族姑娘花样丰富的服饰 第二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302=60分)1.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c.《定军山》d.《难夫难妻》 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用移动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a.城市男子穿着西装、女子披着婚妙举行婚礼b.人们乘火车到宁夏旅行 c.妇女为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d.家境富裕的人以吃西餐为时尚 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6.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7.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买一套西装穿上b.到西餐馆就餐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d.骑自行车看风景 8.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网址设置“1905”的寓言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国际荣誉9.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 10.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
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 11.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1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条电报线架设于a.北京b.台湾c.山东d._______13.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14.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问题时收集到的四张图片,其中人物的着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是15.小马在求职应聘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某公司发送了一份个人简历,不久就从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到来自该公司的面试通知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依托的技术设备是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和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推动作用d.清政府的强行规定 17.2021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①电影②电视③广播④互联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主要是指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被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阳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a.辛亥革命以后b.新文化运动以后c.五四运动以后d.国民大革命以后 20.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1.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2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23.肖恩马洛尼说。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24.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的演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