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PDF.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xiang****la438
  • 文档编号:133298033
  • 上传时间:2020-05-2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9.6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书 山 有 路 1 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 但是你若要问 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 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 人欲是指什么 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 存天理 灭人欲 的几处出处一 存天理 灭人欲 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 而心之所主 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 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 此心之本然 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 人欲者 此心之疾疢 循 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 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 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 则 不求利而自无不利 殉人欲 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 孟子 出处三 人之一心 天理存 则人欲亡 人欲胜 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 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 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 卷十三 二 天理 二 天理 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什么 天 指的是什么 理 指的是什么 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 地有金木水火 人有仁义礼智 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 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 小而起居食息 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 亦各各 有理 3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者也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 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 无不有理 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 终而复始 所以恒 而不穷 恒 非一定之谓也 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异 乃常道也 天地常久之道 天下常 久之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 有理 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 道理则同 其分不同 君 臣有君臣之理 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 只是一个理 理举著 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 则都在仁上 言著诚 则都在诚上 言著忠恕 则都在忠恕上 言著忠信 则都在忠信上 只为 只是这个道理 自然血脉贯通 2 天理 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 规律 秩序 准则 规定性 天理 既是天之大理 又是物之小理 还是人之道理 天理是自然之理 是万物之常理 是事物本来的规律 是社会之 秩序 是人的道理 情理 天地之心 天地之理 理是道理 心固是主宰底意 然所谓主宰 者 即是理也 不是心外别有个理 理外别有个心 窃谓天地无心 仁便是天地之心 1 仁 者 天下之公 善之本也 仁者 天下之正理 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6 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 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 仁也 仁慈恻隐 自利利他 故名为 人 人者 尽也 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 尽佛 教心性之道以证心 故名为 人 7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 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 的 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 认得为己 何所不至 6 存天理 就是追寻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 三 灭人欲 灭人欲 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万物 小而起居食息 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天理本多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 做出来 虽是人欲 人欲中自有天理 9 既然 天理 包含 人欲 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 理吗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那么朱熹要灭的人欲指的是什么呢 朱熹 存天理 是希望留存的是 书 山 有 路 2 人的仁爱之心 那么他 灭人欲 要消灭的是什么呢 宋人袁采说的明白 饮食 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 非理求之 则为饕为馋 男女 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 非理狎之 则为奸为淫 财物 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 非理得之 则为盗为贼 人惟纵欲 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10 饮食是人的自然欲望 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不合道理地 去追求它 就是贪吃 男女之事是人的本能欲求 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 需要 那就是奸淫 财物 谁都想获得 是不可缺少的 靠非法手段取得财物 就成了盗贼 人 如果只求放纵自己的欲望 那就会引起事端触犯法律 孟子说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1 朱熹也 中说 鱼与熊掌皆美味 而熊掌尤美也 12 鱼 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 熊掌 我所欲也是 合道理的人欲 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 这些都属于天理 饮食者 天理也 要求 美味 人欲也 9 所欲不必沉溺 只有所向便是欲 13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 过分的 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 人欲 黄帝言曰 声禁重 色禁重 衣禁重 香禁重 味禁重 室 禁重 14 天理人欲 几微之间 9 凡一事便有两端 是底即天理之公 非底乃人欲之私 须事事 与剖判极处 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 9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 此胜则彼退 彼胜则此退 无中立不进退之理 凡人不进便退也 9 天理人欲常相对 9 天理 与 人欲 是 相对的 正常的合理的 人欲 就是 天理 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 人欲 就是朱熹要 灭的 人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 人性就是仁爱之心 但人也是动物 所以人也有 动物性 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 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 这也是朱熹要灭的 人欲 朱熹并 不是什么欲都要灭 灭人欲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 心者 万事之原也 人之一心 得其正 则事事皆得 其正 心或不正 则无一事得由于正 人有常言曰 心印若此印 刊刻得端正 看印在何处莫不 端正 若刊刻得欹邪 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 故治心之学 不可不谨也 15 凡徇人欲 自 是危险 庄子所谓其热集火 其寒凝冰 是也 15 学者须常收敛 不可恁地放荡 16 人 而无克伐怨欲 惟仁者能之 13 不为物欲所昏 则浑然天理矣 9 有天理自然之安 无人欲陷溺之危 9 义理与客气常相胜 只看消长分数多少 为君子小人之别 义理所得渐多 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 消尽者是大贤 13 人能克己 则心广体胖 仰不愧 俯不怍 其乐可知 13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灭人欲 不是要扼杀人性 灭性欲 食欲 爱欲 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的意思 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 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 劝士人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就是要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怎么可能治国 平天下 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 杂念 恶念 人类 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 如贪婪 自私 虚伪 淫荡 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 灭的 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 时常格物省身 克制自己过分的私欲 成为一个不是只 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杰出的人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17 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 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易 淫 贫贱容易移 威武容易屈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8 这也是灭人欲的结果 人欲都是 先天下之乐而乐 后天下之忧而忧 四 存天理 灭人欲 指的是什么 四 存天理 灭人欲 指的是什么 孟子认为 人之初性本善 11 荀子认为 人之初性本恶 19 朱熹认为 人生气禀 理 有善恶 6 朱熹说的 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朱熹 书 山 有 路 3 说的 灭人欲 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 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 灭人欲 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 是公 是大善 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 存天理 灭人欲 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 是公 是大善 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 是私 是私 是小恶 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 就是存善 追寻天理 循道而行 灭人欲 就是去恶 克是小恶 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 就是存善 追寻天理 循道而行 灭人欲 就是去恶 克 己省身 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 存天理 就是向善 灭人欲 己省身 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 存天理 就是向善 灭人欲 就是去恶 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就是去恶 通俗的理解朱熹的 存天理 灭人欲 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 道德 政风和民风的和谐 存天理 灭人欲 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 道德 政风和民风的和谐 与美好 与美好 存天理 灭人欲 是对谁说的 出处一是对皇上说的 出处二 出处三都是对学者士人说的 存天理 灭人欲 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 不属于平民 世俗文化 朱熹说的 存天理 灭人欲 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人提出的 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 己的欲 而忘了天理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 存天理 灭人欲 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 正心修身 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 才德具备杰出的人 存天理 灭人欲 就是修身养性 是劝导人做杰出 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 欲有情 情有节 圣人修节以止欲 故不过行其情也 16 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明天理 灭人欲 16 存天理 灭人欲 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 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朱熹的 存天理 灭人欲 与儒家孔子说的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 由己 而由人乎哉 20 孟子说的 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心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光辉之 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21 及荀子说的 见善 修然必以自存也 见 不善 愀然必以自省也 22 还有法家的管子说的 行天道 出公理 则远者自亲 废天道 行私为 则子母相怨 23 及墨家的墨子说的 顺天意者 兼相爱 交相利 必得赏 反天意 者 别相恶 交相贼 必得罚 24 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道家的老子说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25 圣人无常心 以 百姓为心 26 墨子说 天子为善 天能赏之 天子为暴 天能罚之 27 朱熹对皇帝说 存 天理 灭人欲 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 不以百姓为刍狗 存天理 灭人欲 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存天理 灭人欲 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注 1 朱子语类 卷一 注 2 朱子语类 卷六 注 3 朱子语类 卷十五 注 4 朱文公文集 答黄道夫 注 5 朱子语类 卷一一七 注 6 近思录 卷一 注 7 印光大师文选 第二章 注 8 朱子语类 卷四 注 9 朱子语类 卷十三 注 10 世范 卷中 注 11 孟子 告子上 注 12 孟子集注 注 13 近思录 卷五 书 山 有 路 4 注 14 吕氏春秋 注 15 言行龟鉴 卷二 德行门 注 16 朱子语类 卷十二 注 17 孟子 滕文公下 注 18 岳阳楼记 注 19 荀子 性恶 注 20 论语 颜渊 注 21 孟子 尽心下 注 22 荀子 修身篇 注 23 管子 形势解 注 24 墨子 天志上篇 注 25 老子 第五章 注 26 老子 第四十四章 注 27 墨子 天志中篇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